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在微博、抖音、知乎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一批炮制、传播极端“伪史论”的自媒体账号受到集中处置,引发了一定的社会关注。这些账号所宣扬的内容,有的系统性否定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等古代文明的存在,有的鼓吹“英语源于中国”“牛顿成果出自《永乐大典》”等奇谈怪论,更有甚者将谣言扩展至近现代历史,突破公共认知底线、动摇主流历史观念。面对这样一股将历史娱乐化、虚无化的风潮,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历史认知?怎样的史观,才能支撑一个社会走向未来?
观察“伪史论”在网络上的传播方式,可以发现,其中不少内容借助看似新颖的角度和通俗化的表达形式,吸引眼球、引发讨论。一些说法利用诡辩构建出表面“合理”的推理链条,在短视频、图解等传播方式的助推下快速扩散。但从学术标准来看,这类内容往往脱离必要的考据依据,缺乏逻辑的自洽性,极易造成误导性的认知。
在被平台封禁的账号中,不乏一些极端恶劣、荒谬的代表。譬如,被微博封号的伪史论“大V”@墨者几何,就曾借“考据”之名,炮制出诸如“马克思也是杜撰出来的”这种荒唐说法。这类言论看似“大胆”,实则全无依据,完全违背史实,不仅对青年群体形成误导,也已触碰近现代思想史的基本认知边界。将这种极端的虚构包装成所谓“冷门真相”,其本质不是知识传播,而是认知污染。
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些完全脱离证据、逻辑和常识的“伪史”叙事,真的能给文化自信加分吗?它们在自我标榜“打破西方中心叙事”的同时,却在事实层面制造了更大的混乱,把历史变成了一种情绪投射,最终使公共认知体系更加碎片化,反而削弱了我们构建自主历史叙事、推进中国学术走出去的能力。这种“自说自话”的历史观,与其说是在塑造文化主体性,不如说是一种虚假的逃避。
更具讽刺性的是,许多“西方伪史论”的论证逻辑,其实本身就是“西方舶来品”。早在20世纪中期,就有一些欧美“民科”开始炮制诸如“金字塔是现代建的”“希腊是假的”等论调,甚至连中国的长城都不放过。这些反智论调在西方长期存在,虽然从未成为当地主流,却被某些人改头换面、涂脂抹粉后输入中国,无疑值得社会提高警惕。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离不开对历史的科学理解。史学不是谁的附庸,也不是情绪表达的工具,而是一项面向全人类知识体系的系统工作,需要以实证研究为基础、以逻辑理性为支撑。如果轻信一切迎合心理的说法,甚至鼓吹违背常识的“伪史奇谈”,不仅无助于文化自信的建立,反而会削弱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能力,影响我们的国家话语权建设。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在多个历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坚实进展。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到对甲骨文、简帛文献的深入解读,从高水平考古成果的国际发布到中外合编文献的合作交流,无不体现出一种兼具自信与专业的学术姿态。与此同时,中国与埃及、希腊等国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学术出版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多个联合项目已取得实质成果,也为推动文明互鉴、拓展全球史学视野注入了更多中国经验。真正的文化主体性,建立在脚踏实地的研究积累之上,而不是靠质疑别人、否定历史、制造幻象来获得。
就此而言,社会在面对“伪史论”现象时,采取行动的重点并非与之纠缠辩论,而是更加坚定地做这3件事:一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史学研究体系,提升专业声音的可及性和传播力;二是推动公共史学表达,帮助普通人理解历史研究的逻辑与意义;三是让大众尤其是青少年有更多渠道获取真实、专业、准确,同时有趣味、有吸引力的历史知识,打下理性判断的底层基础。
“伪史论”的逆流也许不会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退,但它绝不可能主导我们的公共认知体系。只要我们持续夯实理性求证的学术传统,推动可信、可讲、可传播的中国历史叙述进入主流视野,那些靠煽动情绪和制造幻象获得注意力的内容,终将自行褪色。真正值得被铭记的历史,从来都是经得起推敲的;而真正走向未来的民族,也必定要从清醒、坚实的历史认知出发。
林树心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8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