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保护冰川的年轻人(青春派)

保护冰川的年轻人(青春派)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3-04-16 22:18:08 | 点击:571

  德吉在冰芯库查看冰芯样本。
  本报记者 徐驭尧摄

  旦巴塔杰介绍冰川情况。
  本报记者 徐驭尧摄

  无人机航拍青海长江源地区的冰川与湖泊。
  新华社记者 张 龙摄

  王飞腾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综合观测场观测。
  本报记者 王锦涛摄

  冰川不仅是美丽的自然风景,也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态治理修复,全力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日前,记者采访了3位保护冰川的年轻人,听他们讲述以青春力量守护冰天雪地的故事。

  ——编  者

  

  王飞腾:

  探寻冰川保护新路径

  走进王飞腾的办公室,两个“冰墩墩”分外显眼,“北京冬奥会赛道的人造冰状雪,是我们团队参与研制的。”他解释。

  80后王飞腾,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与冰川结缘近20年。“2004年,第一次实地接触冰川。”王飞腾说,当时,他刚读研究生,跟随导师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在受到巨大震撼中,开启了冰冻圈科学研究。“冰川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光是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更是反映气候变化的记录仪和警报器。”

  我国拥有冰川48571条,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公里,冰储量约为4500立方千米。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在加速消融,尤其是数量众多的小冰川,人工如不干预,将面临全面消融。2019年的一天,王飞腾去达古冰川参加活动,到了之后发现,那里交通方便、距市区近,“非常适合做冰川保护研究”。达古冰川风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境内达古雪山上,属于典型的海洋型冰川,加之总面积较小,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尤为敏感。“研究发现,2020年该地区冰川总面积为1.7平方公里。”王飞腾说,过去50余年时间,随着气候变暖、地震灾害和人为影响,达古冰川的面积缩减了70%,“保护迫在眉睫。因为按照当时的速度消融,5到10年后,达古冰川就会彻底消失”。

  2021年8月,王飞腾带领团队登上位于四川的达古冰川,做了减缓冰川消融实验。“结果证明,方法有效。”王飞腾说,实验两个月,减缓冰川消融一米多,“我给这个实验取名叫给冰川‘盖被子’”。

  “盖被子”的灵感,源自冬奥会。“当时我们团队还承担了为北京冬奥会滑雪场储雪的工作。”王飞腾解释道,储雪就是在冬天下的新雪上覆盖隔热反光布料,将雪储藏起来,目前的技术,能让雪完整保存两年,等用的时候再取出。“这就像是把雪藏进冰箱。”王飞腾停顿一下说,他当时就想,这个办法或许可以用在冰川保护上,“因为太阳直接辐射,是引起冰川消融的主要热源。若在冰川表面铺设隔热和反光材料,增大冰川表面的反照率,会起到减缓冰川消融的效果”。

  每年8月,正是达古冰川消融季,王飞腾选取了500平方米的试验场。“我们在冰川表面铺设隔热和反光材料,增大表面反照率,阻挡太阳辐射和冰川的热交换,以减缓消融。”王飞腾说,之后,每周进行一次冰川物质平衡观测,两周进行一次数据汇总。两个月后,王飞腾通过对比数据发现,“盖被子”的冰川消融速度明显变慢,与没做任何防护措施的冰川相比,减缓消融厚度达到1米。

  “我希望通过实验,为探寻冰川保护路径提供借鉴。”近年来,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王飞腾还带领团队做了人工降雨增雪减缓冰川消融实验。“不断寻找办法保护,为的是延续冰川‘寿命’。”王飞腾说,未来,他还想尝试把造雪机拉到冰川上,将湖水直接造成雪保护冰川,目前已联系好造雪机厂家,时机成熟时将在达古冰川展开实验。

  王飞腾说,过去50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全球冰川加速消融退缩,造成海平面上升、水循环变化、冰川灾害增加,引发人们高度关注。科研之余,他一直在做冰川知识科普讲座,在新疆阿勒泰地区为中小学生开展冰雪科普讲座,在兰州等地的高校普及冰雪知识,希望更多人关注冰川保护,“因为保护冰川,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王飞腾说,冰川对于稳定气候有重要作用,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多数来自冰川消融,“我希望通过冰川保护实验,不断探寻冰川保护新路径”。

  德吉:

  探索冰芯中的气候故事

  跟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德吉的脚步,记者走进了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原冰芯库。缓缓推开厚重的铁门,寒气扑面而来,柜子上满满当当摆放着青藏高原各地冰川中钻取的冰芯,上面详细标注着冰芯来源。

  今年33岁的德吉已经和冰芯打了10年交道,从读研究生开始,她的生活就和这些冰芯结下了不解之缘。

  “冰芯是从青藏高原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川积累区连续钻取的圆柱状冰体。通过青藏高原冰芯研究,研究人员可以重建过去百年、千年甚至万年尺度的青藏高原气候和环境变化。”德吉告诉记者,“冰芯能记录过去的温度、降水、沙尘、生物物质燃烧、微生物、大气环境成分和大气环流等信息,对我们认识青藏高原气候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今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对德吉来说,冰芯曾经是一个十分陌生的概念。那时,她刚开始进入冰芯研究,缺乏相关知识,只能努力自学,积累基础知识。

  德吉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和老师们见到冰芯的场景。那是她刚读研究生的时候,跟着研究团队到西北处理冰芯。在冷库里,老师们小心翼翼地把圆柱形的冰芯从中间分开,切成两半,并按规范进行分类和保存。德吉得知,这些样本一半会在冷库里保存,而另一半将会被用来开展成分分析,从中解读其记录的气候变化。

  老师们示范了整个流程,德吉等年轻学生就开始上手实践。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她和同学们做得越来越顺畅,连续几十天,德吉一直泡在冷库开展冰芯的分样、描述和储存。

  慢慢地,在老师们的讲解和同学们的交流中,她对这些“冰块”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冰芯分样和描述中,大家的分工合作让这项稍显枯燥的工作高效起来。师兄师姐们很照顾我,遇到问题大家都愿意帮我解答。”德吉说,从一个对冰芯与气候一无所知的入门者,她渐渐成熟起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这是一个枯燥重复的过程。从打钻到分样,再到最后进入检测,一个环节可能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而对德吉来说,不断地重复检测不同冰芯,就是希望从大量的分析数据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和特点。

  问题总是来源于现实的数据。有一次,德吉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写成报告交给老师们。突然,一个老师问她:“为什么咱们青藏高原的数据和别的地方不一样?”

  这触发了她的思考。顺着老师的问题,德吉开展了一系列分析和研究。为了更全面掌握情况,她找了许多冰芯样本,最终找到4个符合她要求的样本。通过分析,德吉渐渐找到了原因所在——青藏高原的季风西风环流及其带来的降水变化能解释这里的数据和其他地区的不同。对德吉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篇能够发表的研究报告,更帮助她深刻理解了研究思路——在数据中发现异常,并通过对异常的分析与解释理解规律。

  分析冰芯成分,是为了解码冰芯中记录的气候变化。对德吉来说,拉萨的冰芯库是一个“大宝藏”。前人已经收集了许多样本,如何从这些样本中发现更多科学认识,进而反哺家乡的生态建设,是她努力的课题。未来,依托于现有的样本,她希望分析青藏高原冰川积累量的分布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机制性解释,进而更科学地保护家乡的“冰天雪地”。

  “研究冰芯,可以给我们保护冰川提供科学支撑。我们对比不同地点钻取的冰芯,它们记录了区域气候的变化异同性。立足于这些气候信息,我们可以尝试对未来的气候开展预测,并更好地进行冰川保护。”德吉告诉记者。

  旦巴塔杰:

  在保护一线不断成长

  掐指一算,米堆冰川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旦巴塔杰在米堆冰川已经工作15年了。米堆冰川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玉普乡,是许多冰川爱好者向往的目的地。但对旦巴塔杰来说,这片冰川就像他相知相守了十余年的亲人一般。

  2008年,21岁的旦巴塔杰来到米堆冰川管委会工作,那是他此前未曾想过的工作环境。一座孤零零的小木屋立在崎岖的羊肠小道边,几层茅草覆盖在顶上。最让他和同事难以忍受的是,小木屋根本没有网络和电力,住在这里,两个20岁上下的年轻人过上了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所幸还有冰川。天气晴好时,旦巴塔杰能眺望到远处雪山,那就是他要守护的米堆冰川。旦巴塔杰没有忘记,他第一次走到冰川下时的场景。回忆起来,他翻来覆去地用“雄壮”“震撼”等词汇形容当时的感受:“从远远望见到逐步走到冰川脚下,雪山越来越清晰,寒意越来越强烈,在冰川下我能格外感受到自然的壮阔和人类的渺小。”

  15年时光如流水,也浇灌出旦巴塔杰和这片冰川的情感。这些年,他一直在冰川脚下的玉普乡生活,真切感受到这片冰川哺育着这里的父老乡亲们。“冰川是这里最出名的旅游目的地,冰川的收入构成了大家收入的重要部分。”旦巴塔杰说,“之前十几年,围绕冰川形成了旅游经济,带动本地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县里群众从冰川旅游当中得以就业、得以致富。”

  然而,冰川这些年的变化却让旦巴塔杰揪心——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已经发生明显退缩,甚至一些曾经知名的冰川景观也不复当日面貌。

  “你看,这是2010年前后冰川的照片,当时这里还有两个大型的冰洞,白色冰川上有两个黑色空洞,形状如‘熊猫眼’。但是现在因为冰川消融,已经不复存在了。”旦巴塔杰拿出手机给记者展示,言语中满是遗憾。

  有一次,旦巴塔杰和工作人员去冰川开展例行巡护,行走中,他发现冰川中似乎封冻着异物。走近一瞧,是一截小小的烟头。原来,那时冰川管理尚不严格,不乏游客徒步进入冰川内部。人们环保意识不强,在冰川上吸烟并将烟头随意丢弃,滚烫的烟头融开冰川,又被封冻其中,成了冰川中被永久封冻的“展示品”。

  所幸, 从2015年开始,当地政府和景区管理单位意识到冰川保护的重要意义,开始大力开展冰川保护。每一天的日常管理和运营,旦巴塔杰都参与其中。在游客最多的观景台,他会和往来游客聊聊这些年冰川的退缩、消融,掏出手机给他们看冰川这些年的对比图片。5年下来,旦巴塔杰感受到游客的变化:以前很多人因为不能接近冰川而有所抱怨,但是在他们的劝导下,大家渐渐明白了冰川保护的意义。

  “开发是为了规范游客的行为。我们想方设法,希望在观赏冰川和保护冰川上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旦巴塔杰说。

  景区门口,一座小楼人来人往,这是米堆冰川景区的游客中心。二楼,一个小小的冰川展正紧锣密鼓地筹划着,预计今年正式对外开放。这是景区和一些科研院所共同开办的科普基地,旨在为参观者提供关于冰川的科普知识。

  带着记者走进展览馆,旦巴塔杰详细讲解——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的区别、西藏乃至全国各知名冰川的特点、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他都能给记者说得头头是道,仿若一名冰川专家。“这些知识全凭自学。长期在冰川脚下生活,收入也都来自冰川,学习一些冰川知识是我们应该做的。”旦巴塔杰告诉记者。

  去年,旦巴塔杰曾带着孩子来到了米堆冰川。像自己初见冰川时一样,孩子也充满了好奇和激动。他还带着孩子参观了建设中的冰川科普展览。看着展板上的知识,听着父亲的讲解,孩子眼神中闪烁着光芒。“希望他们也有机会看到我们曾经见过的冰川,希望这片冰天雪地能在他们手中保护得更美好。”旦巴塔杰满怀期待。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16日 05 版)

(责编:卫嘉、袁勃)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钢轨“打磨师”高温下为列车动脉做“微创手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宇汝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近日,长三角地区持续高温。为保障铁路安全通行,国铁上海集团公司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12名钢轨“打磨师”集结在江苏张家港维修工区——他们要在3.5小时打磨作业窗口期...

他们从海外“追”回文物,分秒必争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国家文物局供图  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帛书——子弹库帛书,经历过一段漫长的“搁浅”。这些战国时期写在绢帛上的文书,1942年在长沙东南郊子弹库土坡的一座楚墓中被发现,又在4年后被盗运至美国;直到今年...

他用镜头记录平常生活中的不平常

 闫家成摄影作品:充电站旁的晚餐  摄影作品:送货人  摄影作品:楼道里清洁工休息的角落  摄影作品:休闲生活  长图摄影作品:外卖员  今年5月初,闫家成的首次个展《平凡简史》在上海展出。在持续近两个月的展览上,共有三...

抗联名将赵尚志:誓抗战 裹尸还

 2004年6月,吉林长春护国般若寺内一处施工工地中出土一颗无名者颅骨,长期致力于抗联史研究的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军旅作家姜宝才判断,这有可能是失踪了60余年的赵尚志将军的颅骨。  1987年,日本女作家山崎枝子曾采访谋害赵...

【青春华章·豫你同行】以奋勇拼搏的韧劲当好“青春执笔人”

一节好的思政课,怎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又如何在青年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2025“青春华章·豫你同行”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南农业大学启动,为我们探寻答案。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思政宣讲,而是青年精神与中原厚...

郁仁壮:用青春和热血守护南海

在南海的万顷碧波之上,有一座如明珠般闪耀的小岛——赵述岛。这里海天相接、风光旖旎,却也有着“高温、高湿、高盐”的艰苦环境。  90后青年郁仁壮是海南省三沙市七连屿赵述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委员。在赵述岛,他用每一天的日常工作...

拥有全国最全的火箭研制产业链 星空闪耀“北京箭”

  哪个城市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拥有全国最全的火箭研制产业链、形成全国卫星制造产业链最全的聚集区、集聚全国70%以上的商业火箭整箭企业?眼下的答案是北京。  “我们每年差不多发七八箭,今年可能会更多。”近日,“活力中国调...

任言任语:摒弃抱怨 拥抱成功

      每日新闻网北京讯 任亚军   这个世界,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与生俱来的不公平。有的人出生就在百万富翁家庭,一生衣食无忧,尽享荣华富贵;而有的人却生于贫困之家,每日为温饱奔波,即便辛苦

江西崇仁:从“断水困境”到“清泉入户” 学思践悟助力破解民生难题

  中国青年网讯“来水啦!水又清又足!”近日,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白陂乡座陂村桃山村小组村民柯正国拧开自家水龙头,看着清澈水流哗哗流出,脸上满是喜悦。至此,困扰桃山村村民多日的用水难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   学习...

赣州经开区:精准施策铺就“留赣干”坦途

  中国青年网讯“从求职补贴到专业对口的岗位推荐,‘留赣干’政策给了我实实在在的归属感。”几个月前,来自赣州科汇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康誉还辗转于线上线下招聘会,如今已在江西省赣州市经开区的政策助力下,在家乡找到了事业的起点...

2023
04/16
22:18
浏览量: 571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