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吉林长春护国般若寺内一处施工工地中出土一颗无名者颅骨,长期致力于抗联史研究的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军旅作家姜宝才判断,这有可能是失踪了60余年的赵尚志将军的颅骨。
1987年,日本女作家山崎枝子曾采访谋害赵尚志的主凶东城正雄,从他口中得知,赵尚志颅骨被掩埋在长春护国般若寺内。后经多方寻找,却仍旧下落不明。
2004年11月,颅骨被送往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经鉴定确定为赵尚志颅骨。
2008年10月25日,在赵尚志百年诞辰前一天,他的颅骨被安葬在家乡辽宁省朝阳市尚志乡尚志村,赵尚志纪念馆同日开馆。
赵尚志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25年,赵尚志在读书期间和进步同学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开展学生爱国运动,后经中共哈尔滨支部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东北地区的党员仅有十几人。同年,赵尚志考入黄埔军校学习。
1932年,赵尚志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军委书记,同年来到巴彦游击队任参谋长。在一次攻打东兴城的战斗中,赵尚志身受重伤,从此左眼基本失明,左颧骨上留下3个月牙形伤疤。这成为日后认定赵尚志颅骨的一个重要依据。
1933年,赵尚志成立珠河反日游击队,后联合义勇军队伍,用自制的木炮攻打战略重镇宾州。此战共打死打伤敌人七八十人,用机枪将一架低空盘旋的敌机击落,给敌人极大震慑。
1934年6月,赵尚志召集改编各路抗日武装,成立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这是后来由赵尚志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的前身。哈东支队成立后,赵尚志率领部队对日展开一系列有效攻势,日伪当局悬赏万元捉拿赵尚志。
到1936年,抗联三军已从最初的13人发展到6000余人,是东北抗日联军中人数最多、活动区域最广的一支部队。敌人对赵尚志所部进行了大规模围剿,1937年3月,赵尚志率领200余人在通北地区冰趟子林场遭遇敌军,他充分利用周边地形,在狭窄山谷中设下埋伏,击毙击伤日伪军300余人。“冰趟子战斗”成为东北抗联利用天时地利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半年多时间里,赵尚志指挥部队向黑嫩流域远征,纵横数千里,大小百余战,攻袭城镇30余座,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开辟了新的游击区。
作为东北抗联主要领导人,赵尚志一直是日伪全力捕杀的对象。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被混入队内的敌特打伤,而后被俘牺牲,年仅34岁。赵尚志牺牲后,日军残忍地割下了他的头颅,运到长春庆功,把他的躯体扔进松花江的冰窟中。
赵尚志一生3次被捕入狱,曾被苏联关押长达一年半,多次被撤销领导职务,两次被错误地开除党籍,直到牺牲时,他仍然背负着被开除党籍的劣名。在各种委屈与坎坷面前,赵尚志并没有因此而倒下,他忍辱负重、一如既往地奋战在抗日战场。正如他在那首《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中所写的:“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
1982年,中共黑龙江省委为他平反,恢复了他的党籍。1986年,国家为赵尚志补发革命烈士证明书。
2009年,赵尚志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如今,赵尚志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他的英勇事迹也被越来越多的青年所熟知。
赵尚志纪念馆馆长刘利伟介绍,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于去年5月联合朝阳市委宣传部、教育局、关工委等单位共同成立尚志红色教育联盟,统筹市内大中小学校,围绕赵尚志事迹和东北抗联精神,系统开展各类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
26岁的刘付雪是赵尚志纪念馆讲解组组长。她介绍,纪念馆年均接待50余万人次,忙的时候一天要讲解3场。去年,一名观众在“冰趟子战斗”半景画馆看到当年战斗的场景后忍不住落泪,刘付雪了解得知,这名观众的太爷爷也是一位抗联英雄,在一次战斗中脚被炸断,牺牲时才20多岁。
刘付雪说:“我希望能通过讲解,更好地将赵尚志将军和无数像他一样的革命先烈的故事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更多人记得,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编辑:刘布 审核:同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