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群众来信 > 赴农村基层年轻干部如何上好乡土适应必修课?

赴农村基层年轻干部如何上好乡土适应必修课?

来源:中青网 | 时间:2025-06-22 16:16:10 | 点击:236

  “我大学学的是计算机,却要在村里指导农民种地,真是无从下手。”这是许多赴农村基层年轻干部的任职挑战。当代中国正值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成千上万的年轻干部奔赴农村基层,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然而,在推进人才下乡的实践过程中,一个愈发凸显的现象值得深思:许多怀揣理想的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与乡村社会融合的适应性挑战,特别是年轻干部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水土不服现象,不仅直接影响基层工作效能,更考验着乡村振兴人才战略的实施成效。

  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面临的适应性挑战,实质上是现代性与传统性、城市文明与乡土文明之间的深层碰撞。多数年轻干部成长于城市环境,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取向都深受现代城市文明熏陶。当他们踏入农村,面对迥然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逻辑,往往会产生明显的心理落差和适应障碍。这种错位不仅体现在工作方法上的生疏,更深层次地表现为对乡土社会文化内核的认知偏差,尤其是,乡村社会有其特有的人情伦理、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核。然而,由于赴农村基层年轻干部对这些文化要素较为陌生,往往难以准确把握村民的思维逻辑和行为准则,甚至可能因无意间触及其文化禁忌而影响工作开展。

  赴农村基层年轻干部如何破题乡土扎根必修课?这需要建立富有乡土气息的乡土适应培养机制。

  构建具有乡土特色的传帮带机制。老干部与年轻干部之间的传帮带关系,是适应乡土环境的天然桥梁,应推动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机制由传统的师徒结对模式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运作体系转变。可以建立老干部与年轻干部之间的结对子机制,明确双方职责、工作标准和考核要求,形成可量化、可评价的工作体系。在传帮带的内容上,应当注重围绕传经验、带方法、帮成长三个维度展开,通过现场教学、实践指导等方式,帮助年轻干部深刻领悟农村基层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构建年轻干部赴基层沉浸式实践培养体系。沉浸式实践是推动年轻干部融入乡土环境的重要路径。首先,要确保年轻干部的实践时长,将年轻干部的下乡实践周期延长至完整年度,让他们有机会亲身经历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完整农事周期。其次,要强化角色代入,采取一线工作法,让年轻干部直接参与村务管理、矛盾调解、产业发展等具体工作,承担实质性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另外,打造沉浸式实践基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村庄作为年轻干部的实践平台,实施轮岗制度,系统培养年轻干部应对农村复杂工作的综合能力。

  创新乡土课堂实用技能培训模式。针对传统技能培训脱离实际、效果有限等问题,创新建立以田间为课堂、以农民为老师、以实践为教材的培训体系,突出乡土课堂“土”味浓、实用性强、接地气的特色。邀请当地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农技专家等担任“土专家”讲师,采用方言土语传授实用技能。建立移动课堂,根据农时季节和工作需要动态调整,将培训现场设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实现按需送教、上门培训,确保技术指导随时跟进、服务群众精准到位。

  构建年轻干部乡土文化浸润培养机制。乡土文化是农村社会的精神纽带,年轻干部要真正融入乡村,必须深入理解和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开展乡土文化体验月活动,组织年轻干部参与当地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文化仪式,切实感知乡土文化的魅力。实施乡土文化导师制,为每位年轻干部配备一名当地文化传承人作为文化导师,系统传授民俗礼仪、方言技艺等乡土文化知识。

  建立年轻干部乡土情怀培育长效机制。乡土情怀是年轻干部愿意扎根乡村的自发动力。实施情感联结工程,通过驻村日记、影像记录等方式,引导年轻干部深刻体悟乡村发展变迁,建立与乡村的情感纽带。开展互动帮扶体系,组织每名年轻干部与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在共同劳动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增进感情。完善精神激励机制,定期举办乡土故事青年说等故事分享会,通过典型案例宣讲、工作感悟交流等形式,强化年轻干部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

  年轻干部的乡土适应能力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构建系统性的长效培养机制,持续扎实推进。要通过多元化、特色化的培养路径,帮助赴农村基层年轻干部逐步适应乡土环境,实现从“水土不服”到“如鱼得水”的转变,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责任编辑:宋静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初心如磐担使命 奋楫笃行践初心——烟台高新区卫健局开展庆祝建党104周年系列活动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李怡璇)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烟台高新区卫健局以“初心如磐担使命,奋楫笃行践初心”为主题,精心策划铭党恩、守初心、铸忠诚、惠民生系列活动,以实际行动向党的生日献礼。医心向党惠民服务...

烟台高新区红歌合唱团巡演启航 海兴社区站奏响红色乐章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丁文佳)近日,烟台高新区红歌合唱团巡演活动走进马山街道海兴社区,用歌声为党的生日献上深情礼赞。首场演出吸引了数百名居民到场,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活动现场,高新区红歌合唱团以一首《好运都会...

让大学生实习少点“住宿烦恼”

 到大城市实习,短期租房是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据媒体报道,有大学生反映,暑期到大城市短期租房难,容易上当受骗。  大学生通过实习,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增强自己在求职就业时的竞争力。因此,在时间充裕的暑假,不少...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三代接力 让产教融合之路越走越宽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自办学以来,始终敏锐捕捉国家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脉搏,坚定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培养了一批批高质量技能人才。  走出国门的现场工程师  近日,在越南海防市深越工业园天珑越南制造园区的...

专家一线开良方 助力产业保丰收

  目前正值高温天气、香菇越夏关键时期,6月27日,卢氏县朱阳关镇灌河村4户村民反映自家种植的部分香菇菌袋出现坏袋。河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食用菌专项专家王亚光、杜适普、刘小奎等,来到灌河村开展技术服务,...

日媒:从袜子长度到打喷嚏次数,日本学生眼中的奇葩校规

  《今日日本》6月27日文章,原题:小学生和初中生讲述日本最奇怪的校规   日本的学校制度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个顽疾,那就是充斥着许多不合时宜、令人费解的奇葩校规。比如,小学生在体育课时禁止...

充电宝登机出新规,如何兼顾安全与乘客感受

  “看见”旅客的不便之处,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才能更好地实现保障公共安全与照顾旅客感受的平衡。  近日,充电宝登机出新规,消费者纷纷开始检查手中的充电宝是否“过关”。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明确自6月28日起...

AI时代,年轻人如何探寻职业路径

  6月25日,天津津南,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六届新领军者年会(2025夏季达沃斯论坛)举办“职业路径:重启”分论坛。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卢健/摄  现在面临的新挑战是,学生完成学业所需的时间越来越长,但回报却未必能跟...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一颗匠心筑梦 满怀精诚报国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余嘉熙  深夜,位于河南焦作的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这家企业的总工程师闫春生正带着团队成员忙碌着。  怀揣产业报国热忱,闫春生扎根材料产业领域近30载,以共产党员...

“双警夫妻”并肩守护国门安宁

 原标题:广西边检总站崇左边境管理支队黄日、何思月家庭  “双警夫妻”并肩守护国门安宁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峰  □ 梁鹏 黄锦洪  在祖国西南边陲蜿蜒的边境线上,崇山峻岭与密林深处,镌刻着

2025
06/22
16:16
浏览量: 236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冲击连片亩产1200公斤——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移栽秧苗见闻

冲击连片亩产1200公斤——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移栽秧苗见闻

宁夏青铜峡市  为何如此违背民心强拆砖厂

宁夏青铜峡市 为何如此违背民心强拆砖厂

上海市信访部门 这样解决信访问题是否正确

上海市信访部门 这样解决信访问题是否正确

河北承德丰宁县大阁镇河东村五组疑违反国家法律  子女占地补偿款不给发放

河北承德丰宁县大阁镇河东村五组疑违反国家法律 子女占地补偿款不给发放

某银行长春分行诈骗七千万迄今为止依旧逍遥法外

某银行长春分行诈骗七千万迄今为止依旧逍遥法外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