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茶社点心类创新品种寿桃酥,蕴含健康长寿的寓意。扬州大学供图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树人,也是如此。
当南腔北调的方言在同一个教室里响起,当刻刀、染料、丝线被用来一起完成一件作品,这些从四面八方聚到大学校园的传承人,让非遗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
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开始实施,高校加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10年来,传承人们一批批走入高校,像树木呼吸生长,带动着乡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文化养料的吸收、循环。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的多所研培高校,探寻这一个个“树人”的故事。
让“老根脉”扎得更牢
“查缺补漏”“巩固技艺”“理论熏陶”“建立体系”,这是多所高校的研培教师们反复提到的几个词。
2024年4月,第十七期陶瓷雕塑研修班,学员正在创作。景德镇陶瓷大学供图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高峰介绍,该校从2020年以来共承办了4期非遗戏曲传承人研修班,培训戏种包括昆曲、京剧、淮剧、徐州梆子戏等。为解决年轻传承群体断层、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脱节等问题,学校优先选拔20-35岁青年、基层一线从业者。
在谈及研培班和青年演员们之前接受的培训有什么不一样时,高峰说:“我们更加成体系。有一些他们过去在戏校没有接触过的、师傅也讲不清楚的内容,我们的老师和专家就可以为他们补充、拓展。比如,某个唱腔是怎么来的,某个剧种是怎么产生的,某个戏的创作背景是什么等。”
高峰举例,几年前,南京市越剧团要排一部《李清照》,李清照是文学家,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她的作品,就不能展现好李清照的个性和气质,“这些相对抽象、高深的内核,恰好是高校的文学理论专家所擅长的”。
富春茶点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美食非遗和一般烹饪精品、特色小吃的界限在哪里?如何避免其“泯然众人”?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院长侯兵说:“学员们手艺很强,但是在文化层面,特别是对传统饮食文化的理解认知、非遗如何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国际传播上能发挥什么作用,我们还能为其补充许多。”
针对传承人的诉求和困惑,高校研培班的老师们也广泛采集并尝试解答。比如,现代人注重膳食营养,过去的一些配方猪油用得较多,需要怎样调整改良?如何运用科技帮助菜肴营养精准配比,同时让非遗产品更具稳定性、标准化,又不丢失非遗精髓?
一些高校承担“锦上添花”的工作,还有一些高校则在“雪中送炭”。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工美”)是“桃花坞木版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创作过程,需经过画稿、刻版和套印3道主要工序。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苏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参与苏工美研培班教学的孙一波说,2001年,桃花坞木版年画社仅剩3位年近六旬的艺人,“没有人学,别说外地人了,苏州本地好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
这时,苏州市政府将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划入苏工美,苏工美将木版年画课程纳入教学,规定选学此课程获得的学分可以和原专业的学分通用,这项技艺开始从高校复苏。2017年,学院正式在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中开设桃花坞木版年画方向;2019年起,苏工美开设桃花坞木版年画研培班。
“和校内课程相比,研培内容较为浓缩简短,原本还担心学员接受困难,但实际上学员们非常珍惜研培机会,求知若渴,我们也针对他们的需求设置进阶的课程。”孙一波说。如今,他还与网络游戏公司合作,用桃花坞木版年画呈现二次元的国风形象。
让“新枝叶”伸得更远
根脉健壮汲取土壤营养,树冠也要蓬勃展开迎接阳光雨露。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参与研培计划的高等院校众多。其中许多高校研培班支持传承人将非遗产品与现代审美融合,乃至形成品牌。
浙江理工大学研培班学员赖蕾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侗族服饰的榕江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贵州榕江侗布艺术研究院院长。在事业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她还是带着问题来到了研培班。
“问题就是怎样让别人买单。”赖蕾说,“购买和使用,是非遗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一环。我还带领许多织娘,我想增加她们的收入,让她们更有自尊自信。”在研培班中,赖蕾的问题得到了一个个解答。
“村超”是贵州省榕江县三宝侗寨的一张闪亮名片,曾有上万人到现场观看,赖蕾接手过一项工作,就是为“村超”制作吉祥物布偶。“我在研培班中获得了一些启发。”赖蕾说,她学到了许多国礼和世界级运动赛事的吉祥物的设计理念、观察分析其外形特征。最终设计出来的吉祥物“村超牛”,身体运用蓝染技术染成深蓝色,裤子上的白色花纹使用了蜡染技艺,衣服是榕江少数民族用传统手织布制成,额头上的“寿旋”也是当地少数民族的代表性纹样。
东华大学是研培计划的首批执行高校,10年来的十余期研培班,培训了来自贵州、云南、上海、海南等多地的非遗传承人和管理人员300多人次。该校的重要理念是“正确地理解,优美地呈现”。“根据正确的理解提取民族元素,应用在时尚设计中,使其生活化。”东华大学非遗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顺爱说。
90后靳秀丽是东华大学第一期研培班的学员,也是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蜡染技艺的凯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靳秀丽回忆,当时的产品大都偏中低端,材料、设计都有不足;经过研培班的学习,她了解到自己手中的技艺可以如何与现代材料结合升级,如何做单品设计和品牌建设。
靳秀丽的团队也回到苗族地区,收集传统纹样,记录文化根源,进行数字化保护,准备出版相关书籍。“我们把一些传统纹样和时尚消费的穿戴产品融合。比如,有一款与某知名品牌合作的运动鞋,鞋帮的装饰和鞋头的元素,都是对苗族纹样进行二次设计后得来的,销量很好。”
00后小伙儿施达来自云南,自幼跟随家人学习白族服饰刺绣技艺,2024年9月,他参加了东华大学第十一期“传统织染绣创意设计”研培班,探索了剪纸技艺和服装设计的结合。
“体会到了传统与创新碰撞的魅力,实现了技艺跨界融合的实践,让剪纸脱离静态展示,通过服装等载体融入日常生活。”施达说,培训也让他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以当代语言重新诠释文化基因,同时也让传统手艺真正为现代设计赋能。
跨界创新,繁荣共生
施达体会到的“跨界”妙处,也是许多高校探索的方向,中国美术学院即是如此。最初,研培班分班的依据是技艺门类;渐渐地老师们发现,不同非遗传承人学员的工艺技巧、审美标准各不相同,但都有提升创作能力的需求。老师们想到了“跨界”。
何谓“跨界”?从表面上看,是材料的相互交叠、技艺的相互交织;从深层次看,还必须有思维层面的跨界。于是从事不同技艺的学员被聚集、混合在一起参加研培,他们组成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商议、提出创作方案,一起完成作品。
湖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竹溪漆器赶漆技艺的十堰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晓莲高兴地发现,很多产品都可以和漆器结合,“陶瓷、紫砂、银器,都可以使用,我们想要依此开发一套新的茶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的郑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向群,利用汝瓷碎片,和木工、漆工的同学合作,设计首饰项圈,“跨界和融合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让我们找到这门技艺的更多可能性。陶瓷和其他工种的结合,都是对传统手艺的一种突破”。
上海大学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非遗跨界创新”的教学和研发模式,研培计划打造了来自全国各地和不同民族的传承人共通的平台,广西、四川、湖南、新疆、江苏等地的传承人齐聚一堂,还有国外艺术家来校与传承人交流。
左手牵设计师和品牌,右手牵传承人,上海大学作为首批参与研培计划的高校,迄今承办了39期非遗研培班,对25个省(区、市)的1000余名传承人进行培训;研培学员与学院师生、设计师、设计机构、品牌企业合作,共同孵化创作非遗创新作品1200余件,涉及生活家居、时尚服饰、科技家电等领域。
相似的场景也出现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非遗展厅中,一件名为《竹画青蓝》的作品,也是跨界融合的产物——竹编的框架,却有青花瓷板作为篮底。作者林栋是同济非遗研培项目第三期学员,近年来他不断尝试将竹编与陶瓷、大漆、金属等多种材料结合。
另一件引人注目的作品,则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江苏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传承人陈丽英的《锦瑟年华》。这是一套融入旗袍元素的紫砂茶具作品,曾在2023年第六届进博会上亮相,一式两份的另一套正在北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
同济大学研培项目负责人、设计创意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善威从2016年开始一直从事研培工作,“前期的项目主要是以单项非遗为主,如木雕、青瓷、漆艺;中期慢慢过渡到项目的跨界融合,如‘笔墨纸砚’‘金木竹瓷漆’;近几期,我们以设计创新为核心,让同学们的传统技艺有更好的转化可能性”。
“我们研培的目标是让非遗融入当代生活。”宋善威说,同济大学也在为非遗产品品牌化而努力,迄今已孵化有10余个子品牌。(编辑:刘布 审核:同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