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国风”传承,打破圈层(“融”观中国)

“国风”传承,打破圈层(“融”观中国)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4-04-01 11:36:17 | 点击:10862

  在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中房镇,支教大学生正在指导小学生学习剪纸。
  谢贵明摄(人民视觉)

  在贵州省黔西市洪水镇新桥村,孩子们在练习武术。
  史开心摄(人民视觉)

  一段“打铁花”视频引来千万网友围观,一款“新中式”服装让年轻群体追捧不断,一场古筝直播让全球网友惊叹连连……从“触网”到“融网”,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深度拥抱网络,突破传统圈层,在更广阔的领域擦出新火花。

  

  让甲骨文“活”起来

  打开博主李右溪的短视频界面,一串串难以认读的甲骨文“飞”入眼帘。这样的视频也能火?78万粉丝帮她给出肯定的答案。

  李右溪曾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主攻方向是甲骨文。回想起2023年2月开通甲骨文自媒体的经历,李右溪感慨颇深:“一开始,我心里也没底,在多数人眼里,甲骨文过于冷门,晦涩难懂,是只能‘躺’在古籍里的文字,让甲骨文‘活’起来,是难以想象的。”

  凭着对甲骨文的热爱,李右溪发出了第一条短视频。没想到,隔天一早醒来,消息通知里竟显示获得几千个“赞”。她以为自己还在做梦,不敢相信是真的。趁热打铁,不久后她又发出第二条视频,这次更火,收获20多万个“赞”。“没想到像甲骨文这样的冷门绝学还有这么多受众,我很意外,这让我对传播甲骨文有了更大的信心。”李右溪说。

  李右溪的“意外”有着深厚的粉丝基础。如今,“国风”成网友追捧的新潮流。某视频平台做过统计,创作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博主有40多万人,古风民乐、传统工艺、非遗传承等视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最近,在北京读本科的王鑫迷上了《长安三万里》《山海经奇》等影片,“抖音”上的唢呐演奏、打铁花、漆扇制作、核雕工艺等推广非遗的作品,也成为了她的“下饭神器”。“每次看到这些视频,都会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它们这么美、这么有趣,背后还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每次浏览,都会有很大收获。”王鑫说。

  “国风”视频走红,从线上火到了线下。不久前,江苏苏州的马女士在某社交平台上被“种草”了一款“新中式”穿搭,她刚开始穿着针织毛衣配马面裙出门时还担心会不会有些另类,没想到外面这么穿的人不在少数,很多年轻人甚至穿着汉服逛街。“以前很少有人穿汉服的,现在大街上却随处可见,可见汉服是真火啊。”马女士说。

  平台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抖音上“‘新中式’穿搭”相关话题短视频播放量已超过120亿,今年1月,马面裙等汉服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00%……这显示传统文化元素开始被更多人青睐。

  非遗并不“冷门”

  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53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4145万人,占网民整体的96.4%。新媒体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与生动活泼的内容,让很多曾被认为是“冷门”的艺术变成了“热门”。

  福建泉州的张奶奶,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蟳埔女”,她在当地生活几十年,自去年起突然发现很多人来“簪花围”打卡拍照。一问才知,原来是网上女明星头戴“簪花围”的照片火爆全网,大家纷纷紧跟潮流来当地体验,连带着蟳埔女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火了。张奶奶表示,自己在这里“簪花围”了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场面,很开心我们的乡土文化能被更多人知道。

  在很多博主看来,要被“更多人知道”,远不只随手拍拍视频、上传平台这么简单,其中还有一个摸索和熟悉的过程。

  李右溪在读研究生时,曾做过甲骨文相关公众号,但一直不温不火。毕业一段时间,她就职于一家新媒体公司做互联网运营。借着工作的机会,她开始琢磨新媒体的“正确打开方式”,并试着自己创作视频。

  她做甲骨文视频的主要思路是结合趣味故事与热门话题,由浅入深拆解甲骨文,让大家发现原来甲骨文也可以这么有趣。比如,杭州亚运会期间,她做了许多视频来讲解有关运动的字,如“射”“走”“舞”等,获得大量好评。

  “我认为国学、非遗等传统文化并不‘冷门’,只是需要被大家发现的窗口,短视频就是一扇不错的窗口。”李右溪向记者分享了一名外卖小哥的私信,说自己因为看了她的短视频,才喜欢上甲骨文,这些视频让他感到甲骨文不再是距离自己很远的冰冷符号。

  “运营新媒体,我最大的感受是,新媒体具有传播范围广、开放度高、交互性强等特点,能够很好地促使传统文化的‘破圈’。通过更加生活化接地气的内容拉近了与人民的距离,从而唤起了人们心底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守住“根脉”才持久

  随着互联网上的“国风”“国潮”越来越热,也有部分网友提出了担忧。比如,有些博主发布的内容真假难辨,质量良莠不齐,甚至有鱼目混珠、恶意误导之嫌。而网友们难免有分不清“李逵”和“李鬼”的时候。

  “我儿子上小学六年级,有一次,竟然把一首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诗说成是李白写的,还说是网上的‘老师’教的,我打开视频一看,果然是博主搞错了。那位博主在自己页面上自我介绍‘诗词专家,专攻唐诗二十年’,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家住河南郑州的林涛表达了自己的担心:“这类视频不仅误导了网友,也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正常传播。应该请权威部门对网上的国学自媒体清查一下,打击滥竽充数者,不能让来之不易的‘国学热’变了味。”

  李右溪对记者表示,自己平日里经常收到网友发来的甲骨文解读文章和视频,很多都是张冠李戴,自己在做短视频的同时,还常常扮演打假者的角色。“网上很多讲甲骨文的信息很离谱,但也收获了大量关注,有时我实在看不下去,会留言批驳。”

  如今,随着当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数字化、VR等技术手段正广泛运用于新媒体运营:3D复原千里江山图、戴上VR眼镜探索三星堆遗址、线上参观“数字敦煌”、AI书法……这些将传统文化与新技术跨界结合的成功案例,使得传统文化焕发着全新的生命力。

  专家认为,真正用好这些技术,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具备一个前提,那就是充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清朗、规范的网络环境中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数字技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两面性’。抓好机遇的同时,也要积极面对挑战,让数字技术进一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添砖加瓦’。”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研究员何震认为,要推动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着重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道”和“根脉”。

(责编:李昉、孙竞)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邱兵:写下我的故事 我的记忆 我一去不返的时光

  邱兵的文字有他的声音。  阅读邱兵最新故事集《鲟鱼》时,总能从他的文字中想象到他的语气、音调和态度。此前,我从未见过他,但我一直知道这位资深媒体人的“传说”。邱兵,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任《文汇报》记者,2003年...

“无声”之花在北疆文化中绽放

7月1日,“文博内蒙古”店员张宇展示新到店的LABUBU娃衣。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摄   盛夏时节,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大召广场,游客如织、热闹非凡,大家纷纷来此感受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文博内蒙古”文创店门...

【烟火人间】悬崖书吧

 【烟火人间】  传说中的“悬崖书吧”,位于浙江玉环上栈头村景区内。它确实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如果立于低位海滩,需要抬头仰望,才能望到高达几十米的石崖顶端。三层入口处侧面有一片开阔的望海平台,海水是蓝灰色的,此时云开雾散风...

经典“转译”:黄庭坚的“理语”诗

阅读黄庭坚的《山谷集》,我们会发现从元祐后期到南迁黔南、戎州期间,山谷诗的创作呈现出一种以经典为诗料进行说理的倾向。“诗料”源自书本或是现实,表现在作法上就是“用事”或者“直写”。两者相反相成,不可偏废。用事过度则易因饾...

一部返璞归真的书话集——评北乔《南人书话》

 在《晦庵书话》中,唐弢曾对书话的特点做过如下概括——“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由此观之,现代书话虽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其形制上的杂糅...

南宋的四大藏书系统与藏书家

 ■陈锴  纵观中国古代的藏书发展史,南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时期。一方面,随着北宋中期问世的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南宋的刻印本图书已成为官方与私人藏书的主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寺观藏书与书院藏书在南宋时期逐渐发展成新...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图 王仲杰...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2024
04/01
11:36
浏览量: 1086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