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医·健康 > 盛夏时节,多种海鲜集中上市——这样吃海鲜 好吃又安全(健康驿站)

盛夏时节,多种海鲜集中上市——这样吃海鲜 好吃又安全(健康驿站)

来源:中青网 | 时间:2025-06-22 10:33:00 | 点击:256

本文配图均由AI生成

  盛夏时节,各类生猛海鲜、肥美河蟹集中上市。鲜嫩弹牙的鱼虾、膏满黄肥的螃蟹、肉质紧实的贝类……丰富多样的海鲜美食撩拨着食客味蕾。在沿海地区,海鲜档口、酒家、大排档更是人气火爆。

  然而,在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时,潜藏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创伤弧菌致命威胁、寄生虫隐患、食用禁忌等问题,值得消费者格外关注。如何健康尝“鲜”?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主任医师李天,解锁安全享用海鲜的健康攻略。

  警惕“海洋无声杀手”,处理海鲜需要留意

  随着中国海水养殖产业蓬勃发展,优质海产品供给稳定增长,越来越多平价海鲜“跳”上百姓餐桌。在家中烹饪符合自身口味的海鲜美味,经济又实惠,成为不少消费者的首选。但自行处理海鲜时,也潜藏着安全隐患,不容小觑。

  “需要特别警惕创伤弧菌。”李天表示,创伤弧菌天然存在于温暖海水,是一种易附着牡蛎、螃蟹、贝类等海鲜体表及内部的“海洋无声杀手”。人们在清洗处理生海鲜时,若是被海鲜表面的硬壳或尖刺划伤刺伤,导致出现微小伤口,创伤弧菌有可能会通过手上微小伤口入侵人体,引发坏死性筋膜炎甚至败血症等。病情凶险且进展迅速,对免疫力低下或慢性肝病患者影响更大。

  “伤口应当与生海鲜完全隔绝。”他表示,若是手部原本就有伤口,务必用防水创可贴严密包扎后再戴手套处理生海鲜,或完全避免接触生海鲜。

  手部不慎被生海鲜刺伤或划伤怎么办?李天表示,面对这种情况,不应有侥幸心理,应当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方法。“要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流动清水和肥皂彻底冲洗15分钟以上,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此后,应当密切观察伤口,如出现红肿、疼痛加剧、发热等症状,需要立即就医并主动说明海鲜接触史。”

  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受伤。对此,李天给出处理海鲜的安全锦囊——用好手套和工具。在清洗和处理蟹、虾、贝类、海胆等带硬壳或尖锐部位的海鲜时,务必佩戴厚实、防刺穿的专业手套,例如橡胶手套、防割手套等,构筑物理防护屏障。此外,应当尽量使用钳子、剪刀、刷子等工具代劳,避免徒手接触尖锐外壳。

  李天提醒,海鲜虽美,某些部位却暗藏毒素或富集污染物,在处理时必须舍弃——

  鱼胆。绝大多数鱼胆有毒,误食可致肝肾衰竭甚至死亡,严禁食用。清理时务必完整去除,严防胆汁污染。鱼内脏易富集污染物,仅合规鱼肝酱可例外食用。

  贝类消化腺。扇贝、生蚝、蛤蜊等的内脏团、“黑线”易富集镉、铅等重金属及贝类毒素等海洋毒素,食用时务必剔除。

  虾头、虾线。虾头是主要代谢器官,富集重金属和污染物;虾线是消化道,残留食物残渣和泥沙,影响口感且不卫生。

  蟹心、蟹腮、蟹胃。六角形白色片状物是蟹心,性极寒;蟹腮是过滤器官,藏污纳垢;蟹盖内三角形骨质包是蟹胃,含泥沙和未消化物。吃蟹时需仔细剔除这三部分。

  消除寄生虫隐患,高温烹煮是王道

  近年来,潮汕生腌在网上走红,深受不少年轻人喜爱。事实上,生腌是潮汕渔民特有的饮食方式,一直延续至今。从做法上看,生腌海鲜是将虾、蟹、生蚝等海鲜,用高度酒、酱油、醋、香菜、蒜末等腌制,冷藏后直接享用的做法。

  海鲜新宠的独特风味令人着迷,但其安全性备受关注。

  李天提醒,高度白酒、酱油、醋等调料无法有效杀灭肝吸虫囊蚴、副溶血性弧菌等病原体以及某些寄生虫幼虫及虫卵,食用生鲜存在较高食源性疾病风险。

  生食三文鱼的关键在于“合规”。可生食三文鱼主要指大西洋鲑,须来自无寄生虫污染或严格管控的养殖环境,并经过深度冷冻处理杀灭寄生虫。针对计划生食的海水鱼,必须选择经过符合标准的深度冷冻处理的产品。供生食的鱼类需在零下20摄氏度或更低温度下冷冻7天,或在零下35摄氏度冷冻15小时以上,才能有效杀灭异尖线虫幼虫。购买时务必确认产品标签或询问商家是否经过合规冷冻处理。人们务必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标注“可生食”的养殖产品,野生三文鱼不宜生食。

  生食三文鱼能否自制?李天表示,自制风险大,因此,不建议消费者自行购买普通三文鱼进行生食。普通超市购买的冰鲜三文鱼刺身,如未明确标注“可生食”及经过合规冷冻,则风险也不可控,不建议生食。

  “切勿因追求极致鲜嫩口感而忽视寄生虫风险。”李天提醒,包括鲤鱼、草鱼、鳝鱼在内的淡水鱼虾、螺类是华支睾吸虫(肝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带鱼、鲐鱼、部分三文鱼等海水鱼可能携带异尖线虫,生食或半生食是主要感染途径。

  彻底消除寄生虫隐患,高温烹煮是王道。据他介绍,杀灭各类寄生虫,最有效可靠的方法是煮沸5分钟以上。

  健康烹饪海鲜,方能锁住营养、守住安全。李天也推荐了多种烹饪方式。

  最优烹饪方法是清蒸、白灼、煮汤,这样的做法能够最大限度保留营养,包括Omega-3脂肪酸、优质蛋白、矿物质等,温度易控制,确保熟透。次优烹饪方法是搭配蔬菜快炒以及时间适当地炖煮。注意用油量适中,炖煮时间不宜过长。此外,由于高温易产生如苯并芘等有害物质,破坏营养,增加额外脂肪,因此应当尽量少用油炸、烧烤等烹饪方式。

  海鲜虽然营养丰富,却也不能过量食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年人每周摄入鱼虾蟹贝类等水产品的生重应达300—500克。分散到每天,平均约40—75克。人们应当避免集中、大量食用。

  如何判断是否过量?李天介绍了小妙招:一餐中,海鲜摄入量建议不超过自己手掌(不含手指)大小及厚度的一块。

  科学搭配很重要,这些人群需谨慎

  “食物相克”虽常被夸大,但在海鲜食用搭配上,确有一些科学依据。

  李天表示,一些“海鲜+”组合需要谨慎避免。

  首先是“海鲜+超大剂量维C”组合。虾蟹等含五价砷,虽然无毒,但若是一次性摄入远超日常的维C,理论上可能将其转化为有毒三价砷,也就是俗称的砒霜。但正常饮食无需恐慌,但应避免服用大剂量维C补充剂后立即大量食用海鲜。

  第二是“海鲜+大量鞣酸”组合。浓茶、柿子等食物含有的鞣酸与海鲜蛋白结合,会降低蛋白吸收率,形成不易消化物,可能刺激肠胃引发不适。

  第三是“海鲜+啤酒”组合。海鲜和啤酒两者均为高嘌呤,协同作用易致血尿酸骤升,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痛风者需要尤为关注,普通人群也不可掉以轻心。

  李天表示,海鲜是高蛋白食物,一次性大量食用本身可能增加消化负担。食用海鲜时,应注意搭配充足蔬菜和适量主食,平衡膳食结构,避免一次性过量摄入蛋白质和嘌呤。

  消化功能较弱者,可避免同时大量进食海鲜与富含鞣酸的水果或浓茶,间隔1—2小时为佳。食用海鲜后若出现腹泻,首要考虑海鲜本身是否新鲜、是否彻底煮熟、是否存在过敏或个体不耐受。

  “海鲜虽好,并非人人皆宜,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需根据具体情况处理。”李天提醒。

  对于过敏体质者而言,虾蟹贝类等海鲜是常见食物过敏原。如何识别过敏信号?轻则口唇、舌发麻瘙痒、皮肤荨麻疹,重则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过敏性休克。一旦出现呼吸困难或休克征兆,需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因此,首次尝试海鲜宜少量,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停食,轻微症状可服抗组胺药,严重者即刻就医。明确过敏者应严格禁食海鲜。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患者,应限制高嘌呤海鲜。避免或严格限制贝类(如干贝、蛤蜊、牡蛎)、部分鱼类(如沙丁鱼、凤尾鱼、秋刀鱼、白带鱼)、鱼干、鱼子酱、虾膏蟹黄等超高嘌呤品种。可适量选择嘌呤相对较低的品种,如海参、海蜇皮、部分低脂海鱼,并注意控制总量,一次不超过100克。

  甲亢患者,应当严格限碘。海带、紫菜、海藻、虾皮、贻贝等含碘量极高,必须严格禁食。普通鱼虾蟹含碘量相对不高,在甲亢未控制或需低碘饮食治疗阶段,也应咨询医生意见后严格控制。

  孕妇应当警惕汞污染。避免食用大型掠食性海鱼,如鲨鱼、旗鱼、马鲛鱼、大眼金枪鱼等。因其汞含量较高,可能影响胎儿神经发育。孕妇可选低汞且富DHA的品种,如养殖的三文鱼、沙丁鱼、鳕鱼、鲳鱼、虾、蟹等,但需彻底煮熟食用。孕妇绝对禁止食用任何生海鲜、生腌制品,以防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寄生虫感染,危害母婴安全。

  海风送鲜至,科学护安康。李天提醒,公众可谨记安全享用口诀:“手套护手防细菌,高温烹煮保安全;鱼胆虾头蟹胃弃,生腌醉蟹需避嫌;过敏痛风应慎选,清蒸白灼最心安;适量搭配享美味,夏日品鲜乐悠然。”

责任编辑:张建伟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别被“白幼瘦”审美带偏,超七成受访青年呼吁“自然美”

  防晒衣、遮阳伞、冷白皮——你以为在变美,身体却在偷偷变“脆”。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2.4%的受访青年认同应当用“自然美”代替“白幼瘦”的审美标准。57.0%的受访青年建议将骨密度、体脂率、肌肉量...

这样吃有助于心理健康|早点健康

 对于普通人来说,心情不好,可能会导致暴饮暴食或茶饭不思。而对于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患者来说,饮食和代谢却是深刻影响健康的“大问题”,关乎生命质量和长度。编辑:刘布   审...

空调吹成白肺? 这个致病菌到底从何而来

  进入6月,温度持续升高,开空调成为不少人解暑纳凉的首选。然而近日,一则“男子吹空调3天致肺‘白’化”的新闻冲上热搜。患者因持续发热、咳嗽未重视,最终确诊为军团菌肺炎,险些丧命。这种由空调、热水器滋生的“隐形杀手”究竟...

千年医脉浸润齐鲁——山东社科普及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

  近日,一场以“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为主题的山东省社科普及周活动在山东各地举办。活动将中医药文化的千年智慧,传递给更多居民。这场跨越城乡的社科普及盛会,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扎根基层、服务...

夏风热浪中,豫医“救”星点亮生命守护之光

当蝉鸣划破郑州人民公园的午后,一场别开生面的急救科普活动正在绿荫下展开。6月20日至21日,豫北医学院赴豫北地区“救知道”应急救护实践团以“救在身边,豫医同行”为主题,通过情景模拟、互动游戏与实战考核三种形式,为市民筑起...

日行百分钟,慢性腰痛风险降两成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挪威科技大学科学家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公开版》上的最新研究显示,每日步行超过100分钟,可将慢性腰痛风险降低23%。  作为困扰各年龄层的常见病,腰痛已成为全球致残主因之一。相...

2025世界控烟大会举行 中国经验引关注

  6月23-25日,世界控烟大会(原世界烟草或健康大会)在爱尔兰都柏林举行,并发布《2025年全球烟草流行病报告》。这份报告是自2007年以来的第十个报告,追踪了每个国家的控烟进展。   据悉,今年的报告也以数据和事实...

关爱颈椎,守护“生命之桥”(名医讲堂)

  颈椎是连接头颅与躯干的“生命之桥”,承载着支撑头部、保护神经和血管的重任。然而,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久坐办公等不良习惯,导致许多人患上了颈椎病。颈椎病虽然不是不治之症,但也绝非“休息几天就能好”的小毛病,处理不当会严重...

干眼不是绝症,但需要医患协作终身管理——干眼症人群自救指南

  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的诊室里,主任医师林志荣每天都要接待大量因眼睛干涩、刺痛、视物模糊前来就诊的患者。他发现,干眼已成为继近视之后最常见的眼部健康问题。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

上海:告别黄梅迎高温 (1/5)

  6月29日,小朋友行走在上海外滩。  随着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上海市当日出梅。上海中心气象台09时05分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2025
06/22
10:33
浏览量: 256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德厚医精 守护生命之花  精诚昭彰 诠释生命尊严

德厚医精 守护生命之花 精诚昭彰 诠释生命尊严

古埃及文物展北京开展

古埃及文物展北京开展

河南洛阳:幼童不慎异物入体  妇幼专家巧手排除

河南洛阳:幼童不慎异物入体 妇幼专家巧手排除

党建引领医卫聚合力,健康生活科普进万家

党建引领医卫聚合力,健康生活科普进万家

“候鸟”心梗脱危险,患者感激寄锦旗

“候鸟”心梗脱危险,患者感激寄锦旗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