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意大利学者毕罗: 在书法中感受中华文明之博大(人物)

意大利学者毕罗: 在书法中感受中华文明之博大(人物)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时间:2024-07-04 11:42:10 | 点击:4034

毕罗临写《九成宫醴泉铭》。

意大利文著作《一觞一咏:〈兰亭诗集〉研究》。

中文专著《尊右军以翼圣教》。

英文译著《中国书法主要术语的释读和研究》。

毕罗书写的陆游诗作《北窗闲咏》选段。

毕罗(Pietro De Laurentis),意大利汉学家,中国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外书写文化与美术交流研究中心负责人,二王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多年来主要从事书法学、铭刻与写本学、美术文献研究与翻译、中国古代诗歌等领域的研究。意大利文著作有《李白,其人其诗》《一觞一咏:〈兰亭诗集〉研究》,英文专著有《孙过庭〈书谱〉综合研究》《以书护法——〈集王圣教序〉研究》,中文专著有《尊右军以翼圣教》,英文译著有张天弓《中国书法主要术语的释读和研究》。在《亚洲专刊》《华裔学志》《敦煌研究》《唐研究》《中国书法》《书法研究》等海内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不久前,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汉字之美·中国书法环球行”启动仪式暨“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书法”学术讨论会上,意大利汉学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毕罗(Pietro De Laurentis)将王羲之《兰亭集序》与达·芬奇《蒙娜丽莎》做比较研究。这一中西融通的类比,引发了与会者广泛关注和讨论。

“我觉得要把中国书法介绍给西方人,王羲之的作品是一个代表。基于王羲之《兰亭集序》在中国乃至东亚的影响力,我认为可以直接将其与西方最有名的绘画之一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类比,以此让更多人明白中国书法的文化高度和艺术分量。”说起自己的观点,毕罗侃侃而谈。

从喜欢汉字到临习书法,再到研究书法,毕罗与中国书法结缘已逾20载。他于翰墨书林间自在徜徉,在书法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对汉字一见倾心

《庄子·天下》有言:“万物毕罗,莫足以归。”毕罗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见到毕罗,是在北京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他西装革履,温文尔雅,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举手投足间颇有中国传统文人风范。

然而这位与中国书法渊源深厚的意大利学者,在大学前并未接触过中国文化。“直到高中毕业,因为我喜欢外语,也对历史感兴趣,就想在大学选一门与欧洲文明完全不同的专业。一位伯伯建议我选汉语,他说将来中国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毕罗说,就这样,他在1996年进入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学习汉语,开始接触中国文化。

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在大学第一堂汉语课上,第一次接触汉字的毕罗就对汉字一见倾心。“教材《现代汉语教程》上的字体有黑体、宋体,还有楷体,楷体太漂亮了,我从没见过这样的图案、这样的形态、这样的布局。”毕罗惊艳于汉字之美。即便只是印刷体,这种饶有手写趣味的东方文字依然让他着迷,课余时间,他常常描摹课本上的汉字。

如果说毕罗起初只是纯粹地觉得汉字很美、很有趣,那么来到中国学习的他才开始真正认识书法。

1998年下半年,毕罗第一次来中国。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的半年时间里,他喜欢逛书摊买字帖,还喜欢看大街小巷的灯箱广告,因为灯箱广告上有各种各样的书法字体,隶书、行书尤其多。如此丰富的审美空间让毕罗大开眼界,他至今还记得在阜成门看工匠给灯箱刻字的情景。

对书法了解越多,毕罗就越渴望学习书法。1999年,毕罗在意大利遇到了自己的书法老师王承雄。自那时起,毕罗开始一边做研究,一边练习毛笔字。直到今天,毕罗依然坚持每天濡墨写字。他说,临写是最快乐的事情,因为就像在和古人直接“对话”。

毕罗最喜欢的书法家是欧阳询,最喜欢的书法作品是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醴泉铭》碑文用笔方整,字画匀称,法度严谨,高华浑朴,是楷书中的范本。“我的目标是写一手‘九成宫’风格的楷体。”毕罗笑着说。

后来,毕罗曾到中国美术学院留学,并前往浙江大学进修,2007年获得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汉学博士学位。他对中国书法的研究进入专业学者的领域。

一本字帖的延展

经常临帖不仅是毕罗的个人喜好,也是他研究书法的一种方式。“临帖对我的研究影响非常大。经典书法作品用笔、结构、章法的微妙,肉眼不一定能察觉,潜心临写才可能有所领悟。”毕罗说。

尽管毕罗偏爱欧体,其研究视野却颇广,用他的话说,就是“唐代及唐以前的书法现象都关注”。然而毕罗也不愿将书法视作一种纯粹的艺术。在他看来,中国古人把自己的智慧、思想、情感都写进了书法作品,一本字帖可以延展到当时的人文环境、社会现象等多个层面,由此可以看到中华文明中更加细微的面目。毕罗认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要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就离不开书法。”

毕罗的中文专著《尊右军以翼圣教》就尝试以跨学科的视角研究中国书法史。《尊右军以翼圣教》关注《集王圣教序》,其源自唐太宗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僧侣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于唐咸亨三年刻制成碑。在书中,毕罗运用历史、艺术、宗教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不仅分析了《集王圣教序》的书风,还考究其立碑的历史背景,探讨其社会文化意义。

以书法为切入点,进而关注中国古代的社会、人文、地理环境等,是毕罗做学问的一种路径。而毕罗的研究并非从文本到文本,他认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相信深入现场可以更好地“靠近”古人。因此自第一次来中国起,他便开始“书法行走”,在中国各地寻访书法胜迹。2018年起,毕罗在《书法》杂志连载了十几期《书法行走——一个西方人游览中国书法文化》,将他的所见所感与读者分享。

从湖南祁阳浯溪碑林到陕西西安长安区唐代建筑,在毕罗看来,“书法行走”不仅是观摩碑刻等文物本身,也是感受古代的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

2019年5月,毕罗参加中国书协在浙江绍兴举办的“王羲之与二王学的构建”学术研讨会。会后,他穿上汉服,在会稽山下与众多学者“兰亭雅集”,体验“曲水流觞”,并现场挥毫写下自作诗:“初游斯圣地,未感有倾心。俯仰十春过,西东岂不吟?”这次绍兴之行,毕罗虽然没有看到书法胜迹,但身处茂林修竹之中的他,仿佛与王羲之有了更多感应。“1000多年前,王羲之看到的风景是否和我一样?”每每谈及此行,毕罗还会想起当时的思绪。

受这次活动启发,毕罗开始系统整理王羲之诗作,并于2023年出版了意大利文著作《一觞一咏:〈兰亭诗集〉研究》。

促进中西书法交流

在西方汉学家中,专业研究中国书法的学者并不多见。毕罗有专业学术视角,同时对中外书法交流充满热情。多年来,他使用意大利语、英语、汉语发表出版了多部论文和著作,把中国书法介绍给更多人。在他看来,美是相通的,就像不会乐器的人也能欣赏音乐一样,即便不会写毛笔字,西方人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书法的魅力。

在采访中,毕罗多次提到“目击道存”一词。他第一次观摩书法老师写字时,曾啧啧惊叹——用笔稳健,笔力遒劲,笔尖扭转跳动,灵动而精妙。毕罗相信,很多西方人也会和他一样,被书法的书写过程所吸引。

2022年7月8日,广州美术学院聘请毕罗为该校教授,随后成立中外书写文化与美术交流研究中心,由毕罗担任中心负责人。该中心汇集来自中国、意大利、伊朗、日本、德国、法国等国的学者和艺术家,着重培养书法史研究与书法文献翻译方向人才,致力于促进中西方经典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交流。

除了日常教学,毕罗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2023年,他的英文译著《中国书法主要术语的释读和研究》出版,该书翻译自中国学者张天弓对书法术语的简释。毕罗称,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希望该书能够成为西方人“学习中国书法的基本参考工具”。

1826年,英国外交官戴维斯把中国书法启蒙教材《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翻译成英文;1879年,意大利传教士晁德莅将《兰亭集序》译成拉丁文,收录在他编写的《中国文学教程》;20世纪初,法国人米约把《草字汇》译成法文,并于1909年在巴黎出版……“100多年前肯定有很多‘毕罗’。”毕罗认为,一定还有像他一样的西方人,在中国和西方书法交流中搭建起桥梁。

毕罗喜欢中国书法理论中的“意在笔先”。这启示他,成事要先有“意”,并在漫长的过程中为之不懈努力,做学问如此,促交流亦如此。

(本文配图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王连香、陈键)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邱兵:写下我的故事 我的记忆 我一去不返的时光

  邱兵的文字有他的声音。  阅读邱兵最新故事集《鲟鱼》时,总能从他的文字中想象到他的语气、音调和态度。此前,我从未见过他,但我一直知道这位资深媒体人的“传说”。邱兵,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任《文汇报》记者,2003年...

“无声”之花在北疆文化中绽放

7月1日,“文博内蒙古”店员张宇展示新到店的LABUBU娃衣。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摄   盛夏时节,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大召广场,游客如织、热闹非凡,大家纷纷来此感受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文博内蒙古”文创店门...

【烟火人间】悬崖书吧

 【烟火人间】  传说中的“悬崖书吧”,位于浙江玉环上栈头村景区内。它确实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如果立于低位海滩,需要抬头仰望,才能望到高达几十米的石崖顶端。三层入口处侧面有一片开阔的望海平台,海水是蓝灰色的,此时云开雾散风...

经典“转译”:黄庭坚的“理语”诗

阅读黄庭坚的《山谷集》,我们会发现从元祐后期到南迁黔南、戎州期间,山谷诗的创作呈现出一种以经典为诗料进行说理的倾向。“诗料”源自书本或是现实,表现在作法上就是“用事”或者“直写”。两者相反相成,不可偏废。用事过度则易因饾...

一部返璞归真的书话集——评北乔《南人书话》

 在《晦庵书话》中,唐弢曾对书话的特点做过如下概括——“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由此观之,现代书话虽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其形制上的杂糅...

南宋的四大藏书系统与藏书家

 ■陈锴  纵观中国古代的藏书发展史,南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时期。一方面,随着北宋中期问世的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南宋的刻印本图书已成为官方与私人藏书的主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寺观藏书与书院藏书在南宋时期逐渐发展成新...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图 王仲杰...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2024
07/04
11:42
浏览量: 403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