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书写强国强军新篇章(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书写强国强军新篇章(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时间:2024-07-28 15:48:50 | 点击:3968

  油画《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作者孙浩。

  山东省肥城市国防双拥主题公园中红星广场一角。主体雕塑生动展现了1939年5月11日,八路军在肥城群众支援下英勇抗击日伪军胜利突围的场景,辅以红星背景,表达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情谊。
  肥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记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美术发挥着积极作用。从描绘人民军队新的时代风采,到营构红色文化空间,美术工作者以艺术与设计的力量凝心聚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到来之际,本版约请两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新时代革命军人形象塑造和双拥文化空间设计,书写强国强军新篇章。

  ——编  者

  

  倾情描绘新时代革命军人形象

  许向群

  新时代,人民军队开启了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新征程。广大官兵争做“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在强军实践中展现出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当代美术工作者紧扣强军兴军的时代脉搏,以丰富多元的艺术手法,着力塑造新时代革命军人形象,立体呈现全军指战员坚定的理想信念、旺盛的战斗意志、严明的作风纪律,凸显永葆忠诚奉献的军人品质。

  时代楷模熔铸精神坐标。美术工作者采用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与时代审美相匹配的艺术语言和造型方式,塑造新时代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卓越贡献的英模人物。孙浩油画《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采用大量的硬边与直线处理,折射出主人公的果敢气质和铁血精神,体现出现代战斗装备的机械质感;霞光满天的色彩强化,映照超现实的抒情畅想,完成了英烈梦想登上辽宁舰、成为一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遗愿。在王国强中国画《人民科学家——程开甲》中,前景中的主人公形象刻画传神,与科技感十足的背景相得益彰,传递出“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赤诚报国,毕生铸盾”的奉献精神和突出贡献。

  新时代涌现的英雄集体蔚为大观,美术工作者通过群像刻画唱响新时代的英雄赞歌,所带来的心灵震撼与精神洗礼令人印象深刻。如秦文清、王睿的油画《英雄壮歌——海军372潜艇》,围绕372潜艇官兵“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精神营构画面。创作者通过多次采访与实地考察,体会现场情境,最终用打破时空的构图,将三个舱室并置在同一画面中,以虚实相生的方式展开“抢修”“指挥”“支援”的情景叙事。画面中心紧张有序的指挥现场,与两侧的封堵场面共同营造出惊心动魄的气氛;色彩冷暖的“表情”变化,隐喻绝处逢生的生命传奇。创作者准确表现了官兵们危急时刻的心理状况和形体特征,用一组刚毅顽强的形象,深刻诠释了舍生忘死、勇于担当的军人血性。夏荷生中国画《忠诚的足迹》,用岩石肌理般别样的视觉效果,展现了人民军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巍峨形象。这些创作以真诚的信仰和真挚的情感为底色,用别开生面的艺术语言激发矢志强军的动力。

  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是新时代我国军队建设的重点任务。置身时代现场的当代美术工作者积极创作,通过对军人形象的多维刻画汇聚起强军兴军的图像志。他们或紧扣“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内核,反映广大官兵过硬的能力素质,如李翔中国画《南海!南海!》,对单个士兵进行特写式描绘,借助表情刻画,形象诠释“撼山易,撼解放军难”;或聚焦日常训练,凸显广大官兵铁血精神,如周福林油画《海军陆战队》和陆学东中国画《野外驻训》,前者直击高难度、高强度的训练现场,后者关注驻训生活的寻常美感,直逼战场的气氛渲染与“藏”“露”互衬的构图巧思,通过激越而内敛的色彩与笔墨,从力与美的角度,尽显士兵们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和以苦为乐的奉献精神;或描绘实战化演兵场景,展现广大官兵坚持真打实抗练硬功的时代风采,如金俊、高敏的连环画《演兵“朱日和”》,发挥材质优势,用浮雕精心塑造砺精兵、谋打赢的多重形象,映射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所焕发的崭新风貌。

  为彰显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高尚品格,不少美术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力探索多元艺术形式,将军事美术的崇高美学追求与英雄主义表达结合起来,开辟新的审美境界。像郎钺雕塑《人民至上》采用横阔的群雕形式,将抗洪救灾的典型场景和官兵形象贯穿在一个有机的情境中。从左往右逐渐升高的结构布局跌宕起伏,构建起一座波澜壮阔的生命丰碑。孙立新油画《昆仑山口的界碑》以恢宏意境表现了屹立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群像,画面着力营造高原风口恶劣的环境,虽然踏雪巡逻的战士没有露出一张完整的面孔,但他们逆风而行、艰难跋涉的身姿说明了一切。作者以“每一名战士都是一座移动的界碑”的意象去刻画形象,使每个人物形象都拥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准确反映现代官兵的精神世界,是新时代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着力点。一些新生代军旅美术工作者将现代化的创作观念与主题相结合,把士兵的性格和情感作为刻画重点,努力探寻普通战士丰富的内心世界,传递质朴美。如寇泽旭中国画《梦系家国》,捕捉战士熟睡瞬间,团块化的轮廓提炼与遒劲方折的线条书写,折射出热血青春阳刚之美,让人物形象真实可感。谢淼中国画《入港前的一课》将一队士兵集中在一间课堂里,环境的描绘与人物各异的性格表现构成了有意味的呼应和比对,使人物形象既接地气又丰盈饱满。

  坚持守正创新,根植军营厚土,贴近时代脉搏,当代美术工作者在艺术的深耕与时代精神的观照中,用崭新的形象致敬“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

  (作者为原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

  

  双拥文化空间彰显军民情

  崔亚楠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为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近年来,各地纷纷推进双拥公园、双拥广场、双拥街等文化空间建设,使之成为展示红色文化、继承双拥传统、厚植国防情怀的重要阵地。如何通过空间设计和文化景观营造,让双拥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设计师多从主题构建、空间叙事、展示方式等方面着力。

  主题构建是双拥文化空间设计的重点。弘扬双拥精神,为文明城市建设聚气铸魂,是双拥广场作为开放式空间所应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少双拥广场设计没有局限于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追忆,而是通过对富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和双拥文化的艺术化提炼,以标志性文化景观构建起新的精神场域。在重庆市江津区,双拥广场上的主体雕塑高高矗立、庄严肃穆,以红色的飘带环绕着两支枪的造型,表达“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寓意。主体雕塑基座上有双拥文化浮雕墙,“《双拥赋》诗歌”“峥嵘岁月”“模范英雄人物”“拥政爱民”四个板块再现了江津区的红色历史、涌现的英雄模范等。广场上还有一些小型雕塑、宣传栏,与主体雕塑相呼应,展开历史和当下的对话,激发精神力量。这启示我们,开放式红色文化景观设计,要立足该空间所承载的社会意义,以适当的艺术塑造彰显独特的文化内涵。

  文化景观的设计与组合变化,是影响观者心理与情感的关键,也是其传播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的重要手段。这需要恰当营造空间叙事。一些双拥主题公园合理规划景观路线,让观众在参观中逐步深化认知、强化情感体验。比如,山东省肥城市国防双拥主题公园通过“一轴两心”的整体设计,以星火之路为轴线,红星广场和双拥广场首尾呼应,在中间设置“红船精神”“烽火岁月”“烽火泰西”“英雄模范”四个板块,串联起公园的景观节点,生动呈现党的光辉历程和肥城红色历史。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保和街道的双拥国防主题公园,空间虽不大,却通过叙事墙划分公园空间,丰富展现“百年伟业”“成华英烈”“双拥广场”等八大板块景观,让人们在移步换景中深刻感悟建军伟业、增强国防意识。双拥红色文化景观营造应基于对本地历史和自然环境恰当的保护利用。随着双拥街等更多空间被开发,从更宏阔的空间系统规划出发立体展示双拥文化,从城市发展空间角度展开红色景观设计,将成为设计师的重要课题。

  面对观众多元化需求,一些双拥文化空间不断丰富展示层次和体验形式,让双拥文化和国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改造提升后的江苏省扬州市双拥·国防主题公园,既设有荣誉广场、战斗广场、城舰广场,还建有双拥展示馆、国防教育馆,以及影院、射击体验中心等,成为集双拥公园、军事校园、国防乐园“三园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空间,丰富人们生活。

  随着受众年轻化,双拥文化空间的设计手法也多采用年轻人更易理解的符号语言和趣味表达方式,展示方式越来越突出参与性、互动性。江西省瑞昌市双拥主题公园中,陈列多种军事武器装备模型,并采用声光电技术,对武器装备模型和国防知识展板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内容动态更新,成为孩子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平台。山东省滨州市彩虹湖双拥国防教育主题公园则通过设置有声阅读墙、国防常识互动区、崇军主题合影框等,实现寓教于乐。增强文化景观的现代化表达和互动性,双拥文化空间设计还有广阔拓展空间。

  (作者为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8日 08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邱兵:写下我的故事 我的记忆 我一去不返的时光

  邱兵的文字有他的声音。  阅读邱兵最新故事集《鲟鱼》时,总能从他的文字中想象到他的语气、音调和态度。此前,我从未见过他,但我一直知道这位资深媒体人的“传说”。邱兵,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任《文汇报》记者,2003年...

“无声”之花在北疆文化中绽放

7月1日,“文博内蒙古”店员张宇展示新到店的LABUBU娃衣。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摄   盛夏时节,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大召广场,游客如织、热闹非凡,大家纷纷来此感受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文博内蒙古”文创店门...

【烟火人间】悬崖书吧

 【烟火人间】  传说中的“悬崖书吧”,位于浙江玉环上栈头村景区内。它确实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如果立于低位海滩,需要抬头仰望,才能望到高达几十米的石崖顶端。三层入口处侧面有一片开阔的望海平台,海水是蓝灰色的,此时云开雾散风...

经典“转译”:黄庭坚的“理语”诗

阅读黄庭坚的《山谷集》,我们会发现从元祐后期到南迁黔南、戎州期间,山谷诗的创作呈现出一种以经典为诗料进行说理的倾向。“诗料”源自书本或是现实,表现在作法上就是“用事”或者“直写”。两者相反相成,不可偏废。用事过度则易因饾...

一部返璞归真的书话集——评北乔《南人书话》

 在《晦庵书话》中,唐弢曾对书话的特点做过如下概括——“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由此观之,现代书话虽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其形制上的杂糅...

南宋的四大藏书系统与藏书家

 ■陈锴  纵观中国古代的藏书发展史,南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时期。一方面,随着北宋中期问世的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南宋的刻印本图书已成为官方与私人藏书的主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寺观藏书与书院藏书在南宋时期逐渐发展成新...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图 王仲杰...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2024
07/28
15:48
浏览量: 396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