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群众来信 > “绿水青山”,是这般实实在在

“绿水青山”,是这般实实在在

来源:光明日报 | 时间:2025-01-26 11:11:12 | 点击:329

【美丽中国大写意】

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

“2024年度成语”日前揭晓,“绿水青山”入选并位列榜首。一个词语,它涵盖的是你我身边实实在在的美好!你眼中的绿水青山什么样?是丛林掩映、满目锦绣的田园风光,还是绿色低碳、守护家园的全民自觉?……

大寒时节,泉水叮咚,欢腾跳跃。

2024年,北京多地传来好消息,门头沟区陈家庄村、昌平区延寿镇、房山区甘池村……81处泉眼复涌了。

在被誉为“北方泉城”的河北邢台,自20世纪80年代断流的百泉持续复涌,记忆中的潺潺流水“流淌”进百姓的美好生活里。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年来,一渠清水缓缓北上,润泽北方大地,生态效益日益显现。

回首2024年,“三北”工程攻坚战鏖战沙海,祖国北疆“绿色长城”不断延伸,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进入法治化新阶段,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有了“施工图”……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映照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实步伐。

绿色成绩单——

“幸福不动产”越加丰厚

总体良好、持续改善,2024年,蓝天碧水交出这样一份“成绩单”——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连续5年稳定达标。全国优良天数比例达87.2%,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全国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0.4%,首次超过90%,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为83.7%,提前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

清朗的天、清冽的水、清秀的山,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优良天数290天——2024年,北京市空气质量交出亮眼答卷。与2013年相比,优良天数增加了114天,壁纸蓝、漫画云、灿烂星空、绝美朝霞,经常出现在市民“朋友圈”。众多网友赞叹:蓝天不仅多了,而且更清透了,美丽北京越来越具象化了。

在福建厦门,筼筜湖曾经让人望而生畏。从1984年至今,厦门市先后开展五期筼筜湖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如今,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市民和游客流连于湖边,看候鸟翩跹,享生态之美。

这两年,黑龙江省宝清县翡翠湖矿坑公园悄然走红。椭圆形的湖面如一枚硕大的蓝宝石镶嵌在苍山翠岭之间,景区内帐篷营地、儿童乐园、卡丁车赛道等游乐设施一应俱全,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

“以前,整个矿区烟尘滚滚、污水横流,旁边是连片的渣土堆。”附近村民提起矿区,不禁都摇起头来。矿坑的“重生”从生态修复开始:削坡减荷、土地平整、植被恢复,依托矿上遗存、自然生态和地形地势,曾经的“废弃之地”,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休憩露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数据显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从2017年的不足80%,提升到了2023年的91%以上。

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超过45%……

在辽宁沈阳孟家台村,过去一年,以“和美庭院、和美村屯、和美田园”建设为抓手,村里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村子美了,日子舒心,咱们住得可得劲啦。”村民王超说。

放眼广袤山乡,天蓝地绿、村美人和;驻足繁华都市,城市公园体系和绿道网络建设不断推进,扩绿、兴绿、护绿并举,低碳生活渐成时尚。

在北京林业大学智库中心主任、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林震看来,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手可及,百姓的“幸福不动产”越来越丰厚。

红火记账本——

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宽

网收鱼跃,阵阵欢呼。在吉林查干湖冬捕现场,人工凿冰、冰下走网、马拉绞盘,伴着渔工的声声吆喝,缆绳渐渐绷直,2000多米长的渔网被缓缓拉出冰面。

“太壮观了!”不少外地游客举着手机,拍下起网的瞬间。

传承千年的传统冬捕方式,加上冰雪运动、民俗体验、美食盛宴,让查干湖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周边村民何林当起了民宿老板,“这个冬天生意火爆,忙得脚不沾地”。

护好一湖碧水,才能年年有鱼。做好生态保护“加法”、节能降耗“减法”、旅游发展“乘法”和污染防治“除法”,当地持续修复生态,提升水质。相关部门还通过科学规划捕捞量、加强渔业资源管理等措施,确保查干湖渔业资源的稳定增长。

放眼全国,越来越多地方做好“生态+”文章,让好山水、好生态成为百姓共同守护的“有价之宝”。

在云南盈江,野外观鸟成为当地的一张新名片,各地鸟类爱好者慕名而来,带动了经济发展。在贵州赤水,连片翠竹迎风招展、生机勃发。从种竹卖笋到种竹造纸,再到发展竹文化,翠竹产业链不断延伸,改善了生态环境,发展了绿色经济。

鳞次栉比的光伏板、昼夜旋转的“大风车”,曾经荒芜的茫茫戈壁正被一片片“蓝海”取代。在甘肃临泽,“光伏+”产业模式让特色沙产业“强”起来,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正指引百姓奔向美好新生活。

2024年4月1日,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迎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十周年。从曾经“油锯一响,黄金万两”,到现在“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停伐十年来,林业工人从“砍树人”到“看树人”,身份的转变成为林区产业结构转变的缩影。

伊春森工集团上甘岭林业局公司溪水林场分公司退休职工刘养顺翻开自己的记账本,上面记录了他的创业之路。

2016年,他和老伴办起农家乐,林区的山野菜等林下产品颇受游客青睐。这两年,刘养顺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旺季想吃都得提前预订,院子里十几桌客人每天都坐得满满当当的。来年呐,我还得加把劲儿,让日子越过越红火!”他说。

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过去一年,各地依托山林,大力发展经济林、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产业规模稳步壮大。

在河北阜平顾家台村外的山坳里,香菇大棚整齐排列。优质的空气、纯净的山泉,加上较大的昼夜温差,让这里成为香菇种植的好地方。

2024年,菇农薛永军种植了8个香菇大棚,腰包越来越鼓。如今,一个个风干的菌棒乘着互联网的东风,走出了深山,奔向全国各地百姓的餐桌。

目前,全国2800多个县中有2400多个县大力种植经济林,经济林年产值近2万亿元。全国林下经济从业人数达3400万人,年产值约1万亿元。

延安苹果、赣南脐橙、茂名荔枝、大同黄花、丹东草莓……依托当地优质生态环境,小小“土特产”迸发大能量,农民增收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灿烂笑容里——

人与青山两不负

在四川省剑阁县,天刚蒙蒙亮,生态护林员张玉富就穿上红马甲、挎上军用包和水壶,去见他的老朋友——412棵古柏了。

张玉富笑着说,自己每天要走16000多步,“一天不见,我这心里就放心不下”。巡护时,除了要做好护林防火等工作,也要维护好古柏保护标识牌。扫一扫标识牌上的二维码,手机上就会出现古柏的“身份”信息……

这片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为何能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旅游管理系主任魏鹏分析认为,这不仅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更得益于当地百姓的世代守护。

这几天,年近花甲的湖北省丹江口市浪河口村村民吴远志依然忙碌。平日里,他划着清漂船,打捞水面上的树叶等杂物。“最让我高兴的是,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环保事业,志愿队伍不断壮大。”

2024年5月,生态环境部、中央社会工作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工作方案》。全国已有3500万名生态环境志愿者,2101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累计接待参访公众超过2.2亿人次。

在湖南,放下渔网的渔民加入了护渔队;在甘肃,曾靠山吃山的牧民如今成了管护员……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全民生态自觉加快形成。

从“光盘行动”、节水节纸,到垃圾分类、告别一次性用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经济发展含绿量越来越高、含金量越来越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新能源产业发展成效突出,我国已建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能源行业的绿色化在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高,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占比提高到32.6%,接近三分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认为,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生态事业。

“只有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更多人看到良好生态蕴含的经济社会价值,才能真正激发起大家爱绿护绿的内生动力,人人争当绿色使者、生态先锋,为建设美丽中国增绿添彩。”他说。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25日 09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一次耗时28分钟的特殊重点旅客转运

  “按《铁路客运服务作业标准》,非标辅助器具必须更换车站统一轮椅。可上个月有位坐自制推车的特殊重点旅客(需依靠辅助器具行动的旅客)直抹泪:‘这推车跟了我10年,轮轴我熟得很,换个新的反而不安全!’”  6月29日,送走...

校企深度合作 就业“水到渠成”

 前不久,西安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安交大”)应届毕业生李乐与中兴通讯成功签约。在他看来,能够顺利签约并非取决于关键时刻的“临门一脚”,而是“雨润苗生”后的“水到渠成”。  研二时,李乐加入中兴通讯设立在校园内的“兴人类...

做“钢铁驼队”的青年“破壁者”

  河南中豫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青年员工讲述中欧班列的故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华锡/摄  如果想把中欧班列从河南到欧洲这趟“西行之路”变成“万里通途”,首先要拿到沿途各国关口通道的“通关文牒”,这一路的艰辛,可以用“...

核心诉求分歧难消 美欧贸易谈判未有突破

  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 综述|核心诉求分歧难消 美欧贸易谈判未有突破  新华社记者闫洁 康逸  美欧贸易谈判4日仍未取得突破,谈判预计将持续至本周末。了解情况的欧盟外交官透露,欧盟希望在7月9日前与美国就关税...

孩子开心 家长放心

  7月3日,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水部街道莲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志愿者正在指导孩子识别荷花形态。  谢贵明 摄  7月2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乾元镇开设“暑期学戏曲 童星展风采”戏曲公益课堂,孩子在马花堂文化空间体验戏曲妆...

引导孩子假期科学触网

  在安排合理的学业任务之余,家长要想方设法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并在假期初始阶段一起制定具体的网络使用细则  暑期已经开始,许多孩子放假在家,容易沉迷网络。这既影响学习,也伤害视力和身体,甚至可能有其他隐患,令人担忧。如...

北京顺义区南彩镇  这样的举报是否存在

       ----关于顺义区南彩镇小营村村支部书记侯军涉嫌伪造多份评估报告,侵占村民王凤英合法财产的反映:每日新闻网第五编辑部(TH)近日,本网不断接到北京市西城区居民周瑞屏的反映,说南彩镇小营村

赴农村基层年轻干部如何上好乡土适应必修课?

  “我大学学的是计算机,却要在村里指导农民种地,真是无从下手。”这是许多赴农村基层年轻干部的任职挑战。当代中国正值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成千上万的年轻干部奔赴农村基层,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然而,在推进人才下乡的实...

整治违规吃喝,不是一阵风不能一刀切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开展,全党上下针对违规吃喝问题坚持露头就打、从严查处。但还有个别党员干部在学习教育期间违规聚餐饮酒,反映出“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也能看出违规吃喝“小事小节论”“影响发展论...

东南西北中——暑期研学去这里 “课本里的大千世界”系列海报之建筑篇

  编者按:  从江南水乡的诗意建筑,到西南边陲的绚丽民族风情;从丝路驼铃的历史回响,到百年学府的智慧之光,再到红色热土的峥嵘岁月……当书本里的方块字变成眼前的实景,知识便有了温度。这个暑假,我们推出“课本里的大千世界”...

2025
01/26
11:11
浏览量: 32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冲击连片亩产1200公斤——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移栽秧苗见闻

冲击连片亩产1200公斤——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移栽秧苗见闻

宁夏青铜峡市  为何如此违背民心强拆砖厂

宁夏青铜峡市 为何如此违背民心强拆砖厂

上海市信访部门 这样解决信访问题是否正确

上海市信访部门 这样解决信访问题是否正确

河北承德丰宁县大阁镇河东村五组疑违反国家法律  子女占地补偿款不给发放

河北承德丰宁县大阁镇河东村五组疑违反国家法律 子女占地补偿款不给发放

某银行长春分行诈骗七千万迄今为止依旧逍遥法外

某银行长春分行诈骗七千万迄今为止依旧逍遥法外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