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中国科学院院士、太阳物理学家汪景琇——执着探索太阳的奥秘

中国科学院院士、太阳物理学家汪景琇——执着探索太阳的奥秘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时间:2024-08-20 15:22:52 | 点击:3528

汪景琇在查阅资料。  本报记者 刘涓溪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要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

仰望苍穹,在反复观测间了解太阳的“脾气”;跨越山海,于极端环境里监测地球的“呼吸”;观察细胞,在生物活动中探索生命的奥秘……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之中,将科学家精神写在祖国大地上,描绘科技事业繁荣发展的时代画卷。

本版“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栏目今起聚焦5位探索前沿科技领域的科学家,记录他们勇挑重担的奋斗故事,感受他们矢志科研的创新精神。

——编者

人物小传

汪景琇,1944年生,辽宁抚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太阳物理学家。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从事太阳活动和太阳磁场研究。基于我国太阳磁场望远镜向量磁场观测,最早对太阳活动区磁场复杂性和非势性给出定量描述,提出在太阳活动中存在两阶段磁重联的理论,为我国太阳物理学研究作出积极贡献。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年获中国天文学会张钰哲奖,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市朝阳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太阳物理学家汪景琇的办公室里有一幅照片,是由“黎明星”(风云三号E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19.5纳米太阳极紫外图像。这张照片,标志着我国在该波段太阳成像监测实现零的突破。“得到照片的第一时间,我就把它珍藏了起来!”回想起2021年我国取得的这次技术突破,年过八旬的汪景琇难掩喜悦之情。

揭示太阳活动区向量磁场结构和演化特征、发现太阳低层大气存在磁重联现象、发展太阳活动预报的观测研究基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汪景琇就投身太阳物理学研究。40多年来,每当国内外太阳研究相关领域有新的进展,汪景琇都第一时间了解、学习、论证、思考。“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每一步都很重要。我想紧跟前沿,为太阳物理学研究贡献更多力量。”汪景琇说。

“耐心持续的观测是太阳物理学研究的基础”

人们为什么要研究太阳?

“在广袤的银河系中,作为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孕育了具有智慧生命的蓝色星球。但她也有‘脾气’,她的一系列活动,都会对地球及周边环境产生很大影响。”在一堂科普视频课上,汪景琇这样描述太阳。

“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基层气象员,知道太阳活动会对地球大气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个领域的研究十分有意义。”汪景琇说,系统地研究太阳一直是他埋在心底的梦想。

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本科学习地球物理的汪景琇第一时间报了名,选定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前身)的太阳物理专业。从此,在一长串太阳物理研究学者的名单里,出现了汪景琇的名字。

1983年,汪景琇在导师史忠先的带领下,到国外访学,第一次体验了太阳观测。一开始,汪景琇没有接到具体的课题任务,但每天一大早,他就第一个到观测站的圆顶(观测实验室),帮助观测人员检查观测设备、做好望远镜聚焦等准备工作。

无论哪个观测课题,汪景琇都紧盯着监测屏幕,了解观测区域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趋势。休息时,他索性就躺在观测站的地板上,一边休息一边琢磨太阳活动的规律;晚上,他还到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或进行磁流体力学的理论推演。

访学期间,汪景琇和史忠先一道,完成了对该太阳天文台磁象仪的定标工作,使天文台的磁场观测有了定量的结果。从那时起,汪景琇找到了自己的阶段性研究方向,也认识到了观测的重要性。“耐心持续的观测是太阳物理学研究的基础,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观测。”这个理念,贯穿汪景琇之后的学术生涯。

“用我们自己的观测设备,做出不一样的研究”

在汪景琇访学的同时,国内的太阳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1984年11月,由北京天文台艾国祥教授主导建立的北京怀柔太阳观测基地落成。这个坐落于风景如画的怀柔水库北岸的基地,聚焦太阳向量磁场观测,丰富了当时科研人员观测太阳的技术方法。

听到这个消息,汪景琇迫不及待地赶回国,回到北京天文台工作。“怀柔太阳观测基地的落成,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学者关于太阳磁场和太阳活动的研究,将我国的相关研究推向世界前沿。”

从此,汪景琇和史忠先成为怀柔太阳观测基地的常客。由于国内计算机技术还没有普及,太阳观测又需要借助计算机和图像处理系统提供支撑,汪景琇从零开始学习软件编程和图像处理系统、攻克语言难关、啃下一本本专著,使相关研究得以顺利开展。

这时,汪景琇开始思考:“如何用我们自己的观测设备,做出不一样的研究?”怀柔太阳观测基地中包含35厘米太阳磁场望远镜等我国独创的研究设备,在同时测量太阳上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太阳磁场、速度场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何不以此为契机,在世界范围内,首先做出更为系统的太阳向量磁场观测?

为此,汪景琇开始探索系统的太阳向量磁场观测的分析方法,先后提出向量磁剪切的概念、纵向电流计算的新方法和磁剪切发展方程,并早于国际同行四五年定量估计太阳活动区磁螺度(即磁场复杂性)。这些成果为国际同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在他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8篇代表性论文中,有6篇论文的数据支撑,是基于我国自己的太阳磁场望远镜观测完成的。

“就是要瞄准国际前沿寻找研究课题,要相信,中国科学家可以做出世界顶尖的研究成果。”此后,汪景琇努力推动太阳观测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参与创办我国第一本英文天文学期刊、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不断提升我国天文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羲和”“夸父”两颗探日卫星的成功发射,我国初步建立了综合性太阳观测网。“这不仅提升了我们自己的观测能力,也将为世界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依托新的设备和技术,汪景琇的研究工作也在不断深入。

“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投身太阳物理学研究事业”

作为科学指导组成员,汪景琇最近正在为将于今年11月举办的亚太地区太阳物理国际学术会议做准备。这也让汪景琇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的情景。

上世纪80年代,汪景琇以报告人的身份参加了天文学学术交流会议。“参会的都是来自各个国家的太阳物理学专家,我当时只是一名硕士研究生,不紧张是不可能的。但由于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报告很成功。”汪景琇说,那次会议打开了他的学术视野。

多年来,汪景琇一直鼓励学生多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并积极为大家创造条件。汪景琇的学生、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金春兰说:“每次与汪老师探讨论文,他都给予鼓励并对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但不做过多干预。他希望我们提出新观点,并希望可以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

学生取得了成绩,汪景琇有时比学生本人还高兴。“我一直鼓励大家,做研究不要给自己设限。在很多方面,学生应该比老师的研究更超前。”采访时,汪景琇不时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在参考文献中找到自己学生的名字,并兴奋地指给记者看。在汪景琇培养的15名博士和7名博士后中,不少人已经成长为行业顶尖人才。

当下,汪景琇还在为太阳物理学研究忙碌着。日冕加热被称为天体物理学八大难题之一。“为什么作为太阳大气的日冕,温度可以高达百万摄氏度的量级?揭秘这些问题,还需要不断努力。我已经80岁了,得抓紧时间,还想再到怀柔太阳观测基地做点实测工作,把研究再往前推一推……”汪景琇说。近年来,他还将部分精力投入科普工作,“希望能让更多孩子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投身太阳物理学研究事业。”

在汪景琇办公室的一个角落里,放着一本金色证书: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441374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汪景琇星”——如今的他,正如这颗小行星一般,充满热情地向着宇宙深处不断进发。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0日 07 版)

责任编辑:吴闻达】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中国要像造手机一样造战斗机!”

  近日  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  访问香港活动中  国产新型舰载机  歼-15T首次  在航母甲板对公众开放  备受瞩目  歼-15系列舰载机未来如何发展?  来听总师怎么说↓  “与歼-15相比  歼-15T有更强的作...

航空运动专业为“低空经济”培养“懂天空的人”

  今年5月,一名滑翔伞爱好者在祁连山区域意外被云吸至8000多米高空,全身结冰,所幸控伞安全降落。这一意外事件在新闻里被频繁冠以“奇迹”,但在吉林体育学院“滑翔伞定制班”课堂上,这个案例教会30名学生“不要指望奇迹”。...

“飞过一次,人生再无不敢想的高度”

  迎着渐起的山风,助跑、控伞、飞上蓝天,许多亲身体验过飞行的学生感慨,滑翔伞课程不仅训练飞翔技能,更让人不断突破自我、感受自由。受访者供图  当一次次驾着滑翔伞,在蓝天白云之间自由翱翔,25岁的郑维一总是庆幸自己读本科...

虎胆英雄彭雪枫:二十年奋斗功垂祖国

 走进河南省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一尊高3.2米、重1.5吨的彭雪枫将军戎装铜像跃然眼前。瞻仰大厅门前是彭雪枫牺牲后,中共中央题写的挽联:“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死入生,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

18岁小将王子菲荣登女子射击10米气步枪世界第一

  人民网北京7月4日电 (记者杨磊)日前,国际射击联合会更新积分排名,中国18岁小将王子菲凭借今年在三站射击世界杯上的出色表现,以6000分登上女子10米气步枪世界第一。  国际射联世界排名每月更新一次,包含过去365...

钢轨“打磨师”高温下为列车动脉做“微创手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宇汝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近日,长三角地区持续高温。为保障铁路安全通行,国铁上海集团公司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12名钢轨“打磨师”集结在江苏张家港维修工区——他们要在3.5小时打磨作业窗口期...

他们从海外“追”回文物,分秒必争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国家文物局供图  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帛书——子弹库帛书,经历过一段漫长的“搁浅”。这些战国时期写在绢帛上的文书,1942年在长沙东南郊子弹库土坡的一座楚墓中被发现,又在4年后被盗运至美国;直到今年...

他用镜头记录平常生活中的不平常

 闫家成摄影作品:充电站旁的晚餐  摄影作品:送货人  摄影作品:楼道里清洁工休息的角落  摄影作品:休闲生活  长图摄影作品:外卖员  今年5月初,闫家成的首次个展《平凡简史》在上海展出。在持续近两个月的展览上,共有三...

抗联名将赵尚志:誓抗战 裹尸还

 2004年6月,吉林长春护国般若寺内一处施工工地中出土一颗无名者颅骨,长期致力于抗联史研究的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军旅作家姜宝才判断,这有可能是失踪了60余年的赵尚志将军的颅骨。  1987年,日本女作家山崎枝子曾采访谋害赵...

【青春华章·豫你同行】以奋勇拼搏的韧劲当好“青春执笔人”

一节好的思政课,怎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又如何在青年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2025“青春华章·豫你同行”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南农业大学启动,为我们探寻答案。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思政宣讲,而是青年精神与中原厚...

2024
08/20
15:22
浏览量: 352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