“按《铁路客运服务作业标准》,非标辅助器具必须更换车站统一轮椅。可上个月有位坐自制推车的特殊重点旅客(需依靠辅助器具行动的旅客)直抹泪:‘这推车跟了我10年,轮轴我熟得很,换个新的反而不安全!’”
6月29日,送走最后一趟车后,一场激烈的讨论在红旗渠站的会议室展开。青年工作人员最终的讨论焦点,集中在那场28分钟的特殊重点旅客转运。
隶属于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安阳综合段红旗渠车间的红旗渠站,位于河南省林州市“人工天河”红旗渠畔,是瓦日铁路从山西进入河南的第一个中间站。
红旗渠站客运员刘志强在讨论会上翻出当时的监控截图——画面里,一位老人正用双手撑着锈迹斑斑的铁制推车,车架由角铁焊接而成,橡胶轮有的瘪、有的裂,焊接点像被啃过的饼干茬。
通过监控视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拼出那天的细节……
“这玩意儿能上路?”这是客运值班员张靖第一眼看到那位老人的铁制推车时的反应。可她走近一瞅,老人攥着车把的指节都泛白了,嘴里念叨着:“换车我不习惯。”
红旗渠站每周五、周六、周日开行“红旗渠号”红色旅游专列,是瓦日重载铁路上唯一一个办理客运业务的三等站。每个周末,山外面各地的游客如期而至,山里的老乡也会乘车外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仅有7人的客运班组,今年“五一”期间更是创下单日接送旅客超3800人次的记录。
“大爷,您这推车我瞅过了,轮轴还结实。”张靖蹲下来,跟老人平视,“咱不换车,我给您找个帮手?”老人抬头,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堆:“闺女,我从老家坐火车过来,就指着这推车。”
“刘!”张靖扯嗓子喊来客运员刘志强,“来给这推车做个‘体检’!”
刘志强半蹲着,手指沿着锈迹斑斑的焊缝摸:“您瞧这焊点,虽然锈了,可没裂。”他又敲了敲轮轴,“制动装置能锁死,盯着点就行!”
刘志强确认了该车没有安全隐患,旁边的客运员岳振霈也同步完成了无障碍通道申请。
9时52分,转运开始。
张靖走在推车前头,倒行速度压得极慢——手册上写0.5米/秒,她就数着步数:一步,两步……
岳振霈跟在左边,时不时弯腰调整推车车轮:“轮子别蹭台阶。”
最悬的是过站台间隙。那间隙有15厘米高,推车轮卡在边上直晃。张靖眼疾手快,屈膝蹲下,上半身往前一探,用“人形靠背”与老人后背形成5厘米的守护距离:“大爷您靠着我,踏实!”
可刚走两步,只听“咔嗒”一声——推车轮轴卡壳了。刘志强立马蹲下去,用“十字交叉紧固法”两分钟完成故障排除。
推车到出站口时,老人摸着锈迹斑斑的车架笑道:“闺女,你们这服务,比新轮椅还得劲!”
“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以前学手册,光记步骤;现在干服务,得记人心。”张靖说。
从9时52分到10时20分,耗时28分钟的特殊重点旅客转运,就是红旗渠站的标准。这座焕然一新的三等车站,正在用每一个细节诠释着“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真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通讯员 鲍鑫 杨映雪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7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