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许乎关系”中华民族传承的根与魂——循化故事

“许乎关系”中华民族传承的根与魂——循化故事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4-08-28 14:58:32 | 点击:3661

中国网 杨佳 孙磊 摄影报道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河、长江流域孕育出多民族融合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近日,记者走进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后简称循化县),探寻在这大山里、大河旁发生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中国故事。

大河旁他们传承民族技艺 赓续传统文化

一位非遗传承人自费搭建家中“民俗博物馆”

黄河水在高原峡谷中奔腾,在积石峡水库变得碧波荡漾。

在积石峡水电站附近的山腰上有个百年传统村落——塔沙坡村。

村里有百十来户人家,房屋依地势而建,周围梯田环绕。

记者来到塔沙坡村时,不少村民家中正在修缮房屋,修复“12·18”积石山县地震带来的影响。

村中的一座篱笆楼十分引人注目。

走近看,小楼木质门窗、砖石基底,大部分墙体是深色枝条编制,有横木为骨架,内部抹以草泥……

这篱笆楼是马建新的家,他自豪地告诉记者,篱笆楼在地震中安然无恙。

篱笆楼是撒拉族的古民居,因其独特的建设工艺而闻名。

门前屋檐下的木牌匾上写着“撒拉族服饰传习所”,这是马建新的工作室,他是撒拉族服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吱呦呦”,随着沉重的木门打开,如穿越时间隧道,乡村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院中浓密的绿叶遮住了夏日的阳光,树荫下停放着马车和待客的桌椅。院内摆放着田间用的耧耙、背水用的木桶、吹火用的风箱。墙上挂着煤油灯、打碾用的连枷、背草用的筐篓、砍柴用的斧头、耕地用的铧犁、木工用的推刨……俨然一个民族农耕文化展。

这些物件都是马建新自费收集积攒起来的。他说,“这些生活用品,更多的是表现一种技艺(手艺)。”

“介绍我们撒拉族传统文化时,有时候文字说不清楚”,马建新说,“我就把实物摆在这,让它去说话。”

他指着墙上的耕地用的铧犁说,一位访客曾质疑这是撒拉族使用的农具。说着马建新转身进屋,拿出一本画册,翻出一张黑白老照片,画面里正是撒拉人用铧犁耕地的场景。马建新有一个书柜,上面摆满是撒拉族文化相关的书籍。

随着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很多传统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清风徐来,庭院花圃中的花卉轻轻摇曳。马建新伸手摘下枝头的李子给记者,果子香甜。

“要了解撒拉族传统文化,首先就要知道我们的祖先住什么样的房子,穿什么样的服饰,用什么样的工具”,马建新站在篱笆楼前对记者说。

楼的二层就是“撒拉族服饰传习所”的工作室。屋里挂满了撒拉族最古老的着装。有毡衣、褐衣、皮袄、麻衣、六角帽、草编帽,还摆放着毡靴、洛踢鞋、麻鞋、绣花鞋、小脚鞋等。

马建新特地换上了黑色的长袍马褂,详细地向记者讲述服饰布料和款式上的民族特色。

祖辈们手把手相传的手工艺,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伴随着马建新的成长过程和生活起居。这些技艺和记忆是马建新剪不断的乡愁,他一直希望能把民族的根系保住,赓续传承传统文化。

在政府文化项目的扶持下,他把家里打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博物馆。将服饰文化融入民族历史的背景当中,把故事讲得生动、立体。

马建新的工作室,时常会有专家学者和游客前来参观访问,他敞开大门欢迎。有时间,马建新也会外出授课,传授服饰文化和制作技艺。

他想让子孙后代也知道先民是怎么生活的,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撒拉族和他们的历史文化。

参观完院子,马建新带着记者穿过村子,来到了村外的一个制高点。望着远处的山峦,峡谷,水库。马建新挥手一指,“那里是一座烽火台,过去……”

大山里他坚守教育事业 续写新时代的“许乎关系”

一位藏族老师用汉语教了三十多年撒拉族学生

在眼前这绿草茵茵的山坳里,有一条依稀可辨的小径。这条路是完么仁增用双脚12年踏出来的。

这条山路蜿蜒,约有7公里。路的一头连着道帏乡牙木村,另一头是白庄镇来塘村;一边是山顶挂着经幡,院里煨桑的藏族村庄,一边是撒拉族聚居的村落。

完么仁增身材魁梧,穿着蓝色的衬衣,头戴褐色的毛呢帽,矫健地走在山路上,一转眼便消失在山坳中。

这两个村庄都隶属循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祁连山支脉拉鸡山东端。

雨后的大山云雾缭绕,绿草更加青翠,黑色的牦牛在天边晃动,星点般的羊群在青山里浮动。

如今,60岁的完么仁增依旧来往于两个村子,只是骑上了摩托车。

今天赶上修路,他走回了山间小道,去来塘村。路的那一头,是他坚持了30多年的事业——教书育人。

刚进村,还没走到学校,马从梅家的孩子看到完么仁增就喊,“老师!老师来看我们啦!”手里还攥着奶瓶。看到有记者跟在后边,孩子又害羞地跑回了奶奶的身边。

完么仁增用撒拉语跟马从梅熟络地打招呼聊天,身边的孩子是他的学生。

1990年,完么仁增到来塘村教书时,学校正处于关闭状态,开学时,共有29名学生前来报到。

来塘村是撒拉族聚居地,村民之间至今还保持着撒拉语交流的传统。那时的完么仁增,还只会汉语和藏语,而来塘村的村民也对藏语和汉语一窍不通。

完么仁增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边教边学,掌握了撒拉语。

进入来塘学校蓝色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花坛和明黄色墙面的教室,教室门口一侧是滑梯。

走进教室,黑板上用粉笔写着放假通知。学校里的工作事无巨细,完么仁增身兼数职,既是课堂上教学的老师,又是管理整个学校的校长。一个高大的身影,撑起了整个学校。

教室旁边的小房间是办公室兼住所。书架上红彤彤的荣誉证书和绶带格外抢眼。然而,最让完么仁增引以为豪的还是教学成绩。

在白庄镇几十所学校里,平塘学校在数学统考中曾多次取得过第一名的好成绩。说着,完么仁增拿出两个文件包,翻出几十本荣誉证书。

这些年,完么仁增教过的学生已经有200多名。他自豪地告诉记者,他的学生里有8名考上了大学,近些年都已经毕业工作。

完么仁增告诉记者,他有大多数学生的联系方式。逢年过节,学生们都会打电话给老师送祝福,也会邀请老师见证人生大事。

在来塘村教学,完么仁增一待就是34年。如今,在教室上课的学生里不乏“学二代”。

走出教室,学校的花坛里满是盛开的花朵,五星红旗在学校的旗杆上迎风飘扬。

离开时,完么仁增刚锁上了学校的大门,等在门外的马从梅便迎了上来,邀请老师到家里吃饭。

来塘村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在村里教学三十多年的时间,完么仁增熟悉每一户人家。

完么仁增并没有见外,马从梅的家就在回牙木村的路上。

走在村里,完么仁增告诉记者,易地搬迁让村子里只剩下几户人家,只要有一个学生,他就会坚守这所学校。

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山大河旁 他用文字描绘时代变迁中的撒拉人

奔腾的黄河水贯穿循化县城。在群山绿水环绕的清水乡,记者采访到了撒拉族作家韩庆功。

“我们的祖先来自遥远的中亚地区,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连接地带安定下来。那时候还叫撒拉尔,直到1954年,新中国给了我们一个响亮的名字‘撒拉族’,从此撒拉族就获得了新生。”韩庆功将民族历史向记者娓娓道来。

2017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率先脱贫,成为全国首个少数民族区域性整体脱贫摘帽的县域。韩庆功说,“我们跟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登上观景台远眺,潺潺的黄河水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作为一位文人,韩庆功自觉身负文化使命,要将撒拉族从摇篮到分布的这段历史用小说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便是百万字的长篇小说《黄河从这里拐弯》的缘起。

望着眼前的清水湾,韩庆功接着讲述这部长篇小说题目的由来。

小说原名叫《撒拉像》,创作逐渐深入,内容从50万字不断攀升至240万字,在此过程中,韩庆功受到了一位友人的启示,想要更换一个更响亮的名字。

为此,韩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邱兵:写下我的故事 我的记忆 我一去不返的时光

  邱兵的文字有他的声音。  阅读邱兵最新故事集《鲟鱼》时,总能从他的文字中想象到他的语气、音调和态度。此前,我从未见过他,但我一直知道这位资深媒体人的“传说”。邱兵,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任《文汇报》记者,2003年...

“无声”之花在北疆文化中绽放

7月1日,“文博内蒙古”店员张宇展示新到店的LABUBU娃衣。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摄   盛夏时节,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大召广场,游客如织、热闹非凡,大家纷纷来此感受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文博内蒙古”文创店门...

【烟火人间】悬崖书吧

 【烟火人间】  传说中的“悬崖书吧”,位于浙江玉环上栈头村景区内。它确实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如果立于低位海滩,需要抬头仰望,才能望到高达几十米的石崖顶端。三层入口处侧面有一片开阔的望海平台,海水是蓝灰色的,此时云开雾散风...

经典“转译”:黄庭坚的“理语”诗

阅读黄庭坚的《山谷集》,我们会发现从元祐后期到南迁黔南、戎州期间,山谷诗的创作呈现出一种以经典为诗料进行说理的倾向。“诗料”源自书本或是现实,表现在作法上就是“用事”或者“直写”。两者相反相成,不可偏废。用事过度则易因饾...

一部返璞归真的书话集——评北乔《南人书话》

 在《晦庵书话》中,唐弢曾对书话的特点做过如下概括——“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由此观之,现代书话虽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其形制上的杂糅...

南宋的四大藏书系统与藏书家

 ■陈锴  纵观中国古代的藏书发展史,南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时期。一方面,随着北宋中期问世的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南宋的刻印本图书已成为官方与私人藏书的主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寺观藏书与书院藏书在南宋时期逐渐发展成新...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图 王仲杰...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2024
08/28
14:58
浏览量: 3661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