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四代人“追着太阳去育种”

四代人“追着太阳去育种”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3-07-31 10:17:12 | 点击:6445

水稻成熟在即,姚海根(右)和助手丝毫不敢大意。本文图片由嘉兴市委宣传部、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

年轻一代在南繁开展育种工作。

嘉兴市农科院青年科研人员董俊杰在田间进行杂交育种。

姚海根行走在稻田里。与水稻默默对视了一生的老姚,即便退休了也未曾停止他南繁育种的脚步。

从小在北方长大的张馨月,到海南参加南繁育种工作,第一次下了水田。这个博士毕业的姑娘,才发现穿着套鞋在水田里根本走不动,“连脚都拔不出来”。在简陋的住所里,她第一次听见壁虎的叫声,吓得一夜没睡。

南繁,这个搜索率不高的词汇,却和绝大多数中国人的饭碗紧密相关。海南南繁基地,北纬18度线以南,自然造化让这里聚满光和热。来自全国各地的育种人利用海南冬春两季独特的温度和光照条件,加种一季或两季水稻,在一年中完成2-3个育种世代,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据统计,全国有近两万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南繁获得,占全国育成新品种的70%以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说:“杂交水稻的成功,一半功劳应该归功于南繁。”

很少有人知道,南繁有一个来自浙江嘉兴的四代育种团队,他们追着太阳去育种,把希望“种”进这片热土。

走了半个世纪的南繁路

1965年,嘉兴农业科研人员开启了浙江省首批南繁育种征程。南繁育种团队如候鸟般迁徙,艰苦奋斗、赓续传承,接力棒也逐步传到了年轻一代的手中。浸种、催芽、播种、移栽、管理、杂交、选种、收割、脱粒……周而复始的工作枯燥而又艰辛,磨平了一位位科研人员最初的好奇,却更坚定了他们“培育一颗良种”的信念。

“南繁南繁,又难又烦。”这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是早些年南繁艰苦环境的真实写照。为了解决当地散养的家畜家禽等“破坏”问题,科研人员在田间搭一个草棚,横几块木板当床,一待就是半个月;生病了,带着满满一箱子药坚持到海南育种;突然下大雨,赶忙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盖住水稻材料……这样的故事,发生在一代又一代南繁育种人的身上。

如今,嘉兴南繁育种人员达30多人,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27岁。嘉兴南繁育种成果3次站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嘉丰优2号”“嘉禾香1号”“浙禾香2号”3个品种获得全国优质稻金奖。育成的水稻品种占浙江省常规晚稻面积的55%以上,秀水、祥湖、嘉禾等多个系列水稻品种在全国15个省份种植,累计推广面积达7亿多亩,增产粮食100多亿公斤。

嘉兴,这块以“禾”为名的土地上,关于丰收的故事已绵延了7000年。20世纪50年代末,马家浜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碳化的稻米颗粒。嘉兴被认为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水稻栽植地之一。如今,嘉兴市粮食播种面积多年保持在220万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连续17年位居浙江省首位,稳稳地扛起“浙北粮仓”的重任,南繁育种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9岁时,姚海根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回到故乡嘉兴工作。当时水稻遭遇稻瘟病,一些老病区和重病田块几乎到了颗粒无收的地步。自小在农村长大的姚海根,深知各种气象灾害、病虫危害对农民意味着什么。为了尽快培育出水稻新品种,姚海根主动加入水稻育种组,成为南繁育种“第二代”,至今已坚持整整50载。

1974年冬天,姚海根第一次参加南繁育种,从嘉兴乘火车到广州,彻夜排队买票,辗转摆渡到海口,住一晚小旅馆,再从海口坐汽车到陵水,整个行程下来,7天已经是最短的时间,若途中遇到船停开、票难买的情况,得要十一二天才能抵达。

姚海根和团队在寂寞的田野里奋斗6年,他的处女作“秀水48”终于面世,打破了当时育种界“丰产不抗病、抗病不丰产”的定论,让深受稻瘟病困扰的水稻主产区增产达20%以上。

在一粒种子成为良种前,往往需要经过8到10代的培育,要从几千甚至上万个材料中进行筛选,也意味着要经历成千上万次的失败。等到种子成熟后,还要采收、晒干,再带回各地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收获的上千份育种材料,一袋袋装好,每人提两个铁皮箱子,总重接近50公斤。老南繁人说,那是真的很重。这些种子是一年甚至几年劳动的成果,“比自己的身家性命还重要”。

在普通人看来,田里的水稻都长得差不多,而在姚海根看来,每一株各有不同。今年在这片稻田里种下了7000份育种材料,有的还在“幼儿园”阶段,有的则“读高中”了,可以参加“区试”。事实上,一个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少则五六年,多则10多年。而育种成功并能推向市场的品种非常少,有多少人能承受用一生时间去从事一件可能没有结果的事?姚海根说,他的想法是择一事终一生,这辈子选好了人生目标,就全力以赴。

海南是个度假胜地,但姚海根从来没有在这里旅游过。除了外出开会,他每天都在稻田里工作。加班到夜里十一二点,对他来说是日常。和年轻人聊天,他也会感慨,要是再年轻点就好了,可以做更多工作。

南繁育种,更育人

来乐春,今年74岁,嘉兴市秀洲区农科所原所长、高级农艺师。他南繁北育、冬去春来的候鸟之旅,已有45年。和姚海根一样,他依然坚持在地里自己割稻。育种生涯中,失败是常有的事,但来乐春总是充满热情。

初中学历的来乐春,从1978年搞水稻育种后,一直都靠自学,“摸着石头过河”,先后育成了“二九丰”“嘉籼222”“嘉籼758”等一批早籼高产抗病品种,省内外累计推广6300多万亩,增产稻谷15.75亿公斤。

时代在变,来乐春也自学了电脑,提高工作效率。育种人的记载本上总是密密麻麻,一页A4纸上,得有近500个空格需要填写,抗倒伏性、株型、粒型……一个都不能落下。来乐春说:“在电脑里做表格,就可以直接把淘汰的材料那一行删掉,留下的继续记录,更方便些。”

嘉兴市农科院研究员黄海祥,是嘉兴南繁团队中的“第三代”代表。他率先在我国南方稻区开展优质“长粒粳”育种,实现粒型、品质双突破,主持育成了浙江省第一个长粒晚粳新品种“嘉禾212”。黄海祥说:“我们的目标其实是围绕优质、高产、多抗、生态、安全这10个字来展开,在更高的基础上获得高产或优质,这样也是为了我们打好种业翻身仗。”

黄海祥的课题组里年轻人特别多。1996年出生的施扬,去年刚刚研究生毕业,今年是第一次参与南繁育种。“南繁是一场相对来说比较辛苦的征程,需要耐心与创新。要学习的东西反倒比在学校的时候更多了,还是要向老一辈育种工作者学习。”

下午两点,海南的气温超过30摄氏度,潮湿又闷热。1996年出生的董俊杰搬着小板凳,揣着小剪子就下了田。董俊杰是嘉兴市农科院助理农艺师,嘉兴南繁育种团队“第四代”的一员。

“把穗子剪开是为了方便它授粉,把柱头露出来。我们会采集父本恢复系的花粉,套袋之后把花粉抖落在上面,让它结实,这就叫杂交。一个小时剪30个穗,一天要剪100个袋子。”董俊杰说。

稻穗很小,所以剪的时候很容易伤到手。稻苗很矮,所以大家不得不弯腰劳作。做杂交时,很多人都会戴护腰,工作结束后直不起腰是常事。

董俊杰是湖北武汉人,从中国水稻研究所硕士毕业后就来到嘉兴市农科院。周边人对他的评价是,小伙话不多,但十分踏实肯干。

“他对最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懂得比较多,像分子标记、等位基因的定位克隆,他其实做得比我们还要好,进步还是蛮大的。”嘉兴市农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富昊伟说,育种也是育人,凡是能在南繁坚持下来的年轻人,都成长得特别快。

“听说以前的苦,就与自己和解了”

90后女硕士潘月云,头一天刚刚订完婚,第二天就马不停蹄地赶往海南。她与张馨月今年是第一次参与南繁育种工作。张馨月升级做了母亲,却有好几个月只能通过视频和孩子联系。她不敢每天和孩子视频,“因为孩子每次一说再见就哭得厉害”。

第一次来南繁时,潘月云也不可避免地流泪了。她小时候从没种过田,虽然学的是农学,但以为自己会从事花卉园艺方面的工作,没想到却干起了育种。帽子、面罩、涂得厚厚的防晒霜,加上水田袜——高度超过膝盖,这是她工作时的全套“装备”。试验的田地有很多块,有些田边还有坟墓,最初她路过时总是害怕,后来也就习惯了。

张馨月参加工作5年了。她的同学基本都在高校任教,也有人在办公室工作,只有她下田工作。慢慢地,她觉得自己的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在做点事,每天都很充实,也找到了一点快乐”。

黄海祥说:“女性科研人员比较细心,特别是基因编辑方面,女性的角色优势可以发挥出来。希望以后我们嘉兴农科院的水稻育种团队里出现更多的女性科技工作者,让队伍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更加合理。”

每天早上7点下田,差不多要在田里工作10个小时。遇到水稻授粉时,科研人员往往下午两点才来得及吃饭。嘉兴南繁团队保留了大家轮流做饭的传统,每个课题组的工作时间不同,谁有空谁就负责买菜做饭。

为了保证试验田的用水,几个男生担起了放水的重任。在旱季,要凌晨三四点去田里放水,“只有有了水,后面的工作才能开展”。为了保护珍贵的实验样本,驱鸟是每个团队都要承担的任务。年轻人从老一辈那里学到了自制“神器”的技术——用椰子树的须,把鞭炮串起来做引线,点燃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引爆一个鞭炮,持续驱鸟。

一位年轻人“抱怨”说,自己第一次参加南繁育种时,被分配了放牛的任务,当时特别不理解,觉得让研究生放牛是大材小用,后来听说早年间,连牛都没有,都是科研人员自己干。再后来,他又读了一些书,发现许多大人物都有过下乡的经历,就觉得自己也要好好干,多培育出一些好品种,“将来或许能在超市里买到自己培育的米,也能有些故事”。

前些年,没有网络,大家都要跑很远去“蹭网”。如今,嘉兴南繁团队生活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也有了自己的小院子和房子,但工作和生活仍有许多不便。一位年轻人坦言,最辛苦的是“看不到老婆”。

在与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座谈时,一位年轻的南繁人说:“或许是因为学农的人比较容易知足,我们听说了姚海根等老一辈吃的苦,顿时就与自己和解了。”

在照片里,记者看到嘉兴南繁基地会议室门口的对联:冬至春归育良种,稻花香里喜听农民欢笑;汗水智慧凝硕果,千重浪时同庆大地丰收。

生活,总是会给科研人员永无止境的课题。在填饱了肚子之后,又多了对特殊功能稻米的追求。由于蛋白质代谢机能障碍,肾病患者及糖尿病肾脏病并发症患者为控制病情,必须限制食用吸收蛋白含量高的大米。

为了实现特殊群体的“米饭自由”,杨海龙所在的年轻团队正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的方式,进一步培育低谷蛋白功能性水稻新品种,并已初见成效。又一群年轻人走上了南繁育种之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雨彤 通讯员 潘琳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吴闻达】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18岁小将王子菲荣登女子射击10米气步枪世界第一

  人民网北京7月4日电 (记者杨磊)日前,国际射击联合会更新积分排名,中国18岁小将王子菲凭借今年在三站射击世界杯上的出色表现,以6000分登上女子10米气步枪世界第一。  国际射联世界排名每月更新一次,包含过去365...

钢轨“打磨师”高温下为列车动脉做“微创手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宇汝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近日,长三角地区持续高温。为保障铁路安全通行,国铁上海集团公司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12名钢轨“打磨师”集结在江苏张家港维修工区——他们要在3.5小时打磨作业窗口期...

他们从海外“追”回文物,分秒必争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国家文物局供图  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帛书——子弹库帛书,经历过一段漫长的“搁浅”。这些战国时期写在绢帛上的文书,1942年在长沙东南郊子弹库土坡的一座楚墓中被发现,又在4年后被盗运至美国;直到今年...

他用镜头记录平常生活中的不平常

 闫家成摄影作品:充电站旁的晚餐  摄影作品:送货人  摄影作品:楼道里清洁工休息的角落  摄影作品:休闲生活  长图摄影作品:外卖员  今年5月初,闫家成的首次个展《平凡简史》在上海展出。在持续近两个月的展览上,共有三...

抗联名将赵尚志:誓抗战 裹尸还

 2004年6月,吉林长春护国般若寺内一处施工工地中出土一颗无名者颅骨,长期致力于抗联史研究的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军旅作家姜宝才判断,这有可能是失踪了60余年的赵尚志将军的颅骨。  1987年,日本女作家山崎枝子曾采访谋害赵...

【青春华章·豫你同行】以奋勇拼搏的韧劲当好“青春执笔人”

一节好的思政课,怎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又如何在青年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2025“青春华章·豫你同行”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南农业大学启动,为我们探寻答案。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思政宣讲,而是青年精神与中原厚...

郁仁壮:用青春和热血守护南海

在南海的万顷碧波之上,有一座如明珠般闪耀的小岛——赵述岛。这里海天相接、风光旖旎,却也有着“高温、高湿、高盐”的艰苦环境。  90后青年郁仁壮是海南省三沙市七连屿赵述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委员。在赵述岛,他用每一天的日常工作...

拥有全国最全的火箭研制产业链 星空闪耀“北京箭”

  哪个城市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拥有全国最全的火箭研制产业链、形成全国卫星制造产业链最全的聚集区、集聚全国70%以上的商业火箭整箭企业?眼下的答案是北京。  “我们每年差不多发七八箭,今年可能会更多。”近日,“活力中国调...

任言任语:摒弃抱怨 拥抱成功

      每日新闻网北京讯 任亚军   这个世界,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与生俱来的不公平。有的人出生就在百万富翁家庭,一生衣食无忧,尽享荣华富贵;而有的人却生于贫困之家,每日为温饱奔波,即便辛苦

江西崇仁:从“断水困境”到“清泉入户” 学思践悟助力破解民生难题

  中国青年网讯“来水啦!水又清又足!”近日,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白陂乡座陂村桃山村小组村民柯正国拧开自家水龙头,看着清澈水流哗哗流出,脸上满是喜悦。至此,困扰桃山村村民多日的用水难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   学习...

2023
07/31
10:17
浏览量: 644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