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王建斌:来西藏看一看,“强制同化”的谣言不攻自破

王建斌:来西藏看一看,“强制同化”的谣言不攻自破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3-10-11 08:27:52 | 点击:7284

在诬称新疆存在“种族灭绝”“强迫劳动”的套路被大量事实戳穿后,美西方近期又开始抹黑中国在西藏自治区搞所谓“强制同化”。9月下旬美国《纽约时报》刊登文章炮制“中国将100万名西藏儿童送入寄宿学校进行‘强制同化’”的谣言,在此之前,美国国务院发布关于所谓“西藏强迫同化问题”的公告。一些西方媒体和反华人士则跟风炒作。

西方炮制所谓“强制同化”,是想描绘“被强行转移到寄宿学校的西藏儿童需要接受普通话教学,且不再学习西藏的语言、历史和文化,被强制融入汉族文化”的景象,宣称这种“强制性政策”旨在消除西藏年轻一代中独特的语言、文化和宗教传统。然而,笔者不久前陪同参加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的近百名驻华使节及国际人士,前往西藏林芝和拉萨分别参观了林芝市第二小学和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在参访中,我们亲身的感受与西方的指责大相径庭,所谓“强制同化”实际上是西方抹黑中国的又一谣言工具。

第一,在这些学校里,孩子们接受的是系统性的藏文学习。林芝市第二小学就是一所特色民族学校,在这里,设有专门的藏语文教研室,藏族老师们为孩子们讲授藏语文并指导孩子们练习藏文书法。当参访团成员、北京京西学校联合创办人柯马凯(Michael Crook)询问孩子们藏、英、汉三语学习中,哪种语言更难的时候,孩子们轻松地回答“哪种语言都不难”。学校还专门为孩子们开设了民族乐器和民族舞蹈课程。

第二,孩子们在学校里并非与自身家庭和社会隔绝。比如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2400多名学生其中90%以上为藏族。寄宿学生平时住校,可以在每个周末和节假日,包括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西藏传统节日及寒暑假回家。学生在校的食宿均免费。

此外,为实现育人目标,开拓孩子的眼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构建了多元化课程体系。该校借助首都北京教育资源,创建“京藏优质教育远程平台”;依托“京藏宏志班”,开发游学实践课;邀请各界精英进校园。“走出去、请进来”保证了孩子们全面发展,他们接收的信息并不是闭塞的。令国际人士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在学校的网球场上,挂着网球明星费德勒的巨幅画像。

第三,在这些学校里,孩子们与外界积极互动,而且不少毕业生都走向北上广等大城市。在参访过程中,当晚上6点多到达学生食堂时,学生们正在就餐,笔者陪同的德国客人穿行于宽敞明亮的食堂,与同学们打招呼,上千名学生热情地起身回应客人的问候,场面非常热烈。

陪同我们的西藏姑娘旺珍分别在北京、上海的西藏中学完成了中学学业,顺利考取了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硕博连读项目。经过努力,她在今年夏天刚刚顺利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

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当前炮制所谓“百万西藏儿童遭强制同化”的谣言,首先是因为过去他们鼓噪的新疆“种族灭绝”“强迫劳动”等抹黑中国的言论已经失去了新鲜度,在新疆当前安定团结的发展面前没有了蛊惑性,所以需要新的谣言工具。

其次,那些美西方反华势力需要用新的概念和所谓的“新内容”,去巩固他们长期影响的那部分人群的“对华负面认知”。在炮制所谓“新疆百万人遭强迫劳动”后,又抛出所谓“百万西藏儿童遭强制同化”,实际是担心他们营造的“对华负面认知”无法持续。

最后,由于美西方社会有大量人群没来过中国,更未到过西藏、新疆等地,所以也为一些人制造相关谣言留下了空间和机会。如今西藏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论是从林芝机场到雅鲁藏布大峡谷,还是到鲁朗林海、高山牧场;不论是在拉萨市区,还是在海拔4441米的羊卓雍湖,由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和川藏铁路组成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高质量的输配电电网随处可见,手机无线网络随处可用。笔者希望那些来自美欧国家的民众可以自己亲自到中国走一走,很多类似“百万西藏儿童遭强制同化”的谣言就会不攻自破。(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高霈宁】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飞过一次,人生再无不敢想的高度”

  迎着渐起的山风,助跑、控伞、飞上蓝天,许多亲身体验过飞行的学生感慨,滑翔伞课程不仅训练飞翔技能,更让人不断突破自我、感受自由。受访者供图  当一次次驾着滑翔伞,在蓝天白云之间自由翱翔,25岁的郑维一总是庆幸自己读本科...

虎胆英雄彭雪枫:二十年奋斗功垂祖国

 走进河南省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一尊高3.2米、重1.5吨的彭雪枫将军戎装铜像跃然眼前。瞻仰大厅门前是彭雪枫牺牲后,中共中央题写的挽联:“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死入生,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

18岁小将王子菲荣登女子射击10米气步枪世界第一

  人民网北京7月4日电 (记者杨磊)日前,国际射击联合会更新积分排名,中国18岁小将王子菲凭借今年在三站射击世界杯上的出色表现,以6000分登上女子10米气步枪世界第一。  国际射联世界排名每月更新一次,包含过去365...

钢轨“打磨师”高温下为列车动脉做“微创手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宇汝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近日,长三角地区持续高温。为保障铁路安全通行,国铁上海集团公司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12名钢轨“打磨师”集结在江苏张家港维修工区——他们要在3.5小时打磨作业窗口期...

他们从海外“追”回文物,分秒必争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国家文物局供图  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帛书——子弹库帛书,经历过一段漫长的“搁浅”。这些战国时期写在绢帛上的文书,1942年在长沙东南郊子弹库土坡的一座楚墓中被发现,又在4年后被盗运至美国;直到今年...

他用镜头记录平常生活中的不平常

 闫家成摄影作品:充电站旁的晚餐  摄影作品:送货人  摄影作品:楼道里清洁工休息的角落  摄影作品:休闲生活  长图摄影作品:外卖员  今年5月初,闫家成的首次个展《平凡简史》在上海展出。在持续近两个月的展览上,共有三...

抗联名将赵尚志:誓抗战 裹尸还

 2004年6月,吉林长春护国般若寺内一处施工工地中出土一颗无名者颅骨,长期致力于抗联史研究的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军旅作家姜宝才判断,这有可能是失踪了60余年的赵尚志将军的颅骨。  1987年,日本女作家山崎枝子曾采访谋害赵...

【青春华章·豫你同行】以奋勇拼搏的韧劲当好“青春执笔人”

一节好的思政课,怎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又如何在青年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2025“青春华章·豫你同行”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南农业大学启动,为我们探寻答案。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思政宣讲,而是青年精神与中原厚...

郁仁壮:用青春和热血守护南海

在南海的万顷碧波之上,有一座如明珠般闪耀的小岛——赵述岛。这里海天相接、风光旖旎,却也有着“高温、高湿、高盐”的艰苦环境。  90后青年郁仁壮是海南省三沙市七连屿赵述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委员。在赵述岛,他用每一天的日常工作...

拥有全国最全的火箭研制产业链 星空闪耀“北京箭”

  哪个城市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拥有全国最全的火箭研制产业链、形成全国卫星制造产业链最全的聚集区、集聚全国70%以上的商业火箭整箭企业?眼下的答案是北京。  “我们每年差不多发七八箭,今年可能会更多。”近日,“活力中国调...

2023
10/11
08:27
浏览量: 728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