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用心寻找古城的历史记忆(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用心寻找古城的历史记忆(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时间:2024-06-06 10:09:34 | 点击:3155

  谢勤国在记录文物信息。
  钱 霞摄

  年轻时的谢勤国。
  受访者供图

  人物小传

  谢勤国,1946年8月生,江苏苏州人。1977年,他发现苏州名胜虎丘塔倾斜趋势加剧并立即上报主管部门,促成了虎丘塔在上世纪80年代的第二次大修。47年来,他坚守古城保护一线,累计编纂、创作志书及文史书籍约250万字。他参与公益讲座120余场,获得“中国好人”“江苏好人”等荣誉称号。

 

  走进谢勤国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书柜,里面塞满了各种收集来的苏州文史资料。记者采访时,每每说到有关古城的某个话题,他便立即从柜中抽出一本书来印证。采访结束,他拿出的书籍已摞起高高的一摞……

  退休前,谢勤国是一名绿化工,但让他更为自豪的身份,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志愿者队的“001”号成员。

  “苏州古城有2500多年的历史,至今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文物古迹,灿若星河。”谢勤国介绍,苏州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守护古城,既是自己的一份责任,更是光荣的使命。

  “笔杆子”——

  编纂创作约250万字,记录古城历史

  上世纪70年代,谢勤国被分配到苏州市园林系统从事绿化养护工作。1977年7月的一天,谢勤国在塔园给花浇水时,无意间发现苏州名胜虎丘塔东北角的墙体有大块水泥脱落。“不好!”他和同事立即作出判断:这是空鼓引起的,说明塔身的重心改变,倾斜程度有加剧的趋势。

  虎丘塔有1000多年的历史,早在修建之时就发现存在倾斜问题。1956年,虎丘塔曾进行过第一次大修。这一次发现问题后,谢勤国和同事第一时间上报主管部门,并以单位名义提交了相关报告。“通过检测人员的专业测量,虎丘塔塔尖与中垂线的距离增加了6厘米。”谢勤国至今仍记得很清楚。随即,苏州成立了修塔工程指挥部,在上世纪80年代完成了对虎丘塔的第二次大修。

  这件事后,谢勤国开始更加关注古城文保工作。

  1986年,苏州组织编撰市志,园林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谢勤国所在的北塔公园也要编志,单位负责同志想到了谢勤国——文笔好、又喜欢历史,于是推荐他来执笔编志。

  任务要在半年内完成,但因为没有任何现成资料,谢勤国就每天泡在图书馆里“大海捞针”。尤其是在图书馆的古籍部,他每天早上等图书馆开门,晚上待到馆员下班催他才走。

  每当看到关键内容,他就仔细分析,添加标点、通顺语言;发现时间、人名对不上的,他就反复核对,写下长长的注释;没有文字记录的,他一次次登门拜访历史专家,又一家家采访周边居民,四处寻找可能的线索……“在漫长历史中总会有记录的空白。填补空白的事情总要有人做,我尽可能地搜集资料、编写方志,以后的人就不用从头开始了。”谢勤国说。

  终于,谢勤国精心编撰的9万余字《北塔园林小志》顺利完成。此后,很多部门都来请他帮助编志,谢勤国也开启了用“笔杆子”记录古城历史的生涯。截至目前,他主笔或参与编撰的《北塔园林小志》《北塔报恩寺志稿》《平江区绿化志》等书籍相继问世,累计约250万字。

  “铁脚板”——

  参与文物普查,守护古城遗存

  2006年,退休后的谢勤国不愿意放弃热爱的文保事业,总想着找机会继续贡献力量。恰在此时,为配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苏州组织起一支120余人的古城保护志愿者队伍。谢勤国立即报了名,参与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2011年,谢勤国得知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再次招募文物保护志愿者,他又前去参加。这次招募不仅对志愿者的年龄和学历提出要求,还组织了统一的考试。因为有着丰富的经验,谢勤国顺利通过了考试。当年65岁的他成了志愿者队编号“001”的成员。“既然是‘001’号,就要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谢勤国说。

  2013年,谢勤国和队友们迎来了“三普”后的首次复查。他们每天奔走5公里以上,上午到达复查点位,对道路、门牌、房屋特征等拍照存档,同时测量尺寸、详细记录相关数据,下午回到办公室整理资料、填写表格。经过100多天的努力,大家圆满完成了对古城1800多处文物登录点的复查。

  “文物保护工作中最难的是拾遗补缺。”例如确定“某宅”究竟是王宅还是李宅,谢勤国有自己的“秘籍”:一是仔细查看分布在房屋四角的界牌,有的写着姓氏,有的只有堂名,但也能从中找到暗含的线索——三槐堂姓王、四知堂姓杨、宝树堂姓谢等;二是通过“头脑大数据”,将看似不相干的信息串连起来。有一回,他发现迎晓里16号清代古建墙角石块上写着“顾界”,联想到顾震涛在《吴门表隐》里说“门口有条尚堂弄”,推断该古建很可能是顾震涛故居,为文物保护打开了新思路。

  2022年4月,姑苏区文物紫线划定项目正式启动,这是谢勤国最新参与的志愿服务。“文物紫线和建筑红线相对,随着城市更新发展,两者出现矛盾难以避免,志愿者的工作就是将‘红线跨过紫线’的情况及时上报。”谢勤国说。

  截至目前,谢勤国志愿服务时长累计2000小时以上。这位“001”号志愿者,怀揣守护文化遗产的情怀,用“铁脚板”丈量着苏州古城。

  “金嗓子”——

  参与公益讲座,传播古城文化

  “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吴门才子唐伯虎的故事。”上午9点,在苏州市老年大学,苏州历史与文化课准时开讲。谢勤国翻开“独门考证”的资料,讲起一段历史故事:青年唐寅考上举人后,本该青云直上的人生却遇到一场科考舞弊冤案,仕途受到了影响、生活也急转直下;他并不气馁,踏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新旅程,最终成为“江南第一才子”。

  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谢勤国说,之所以讲这个故事,不仅想要倡导乐观的人生态度,更是想通过史料让大家全方位了解历史人物。

  后半节课上,谢勤国继续“揭秘”:“其实在桃花坞历史文化街区上,唐寅故居已经修葺一新,旁边建有纪念祠堂,希望大家去看一看这些古建,触摸真实的历史……”

  从2018年起,谢勤国应苏州市老年大学邀请,系统讲授苏州历史与文化,每周给学员上课。精彩有趣的内容,吸引了大学生、周边居民,甚至老年大学工作人员来“蹭课”。

  除了笔耕不辍和奔走勘察,谢勤国还担起了宣传员的职责,用“金嗓子”传播古城文化。2017年开始,谢勤国受邀开设“空中课堂”,讲述苏州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每次讲课1.5小时,一年讲了23场。为了留存资料和便于传播,他把讲课内容整理成《苏州城的脚步》一书,并配发150多张苏州古建老宅照片,顺利出版。该书连续5年在“江苏书展”热销。

  近年来,谢勤国累计参加了120余场公益讲座及授课,讲义超过37万字,听众3万多人次。“观众‘点题’,我来‘讲题’。”谢勤国说,许多看起来临场发挥的内容,其实早就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苏州人,应该身体力行,把古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谢勤国说,这是他一生不变的追求。

 

  ■记者手记

  考证细节  赓续文脉

  250万字的撰稿量,是个什么概念?

  哪怕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这也是个非常可观的数字,更难得的是,谢勤国并非文物研究科班出身。但他凭着对守护古城、保护文物的初心与热爱,跨进了专业的“门槛”,甚至在某些领域搜集资料之翔实,连图书馆馆员、历史学教授都感到敬佩。

  采访中最让人触动的是,谢勤国一笔一笔写下的文字其实远超250万字——它们中的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并未刊印。这些写在发黄纸张上的手稿,标注着各种颜色的修改符号,一遍一遍不断完善后,在老年大学继续发挥作用。谢勤国说:“将历史细节考证清楚、写下来,赓续历史文脉,这是包括我在内每一位文保人的努力方向。”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6日 06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中国要像造手机一样造战斗机!”

  近日  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  访问香港活动中  国产新型舰载机  歼-15T首次  在航母甲板对公众开放  备受瞩目  歼-15系列舰载机未来如何发展?  来听总师怎么说↓  “与歼-15相比  歼-15T有更强的作...

航空运动专业为“低空经济”培养“懂天空的人”

  今年5月,一名滑翔伞爱好者在祁连山区域意外被云吸至8000多米高空,全身结冰,所幸控伞安全降落。这一意外事件在新闻里被频繁冠以“奇迹”,但在吉林体育学院“滑翔伞定制班”课堂上,这个案例教会30名学生“不要指望奇迹”。...

“飞过一次,人生再无不敢想的高度”

  迎着渐起的山风,助跑、控伞、飞上蓝天,许多亲身体验过飞行的学生感慨,滑翔伞课程不仅训练飞翔技能,更让人不断突破自我、感受自由。受访者供图  当一次次驾着滑翔伞,在蓝天白云之间自由翱翔,25岁的郑维一总是庆幸自己读本科...

虎胆英雄彭雪枫:二十年奋斗功垂祖国

 走进河南省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一尊高3.2米、重1.5吨的彭雪枫将军戎装铜像跃然眼前。瞻仰大厅门前是彭雪枫牺牲后,中共中央题写的挽联:“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死入生,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

18岁小将王子菲荣登女子射击10米气步枪世界第一

  人民网北京7月4日电 (记者杨磊)日前,国际射击联合会更新积分排名,中国18岁小将王子菲凭借今年在三站射击世界杯上的出色表现,以6000分登上女子10米气步枪世界第一。  国际射联世界排名每月更新一次,包含过去365...

钢轨“打磨师”高温下为列车动脉做“微创手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宇汝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近日,长三角地区持续高温。为保障铁路安全通行,国铁上海集团公司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12名钢轨“打磨师”集结在江苏张家港维修工区——他们要在3.5小时打磨作业窗口期...

他们从海外“追”回文物,分秒必争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国家文物局供图  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帛书——子弹库帛书,经历过一段漫长的“搁浅”。这些战国时期写在绢帛上的文书,1942年在长沙东南郊子弹库土坡的一座楚墓中被发现,又在4年后被盗运至美国;直到今年...

他用镜头记录平常生活中的不平常

 闫家成摄影作品:充电站旁的晚餐  摄影作品:送货人  摄影作品:楼道里清洁工休息的角落  摄影作品:休闲生活  长图摄影作品:外卖员  今年5月初,闫家成的首次个展《平凡简史》在上海展出。在持续近两个月的展览上,共有三...

抗联名将赵尚志:誓抗战 裹尸还

 2004年6月,吉林长春护国般若寺内一处施工工地中出土一颗无名者颅骨,长期致力于抗联史研究的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军旅作家姜宝才判断,这有可能是失踪了60余年的赵尚志将军的颅骨。  1987年,日本女作家山崎枝子曾采访谋害赵...

【青春华章·豫你同行】以奋勇拼搏的韧劲当好“青春执笔人”

一节好的思政课,怎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又如何在青年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2025“青春华章·豫你同行”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南农业大学启动,为我们探寻答案。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思政宣讲,而是青年精神与中原厚...

2024
06/06
10:09
浏览量: 315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