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苏秉琦:治学育人,“满天星斗”

苏秉琦:治学育人,“满天星斗”

来源:光明日报 | 时间:2024-09-17 18:52:07 | 点击:2543

时针指向22时。已埋首5个多小时的北京大学博士生吴星潼,读完了《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的最后一页。心潮澎湃的她走到窗边,抬头望向满天星斗。

满天星斗,正是该书作者苏秉琦六十年考古、半世纪传薪的生动写照。

苏秉琦,1909年10月生,新中国考古学主要奠基人、考古学“中国学派”倡导者、北京大学考古学科创办人之一。学术生涯里,他创新性提出区系类型学说,认为中原地区只是中华文明独立发生发展但又互相影响的中华文明六大区系之一,并将新石器时期的中华文明状态传神地描述为“满天星斗”。

“秉琦先生提出的文明观——中华文明起源‘不似一支蜡烛,而像满天星斗’,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中国考古实际的深化。”他的学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说。

筚路蓝缕、青灯黄卷,拨开历史尘烟;一锹一铲、一担一篮,叩问缄默大地。1997年,苏秉琦逝世。但他的学说与精神,仿若中国考古学史上灼灼耀耀的“星斗”,始终指引后来人。毕生倾情教坛,为国培育栋梁,他的学生们,也在今日的学术科研星空中光芒闪耀,一如星斗。

星斗之光倾洒大地、无问东西,犹如先生育人极尽热诚,毫无门户之见。

20世纪50年代末,苏秉琦每周三去北大,常在未名湖北面的健斋休息。当时,严文明等一批年轻人常去请教,苏秉琦总是耐心指导、循循善诱。“各地考古人员来北京,多喜欢去看望苏先生,因为先生对所有找他的人从来一视同仁、坦诚以待,是大家公认的好导师。”多年后已成为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的严文明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陈振裕,是苏秉琦亲自授课的最后一批本科生。他回忆:“先生从不搞门户派系,而是胸怀五湖四海,对素不相识的青年也一样热情接待、亲切交谈。先生的办公室和家里,经常有人上门求教。”

20世纪80年代,湘潭大学教授易漫白想提高自己考古教学的质量却不得要领,便壮着胆子带着3名年轻教师来到苏秉琦家中求助。面对远道而来的求学者,苏秉琦连续四五天,每天下午讲几个小时课。易漫白事后才知道,那时先生患上了带状疱疹,疼痛难忍,却不曾透露丝毫。

“他爱学生。有时候,我甚至感觉这种爱超过了对自己孩子的爱。”苏秉琦长子苏恺之感慨。20世纪60年代,苏秉琦家里买了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这在当时可是稀罕物件,每到周末,总有不少学生来家里看电视、聊天。苏秉琦十分欢迎,总是一脸和悦地和他们谈学术、唠家常。

“学生就是我的耳朵、我的眼睛。我成就了学生,就等于成就了自己。”苏秉琦说。

学生爱他、敬重他。有很多学生曾说,在他们心里,已经把先生当作父亲了。

1984年,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从美国访问回来,特地用省吃俭用结余下的生活费给先生买了一口电饭锅,希望老两口吃得方便些。

2013年,苏恺之去吉林大学拜会时任文学院副院长的赵宾福,发现在赵宾福办公室的醒目位置,挂着父亲1988年参加他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时的合影。

星斗之光深邃辽远、奥妙无穷,犹如先生治学严谨勤勉,深深影响一代代学子。

1965年,苏秉琦发表《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一文,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一篇划时代巨作”。西北大学校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院长孙庆伟认为,先生对仰韶文化的突破性认识,固然得益于他对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材料的系统整理,也得益于他对类型学方法炉火纯青的运用,但最为关键的,是他对该项研究意义的清楚定位,即通过对仰韶文化的研究,“使探索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起源向前迈进一步”。

这是苏秉琦个人的“顿悟”,也是中国考古学界的“顿悟”。孙庆伟说:“从1934年在斗鸡台初涉考古,到1965年的这番‘顿悟’,先生所悟出的,正是考古学著史之道。只有通过对不同区域古文化的分子水平研究,考古学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历史,才能真正完成从‘为考古而考古’到‘为历史而考古’的升华。”

考古学科极重视野外实习。苏秉琦将培养田野考古人才作为重要目标,凡能参与的,他一定前往。

带队实习,苏秉琦屡屡展露自己“摸陶片”的绝活儿——从野外实习现场的众多陶片中,精准挑出四类八种,又很快排出演化序列。学生们直呼“神了”,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一些学生轻视“摸陶片”、不重基本功的偏见。

星斗之光深情恒久、照人前行,犹如先生为人民治学、为祖国奉献,不慕虚名,不改初心。

苏恺之回忆,父亲第一次委派他“做大人的事”,便是去买1950年2月16日出版的《进步日报》。那一天,苏秉琦专门写了短信,并将其和报纸一同寄给各地友人。

“报上登的是父亲写的一篇短文,《如何使考古工作成为人民的事业》。13岁的我有些疑惑,父亲早已出了那么多成果,一篇小文章登报,怎会那么高兴?”长大后,苏恺之才明白,这篇小文,饱含着父亲多年来对新中国考古事业蓬勃发展的憧憬,答案全在“人民的事业”五个字上。

这篇文章,被一些学者看作是开展考古大众化工作的经典之作。

20世纪90年代,步入暮年的苏秉琦全身心投入“重建中国史前史”,身体力行诠释着“世界的中国”与“最大的文章”。他对学科使命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考古原应回归它的创造者——人民,这是它的从业者的天职。”

1994年,85岁的苏秉琦在回顾一生学术道路时,发出“六十年圆一梦”的感慨——把考古学建设成人民大众的、真正科学的学科。

于学术孜孜以求,于名利却淡泊处之。

苏秉琦一生不重官衔,除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外,未担任任何社会职务,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布衣教授”;更不喜在电视上露面、自许“不是社会名流”。从不刻意追求“著述等身”的他,成果质量很高,如恒星高悬,光辉万丈。

“苏秉琦先生对考古学、古史研究的贡献不是在一个‘点’上的突破,也不是在一个‘面’上的成功,而是贡献了一整个全新的古史架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研究员邵望平说。

“谈论中国考古学的未来,不能不讲苏秉琦教授。今后中国考古学的进步,其实是在他止步的地方,继续向前走。”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说。

当年春风仍在,依旧煦拂四方。满天星斗,在穹隆深处熠熠闪亮,在学术星空永世流光。

(记者 晋浩天)

(责编:李依环、郝孟佳)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中国要像造手机一样造战斗机!”

  近日  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  访问香港活动中  国产新型舰载机  歼-15T首次  在航母甲板对公众开放  备受瞩目  歼-15系列舰载机未来如何发展?  来听总师怎么说↓  “与歼-15相比  歼-15T有更强的作...

航空运动专业为“低空经济”培养“懂天空的人”

  今年5月,一名滑翔伞爱好者在祁连山区域意外被云吸至8000多米高空,全身结冰,所幸控伞安全降落。这一意外事件在新闻里被频繁冠以“奇迹”,但在吉林体育学院“滑翔伞定制班”课堂上,这个案例教会30名学生“不要指望奇迹”。...

“飞过一次,人生再无不敢想的高度”

  迎着渐起的山风,助跑、控伞、飞上蓝天,许多亲身体验过飞行的学生感慨,滑翔伞课程不仅训练飞翔技能,更让人不断突破自我、感受自由。受访者供图  当一次次驾着滑翔伞,在蓝天白云之间自由翱翔,25岁的郑维一总是庆幸自己读本科...

虎胆英雄彭雪枫:二十年奋斗功垂祖国

 走进河南省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一尊高3.2米、重1.5吨的彭雪枫将军戎装铜像跃然眼前。瞻仰大厅门前是彭雪枫牺牲后,中共中央题写的挽联:“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死入生,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

18岁小将王子菲荣登女子射击10米气步枪世界第一

  人民网北京7月4日电 (记者杨磊)日前,国际射击联合会更新积分排名,中国18岁小将王子菲凭借今年在三站射击世界杯上的出色表现,以6000分登上女子10米气步枪世界第一。  国际射联世界排名每月更新一次,包含过去365...

钢轨“打磨师”高温下为列车动脉做“微创手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宇汝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近日,长三角地区持续高温。为保障铁路安全通行,国铁上海集团公司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12名钢轨“打磨师”集结在江苏张家港维修工区——他们要在3.5小时打磨作业窗口期...

他们从海外“追”回文物,分秒必争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国家文物局供图  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帛书——子弹库帛书,经历过一段漫长的“搁浅”。这些战国时期写在绢帛上的文书,1942年在长沙东南郊子弹库土坡的一座楚墓中被发现,又在4年后被盗运至美国;直到今年...

他用镜头记录平常生活中的不平常

 闫家成摄影作品:充电站旁的晚餐  摄影作品:送货人  摄影作品:楼道里清洁工休息的角落  摄影作品:休闲生活  长图摄影作品:外卖员  今年5月初,闫家成的首次个展《平凡简史》在上海展出。在持续近两个月的展览上,共有三...

抗联名将赵尚志:誓抗战 裹尸还

 2004年6月,吉林长春护国般若寺内一处施工工地中出土一颗无名者颅骨,长期致力于抗联史研究的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军旅作家姜宝才判断,这有可能是失踪了60余年的赵尚志将军的颅骨。  1987年,日本女作家山崎枝子曾采访谋害赵...

【青春华章·豫你同行】以奋勇拼搏的韧劲当好“青春执笔人”

一节好的思政课,怎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又如何在青年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2025“青春华章·豫你同行”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南农业大学启动,为我们探寻答案。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思政宣讲,而是青年精神与中原厚...

2024
09/17
18:52
浏览量: 254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