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全国政协委员赵红卫:发展多式联运,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铁路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赵红卫:发展多式联运,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铁路力量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2-03-08 23:37:14 | 点击:893

嘉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 赵红卫


中国网: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成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作为国家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骨干,铁路行业加快推动智能化高铁建设, 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铁路力量。复兴号动车组已有的“双碳”技术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京张高铁在建设中如何践行“绿色办奥”理念?本期节目,特别采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赵红卫。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赵红卫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专访。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中国网:赵委员,您好,欢迎您作客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

赵红卫:各位中国网的网友朋友们,大家好!

中国网:本届全国两会,您的提案关注的是哪些方面的内容?

赵红卫:我是科技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一直以来我非常关注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今年我有两个提案都是与科技发展有关。

我的第一个提案是关注到我国工业技术基础软件研发建议。因为我长期从事工业控制类软硬件的开发,我们的工业控制类的控制器都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我们的硬件面临着芯片国产化的问题,软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比如我们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一些仿真专业用的软件,以及一些建模的软件,基于模型开发的工具软件,这些主要还依靠于国外。

因此,我建议相关部门组织一些充分的调研,调研不同行业的基础类的软件以及专业类的软件的需求,从顶层规划的层面,规划它的系统架构,包括基础类的和专业类的,开展一些示范的研究和应用。

我的第二个提案是打通不同部门的数据信息孤岛,让数据发挥更大的应用价值。我关注到,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一些新的技术在应用,比如数据采集技术,5G移动通讯技术,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等等。但我们有一些部门,包括一些主机制造企业、路局、子系统供应商等等,他们根据生产和应用的需求,也存储了一些数据,但是这些数据都存储在各自的部门,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数据联通的链条,使这些数据没有发挥它最大的应有价值。因此,我建议相关的部门开展一些调研,从行业应用的角度调研这些数据的采集及存储情况,不同部门对于数据运用的需求,这样能够打通各部门之间数据信息的孤岛,让数据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网:与传统的交通工具相比,高铁的迅速发展大大降低了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目前,复兴号动车组是我国最先进的动车组。我们想请您介绍一下,复兴号动车组已有的“双碳”科技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赵红卫:我们国家有“双碳”战略,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据相关技术资料表明,交通运输在碳排放中的占比是非常显著的,2019年交通运输占全球碳排放总量达到24.5%,我国的交通运输在碳排放中的占比达到9.2%。因此,我们要从交通运输上实现“双碳”目标。

高速动车组采用电力牵引,属于绿色能源,相较于燃油汽车、航空以及船舶,它的能耗相对来讲是比较低的。另外,根据德国相关研究表明,2019年,德国的公路以及航空人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铁路的3.5倍和2.8倍,从这个角度上来讲,铁路的能耗相对来讲也是比较低的。因此,我们应大力倡导绿色交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比如乘坐我们的高铁,尤其是复兴号列车。

复兴号动车组是我们国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动车组技术平台,它也是率先实现了(时速)350公里运营,为世界高速铁路树立了新的标杆。在这个动车组上,也采用了很多新的节能技术。比如动车组采用流线形的车头设计,采用平顺化的车体表面和车间风挡,使动车组的运行阻力降低了7.5%-12.3%,百公里能耗也进一步地降低17%左右,京沪线全程往返一趟可以节省5000度电。另外,在这个动车组上,也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有变频的空调,节能的LED灯,以及灰水回收再利用装置等等,使能耗进一步地降低。

从货运方面来讲,据2020年官方的统计,我们的公路运输占比达到73%左右,水运是16%左右,铁路是占到9.9%。因为我们铁路的能耗相对是比较低的,所以我们正在大力地优化货物运输的结构,我们在尽量地承接“公转铁”的一些业务,能够实现多式联运。

2021年,我们的货物运输量达到了37.2亿吨,同比也是增长了4%左右。我们通过高铁和货物运输方式的调整,尽量地承接“公转铁”的一些业务,能够倡导大众绿色出行,贡献我们在“双碳”目标实现上的铁路力量。

中国网:今年我国成功举办冬奥会,而支撑冬奥会举办的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之一是京张高铁。京张高铁从研发到运营业一直在践行“绿色办奥”的理念,京张高铁在建设过程中是如何体现落实“双碳”目标的?

赵红卫:京张高铁是中国铁路为贯彻国家“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弘扬奥运精神,展示中国良好形象打造的精品工程。京张智能动车组基于CR400复兴号动车组的技术平台,在智能化、安全性、舒适性、绿色环保、综合节能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提升。

在智能化方面,京张智能动车组实现了智能的自动驾驶功能,比如智能行车,它可以采用一键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停车车门自动打开,车门和站台门联动等一些功能。智能行车也减轻了司机劳动的强度。

再有智能运维,比如增加了智能的传感器,对列车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也能够进行备品备件的提前备料,智能运维的手段也进一步地提升。采用了变频空调,可以控制空调压缩机工作的频率及台数。另外,也有灰水回收再利用的装置,能够节水达到10%以上。采用了智能的LED灯,它可以节约能耗。在控制上,采用智能的控制手段,过隧道的时候有灯光自动变亮,出了隧道之后就变暗。动车组上还有应急自走行装置,在接触网无电的条件下,通过蓄电池可以支持动车组运行至前方站,那么就省去了过去需要内燃机车来救援,也间接地降低了能耗。

另外,也采用了一些环保的手段,比如水性漆,水性涂料,这样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京张高铁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贯彻了绿色、节能、环保的理念,也有一些创新和实践。在选址选线、站房的融合建造以及生态环保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创新的成果。比如在选线方面,尽量采用线路曲线半径比较大,坡度比较小,路比较长,坡度变化差比较小,这样有利于后期运营的时候进一步地节能。

另外,在站房的建设上面,比如采用智能百叶窗调节,采用了LED节能灯。在牵引供电方面,也进一步地提高了供电利用的效率,在这方面也进一步地节能。

我们智能型京张动车组是在CR400BF的基础上,为此次奥运会举行量身打造的,比如它的涂装采用“瑞雪迎春”的涂装,车内也设置了媒体车厢,也应用到5G+4K技术,打造了全球首个5G超高清的演播室。另外,也有一些服务于残奥人员的定制设计,比如存放残疾人的座椅,还有一些盲文说明。另外还有多国语言的一些播报,这些都是为冬奥会量身定制的。

总之,在京张高铁的建设,动车组的设计中,很好地贯彻了“双碳”的理念。

中国网:近年来,铁路部门加快推进智能化高铁建设,大力倡导绿色运输,下一步在实现国家“双碳”目标上,我们将会贡献出哪些铁路力量?

赵红卫:交通运输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领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广节能、低碳交通工具,积极引导低碳出行。

铁路是绿色交通工具,在我们国家的交通体系中占骨干的地位,因此呢,应该大力地发展铁路交通运输。相关的基础研究表明,交通运输中的碳排放量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整个交通体系架构、和装备的效率水平、组织水平以及这种基础设施的密度都是有相关性的。从比较而言,铁路运输也是绿色、节能、环保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

从客货的周转量,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上,铁路也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因此,应该大力地发展铁路运输。但是从目前客货运输上来讲,尤其是货运,铁路的占比相对来说比较低。因此,应该大力地发展“公转铁”,并且发展多式联运、公铁联运、水铁联运,进一步地促进我们国家交通体系的优化和完善,能够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发挥一定的作用。

再有,应该更加关注全寿命周期的高铁的建设以及运营阶段对“双碳”目标实现的作用。因为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有建设期,还有运营维护期,以及报废期。相比较而言,在运营维护期,它的碳排放占比是最高的。因此,我们要注重在运营维护期的碳排放。当然,也要关注整个全寿命周期的碳排放。

从高铁建设上来讲,一方面我们要应用智能化的,比如BIM建造这样一些技术,优化我们的资源配置,更应关注整个基础设施的全寿命周期的运维、管理,降低碳排。在选址选线,站房的融合,以及生态保护等各个阶段都要贯彻绿色、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在我们动车组的设计上,一方面我们要采用智能化的技术,同时我们也要应用低碳、节能的技术,比如动车组的头形设计、减阻设计以及减重设计目标的实现。

另外,也要采用节能环保的一些材料,应用一些新的技术,比如变频的技术,LED照明的技术等等,灰水回收再利用的装置的应用等等。

总之,在“双碳”目标实现上,无论是从客运还是货运的角度,都要贡献铁路的力量。


(本期人员:编导/主持:裴希婷;图片:杨佳;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


【作者:本期人员:编导/主持:裴希婷;图片:杨佳;后期:刘凯;主编:】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钢轨“打磨师”高温下为列车动脉做“微创手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宇汝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近日,长三角地区持续高温。为保障铁路安全通行,国铁上海集团公司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12名钢轨“打磨师”集结在江苏张家港维修工区——他们要在3.5小时打磨作业窗口期...

他们从海外“追”回文物,分秒必争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国家文物局供图  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帛书——子弹库帛书,经历过一段漫长的“搁浅”。这些战国时期写在绢帛上的文书,1942年在长沙东南郊子弹库土坡的一座楚墓中被发现,又在4年后被盗运至美国;直到今年...

他用镜头记录平常生活中的不平常

 闫家成摄影作品:充电站旁的晚餐  摄影作品:送货人  摄影作品:楼道里清洁工休息的角落  摄影作品:休闲生活  长图摄影作品:外卖员  今年5月初,闫家成的首次个展《平凡简史》在上海展出。在持续近两个月的展览上,共有三...

抗联名将赵尚志:誓抗战 裹尸还

 2004年6月,吉林长春护国般若寺内一处施工工地中出土一颗无名者颅骨,长期致力于抗联史研究的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军旅作家姜宝才判断,这有可能是失踪了60余年的赵尚志将军的颅骨。  1987年,日本女作家山崎枝子曾采访谋害赵...

【青春华章·豫你同行】以奋勇拼搏的韧劲当好“青春执笔人”

一节好的思政课,怎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又如何在青年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2025“青春华章·豫你同行”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南农业大学启动,为我们探寻答案。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思政宣讲,而是青年精神与中原厚...

郁仁壮:用青春和热血守护南海

在南海的万顷碧波之上,有一座如明珠般闪耀的小岛——赵述岛。这里海天相接、风光旖旎,却也有着“高温、高湿、高盐”的艰苦环境。  90后青年郁仁壮是海南省三沙市七连屿赵述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委员。在赵述岛,他用每一天的日常工作...

拥有全国最全的火箭研制产业链 星空闪耀“北京箭”

  哪个城市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拥有全国最全的火箭研制产业链、形成全国卫星制造产业链最全的聚集区、集聚全国70%以上的商业火箭整箭企业?眼下的答案是北京。  “我们每年差不多发七八箭,今年可能会更多。”近日,“活力中国调...

任言任语:摒弃抱怨 拥抱成功

      每日新闻网北京讯 任亚军   这个世界,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与生俱来的不公平。有的人出生就在百万富翁家庭,一生衣食无忧,尽享荣华富贵;而有的人却生于贫困之家,每日为温饱奔波,即便辛苦

江西崇仁:从“断水困境”到“清泉入户” 学思践悟助力破解民生难题

  中国青年网讯“来水啦!水又清又足!”近日,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白陂乡座陂村桃山村小组村民柯正国拧开自家水龙头,看着清澈水流哗哗流出,脸上满是喜悦。至此,困扰桃山村村民多日的用水难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   学习...

赣州经开区:精准施策铺就“留赣干”坦途

  中国青年网讯“从求职补贴到专业对口的岗位推荐,‘留赣干’政策给了我实实在在的归属感。”几个月前,来自赣州科汇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康誉还辗转于线上线下招聘会,如今已在江西省赣州市经开区的政策助力下,在家乡找到了事业的起点...

2022
03/08
23:37
本期人员:编导/主持:裴希婷;图片:杨佳;后期:刘凯;主编:
浏览量: 89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