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夹江竹纸,匠心妙手传千年(匠心独运)

夹江竹纸,匠心妙手传千年(匠心独运)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时间:2024-08-03 15:34:53 | 点击:3640

  夹江工匠在制作竹纸。
  夹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夏雨连绵,起伏的丘陵间雾气弥漫。当地盛产竹子,有风吹拂,雾中竹枝摇曳,配上暗沉的天色,犹如一幅水墨画。

  行至马村镇状元纸坊,坊前高大的篁锅刚烧热。工人们手脚麻利,将处理过的嫩竹放入锅中蒸煮,它们很快就会成为造纸的原料。

  夹江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竹纸在这里沿袭了千年。当地自唐代便用竹料造纸,竹纸制作技艺兴于明,盛于清。夹江竹纸与安徽宣纸齐名,曾被国画大师张大千誉为“国之二宝”。2006年,夹江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遵循古法,一张竹纸要3个多月才能完成。夹江县清代道光年间的《蔡翁碑叙》将竹纸工艺概括为“砍其麻、去其青、渍其灰、煮以火、洗以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24个字。“从选料到成纸,要经历15个环节,工序多达72道。”状元书画纸厂厂长陈秀君说。

  状元纸坊依然保留完整的72道竹纸制作工序。纸坊所在的老屋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下层造纸、上层住家,一家人代代以纸为生。陈秀君的公公杨占尧是竹纸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随老人学习造纸技艺,如今是杨家手工造纸的第十三代传人。

  “熟练掌握所有工序,是成为传承人的基础。”陈秀君专注竹纸30年,习惯了整日待在生产现场与工人们讨教。“每道工序有各自的诀窍,以蒸煮为例,篁锅的火候、用水量都不好掌握;在去水后的纸堆上将一张张纸分开,用的也是巧劲,稍有不慎便把纸损坏了。”谈起造纸,陈秀君打开话匣子。

  诸多工序中,抄纸是最难的一环。工人将竹帘放入纸槽再拿起,其上就有了流淌的纸浆,此时必须轻轻晃动,使纤维均匀分布、多余的水分自然流失,纤维方能交织成纸。“这个过程得做到心手合一,用力均衡。技艺精湛的老师傅甚至能做到抄出的每张纸厚度近乎相同。”每道工序陈秀君都耐心磨砺。

  今年,陈秀君成功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机器纸成本低、产量大,市场对手工纸的需求一再下降,年轻人中有兴趣学习竹纸制作的更是少之又少。在产业发展、文化传播方向转型,是夹江竹纸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陈秀君的压力所在。

  杨湾纸坊装潢古色古香,墙壁刷成纸浆色,整个建筑犹如被洁白的竹纸包裹着。生产厂房宽敞明亮,工人熟练地抄纸,纸堆垒得工整,像一个个“豆腐块”。楼上木板架排列整齐,工人小心翼翼地将湿纸刷在板上,静待晾干。这里年产手工纸5万余刀。

  杨湾纸坊创建者杨雨今年35岁,是土生土长的夹江人。过去,夹江竹纸做在作坊、卖在作坊,销路打不开。如今,乘着电商发展的春风,他把竹纸带进直播间。组建专业团队直播带货,在各大网络平台运营账号、积累粉丝,杨雨的书画纸品牌每年能从电商平台接到上百万个订单。

  技艺传承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在杨湾纸坊展厅,新产品琳琅满目。“雁皮纸”美如丝绢、润而不涸,适用于国画创作。“蝉翼毛边”薄如蝉翼、细腻柔滑,是拓片拓碑的佳选。“根据书画从业者的需求,我们还会用青苔、龙须草等材料做纸,实现手工纸的定制化。一刀高品质的竹纸能卖到900元。”杨雨告诉我,纸坊还开发了文房四宝、文创产品,同样热销。

  蝉鸣阵阵,童声朗朗,暑假刚至,大千纸故里研学园热闹起来。搬把小板凳坐好,学生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夹江竹纸制作,亲手抄捞纸张。如有兴趣,还能在自己制作的纸上题字作画。见学生们踊跃参与,园区负责人王祥兵很欣慰:“纸张承载着历史,亲身参与造纸过程,孩子们更能体会中华文明的魅力。”2019年大千纸故里研学园开园,设有古法造纸陈列馆、汉文化体验馆、古法造纸体验中心、年画拓印装裱体验区等区域,是夹江竹纸制作技艺研学的主要基地。

  “要把夹江竹纸传出去,让技艺活起来,就得在课程设计上用心,研学一定不能走马观花。”王祥兵告诉我,园区联合非遗传承人与研学课程团队,把课程做得细致、有亮点,开发了“抄捞纸张”“手工花草纸”“夹江年画”等多门研学课程。“我们正计划将夹江竹纸制作技艺做成动画插入课程,方便孩子们理解和记忆。”王祥兵说。

  这两年,来到状元纸坊参观研学的人也多起来。“多的时候,一年要接待超过3万人。”陈秀君亲自上阵演示,还做了调查问卷收集建议,“要拿出造纸的劲头来做好研学。”

  “没想到我也可以亲手做出竹纸,这次研学经历令人难忘。”翻看孩子们的留言,稚嫩的字体中饱含对传统文化的赞叹。陈秀君相信,夹江传承千年的竹纸香气,一定会愈发浓厚。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03日 08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作者:李凯旋】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邱兵:写下我的故事 我的记忆 我一去不返的时光

  邱兵的文字有他的声音。  阅读邱兵最新故事集《鲟鱼》时,总能从他的文字中想象到他的语气、音调和态度。此前,我从未见过他,但我一直知道这位资深媒体人的“传说”。邱兵,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任《文汇报》记者,2003年...

“无声”之花在北疆文化中绽放

7月1日,“文博内蒙古”店员张宇展示新到店的LABUBU娃衣。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摄   盛夏时节,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大召广场,游客如织、热闹非凡,大家纷纷来此感受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文博内蒙古”文创店门...

【烟火人间】悬崖书吧

 【烟火人间】  传说中的“悬崖书吧”,位于浙江玉环上栈头村景区内。它确实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如果立于低位海滩,需要抬头仰望,才能望到高达几十米的石崖顶端。三层入口处侧面有一片开阔的望海平台,海水是蓝灰色的,此时云开雾散风...

经典“转译”:黄庭坚的“理语”诗

阅读黄庭坚的《山谷集》,我们会发现从元祐后期到南迁黔南、戎州期间,山谷诗的创作呈现出一种以经典为诗料进行说理的倾向。“诗料”源自书本或是现实,表现在作法上就是“用事”或者“直写”。两者相反相成,不可偏废。用事过度则易因饾...

一部返璞归真的书话集——评北乔《南人书话》

 在《晦庵书话》中,唐弢曾对书话的特点做过如下概括——“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由此观之,现代书话虽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其形制上的杂糅...

南宋的四大藏书系统与藏书家

 ■陈锴  纵观中国古代的藏书发展史,南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时期。一方面,随着北宋中期问世的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南宋的刻印本图书已成为官方与私人藏书的主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寺观藏书与书院藏书在南宋时期逐渐发展成新...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图 王仲杰...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2024
08/03
15:34
李凯旋
浏览量: 3640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