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群众来信 > 学习不妨多一点松弛感_

学习不妨多一点松弛感_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1-22 13:12:35 | 点击:339

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北京、山东、内蒙古、辽宁、江苏等多地推广“课间15分钟”,有的地方甚至将课间延长至20分钟,让孩子们有更充分的时间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能够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大脑,玩得更开心。小小的一道时间管理“加减法”,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去年,部分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的现象被媒体报道之后,引发各界的关注和讨论。针对这一话题,教育部明确表示,中小学校要确保学生课间正常活动。全国各地学校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保障学生的课间活动。延长课间就是从优化时间管理的层面,让学生走出去、动起来的积极探索。

课间从10分钟到15分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小探索,但却具有以“小切口”撬动学校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功效。延长课间时长所折射的还是学校办学育人理念转变,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导向的生动体现。

“有一种学习,叫争分夺秒”“争分夺秒精备考,勤学苦练创佳绩”……类似的口号出现在校园内、教室里。抓住每一分、每一秒搞学习,是不少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在这种氛围里,除了上课、刷题等直接服务于考试的事情,其他诸如课间活动、体育课、课外阅读等,都是不重要的,甚至是可以牺牲的。

学生上课在学习、下课在学习,甚至走路、吃饭都捧着课本、习题集。这无疑是一种过于致密的时间安排。它以牺牲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代价,甚至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追求分数。“小胖墩”“小眼镜”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都与这种争分夺秒的学习模式有关。

令人欣慰的是,“健康第一”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学校、家长把呵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从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学生课间活动,到出台刚性制度保证每天一节体育课,背后都是育人理念的转变。

简而言之,就是为学生争取一段“不搞学习”的时间,让他们放下书本、走出教室,玩起来、动起来。这不仅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小胖墩”“小眼镜”,降低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其实也很有帮助。

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有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是常识。经济学里面有一个规律叫“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投入量,会相应增加产出量,但是市场的规模决定了一个峰值,过了峰值之后,再继续增加投入,产出量会越来越少,直到获得的产出不能覆盖支出的成本,投入产出比成为负数,整个经济活动就会进入亏损状态。

放在学习问题上也是如此。当学习时间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即进入疲劳期,继续增加则会对学习效果产生负向影响,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甚至还会损害身心健康。也就是说,并不是花费的学习时间越多,学习效果就越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否则过犹不及。

众所周知,学习过程中,向上向善、积极乐观、坚毅持久等非智力因素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而这些品格的塑造,不是坐在教室里刷题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在丰富的生活中去培养、去塑造。

当下,网络上流行着一个热词——松弛感,指的是淡定、从容和波澜不惊的处事风格。既强调无须用力过猛,保持理智清醒、从容自如的心态,也包含保持松弛、学会留白的意思。恰恰是在拥有适当的松弛感的时候,在不急不慢的状态中,能够活出想要的样子、感受到生命的丰盈,进而达到“越松弛、越厉害”的境界。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靠拼时间换分数;踩准成长节奏,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善于留白,不把孩子时间填得过满,让他们有玩耍、放松的时间……这些都是松弛感的体现。

概而言之,呵护学生身心健康,要有挤出时间让学生去玩耍、放松的智慧,有允许学生“浪费”时间发发呆的从容,有“放纵”学生偶尔没有做完作业的淡定……

推而广之,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又何尝不需要一些松弛感?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例,高度紧张高压的氛围中很难诞生出奇思妙想的创意,很难产出创造性的成果。宽松、包容的土壤,更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不断冒出和成长。

当然,松弛感的营造,不仅仅需要学校的智慧和勇气,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以多元评价体系为学校松绑,需要包括家长在内的全社会树立更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与学校同向而行,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更大的天空。

责任编辑:李华锡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一次耗时28分钟的特殊重点旅客转运

  “按《铁路客运服务作业标准》,非标辅助器具必须更换车站统一轮椅。可上个月有位坐自制推车的特殊重点旅客(需依靠辅助器具行动的旅客)直抹泪:‘这推车跟了我10年,轮轴我熟得很,换个新的反而不安全!’”  6月29日,送走...

校企深度合作 就业“水到渠成”

 前不久,西安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安交大”)应届毕业生李乐与中兴通讯成功签约。在他看来,能够顺利签约并非取决于关键时刻的“临门一脚”,而是“雨润苗生”后的“水到渠成”。  研二时,李乐加入中兴通讯设立在校园内的“兴人类...

做“钢铁驼队”的青年“破壁者”

  河南中豫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青年员工讲述中欧班列的故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华锡/摄  如果想把中欧班列从河南到欧洲这趟“西行之路”变成“万里通途”,首先要拿到沿途各国关口通道的“通关文牒”,这一路的艰辛,可以用“...

核心诉求分歧难消 美欧贸易谈判未有突破

  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 综述|核心诉求分歧难消 美欧贸易谈判未有突破  新华社记者闫洁 康逸  美欧贸易谈判4日仍未取得突破,谈判预计将持续至本周末。了解情况的欧盟外交官透露,欧盟希望在7月9日前与美国就关税...

孩子开心 家长放心

  7月3日,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水部街道莲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志愿者正在指导孩子识别荷花形态。  谢贵明 摄  7月2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乾元镇开设“暑期学戏曲 童星展风采”戏曲公益课堂,孩子在马花堂文化空间体验戏曲妆...

引导孩子假期科学触网

  在安排合理的学业任务之余,家长要想方设法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并在假期初始阶段一起制定具体的网络使用细则  暑期已经开始,许多孩子放假在家,容易沉迷网络。这既影响学习,也伤害视力和身体,甚至可能有其他隐患,令人担忧。如...

北京顺义区南彩镇  这样的举报是否存在

       ----关于顺义区南彩镇小营村村支部书记侯军涉嫌伪造多份评估报告,侵占村民王凤英合法财产的反映:每日新闻网第五编辑部(TH)近日,本网不断接到北京市西城区居民周瑞屏的反映,说南彩镇小营村

赴农村基层年轻干部如何上好乡土适应必修课?

  “我大学学的是计算机,却要在村里指导农民种地,真是无从下手。”这是许多赴农村基层年轻干部的任职挑战。当代中国正值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成千上万的年轻干部奔赴农村基层,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然而,在推进人才下乡的实...

整治违规吃喝,不是一阵风不能一刀切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开展,全党上下针对违规吃喝问题坚持露头就打、从严查处。但还有个别党员干部在学习教育期间违规聚餐饮酒,反映出“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也能看出违规吃喝“小事小节论”“影响发展论...

东南西北中——暑期研学去这里 “课本里的大千世界”系列海报之建筑篇

  编者按:  从江南水乡的诗意建筑,到西南边陲的绚丽民族风情;从丝路驼铃的历史回响,到百年学府的智慧之光,再到红色热土的峥嵘岁月……当书本里的方块字变成眼前的实景,知识便有了温度。这个暑假,我们推出“课本里的大千世界”...

2024
11/22
13:12
浏览量: 33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冲击连片亩产1200公斤——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移栽秧苗见闻

冲击连片亩产1200公斤——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移栽秧苗见闻

宁夏青铜峡市  为何如此违背民心强拆砖厂

宁夏青铜峡市 为何如此违背民心强拆砖厂

上海市信访部门 这样解决信访问题是否正确

上海市信访部门 这样解决信访问题是否正确

河北承德丰宁县大阁镇河东村五组疑违反国家法律  子女占地补偿款不给发放

河北承德丰宁县大阁镇河东村五组疑违反国家法律 子女占地补偿款不给发放

某银行长春分行诈骗七千万迄今为止依旧逍遥法外

某银行长春分行诈骗七千万迄今为止依旧逍遥法外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