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医·健康 > 懂点“肠”识,守护健康“肠”态

懂点“肠”识,守护健康“肠”态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5-23 16:45:06 | 点击:405

●目前在我国IBD已从过去的少见病逐渐发展成常见病。这与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西化、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

●由于IBD具有慢性进展、反复发作的特点,又被称为“绿色癌症”。与普通感染性腹泻不同,IBD病程长、难治愈,随着时间推移还可能增加癌变风险。

●肠外表现是IBD的另一重要特征。患者可能出现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眼部炎症、口腔复发性溃疡等,克罗恩病较溃疡性结肠炎更常见这些肠外表现。这些症状可能与肠道炎症共存,但相互之间多无直接影响,增加了诊断的复杂性。

●临床观察发现,IBD的误诊率较高,特别是克罗恩病发病比较隐蔽,部分症状体现为间断的腹痛及腹泻,患者易疏于就诊。提高公众对IBD症状的认知,缩短从症状出现到确诊的时间,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雨桐

每年的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World IBD Day),2025年正值第十六个纪念日,主题为“IBD无国界——打破禁忌,畅所欲言”。这一全球性健康日旨在提高公众对炎症性肠病的认知,消除社会偏见,促进科学防治。肠道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和免疫屏障,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整体生活质量。

炎症性肠病又称“绿色癌症”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两大类型。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发病率呈现快速攀升态势,预计到2025年,中国IBD患者总数将突破150万。

此病地域分布特点在我国尤为明显——溃疡性结肠炎(UC)在北方更流行,而克罗恩病(CD)则在南方更常见。这种差异可能与饮食习惯、环境因素及遗传背景的综合作用有关。值得注意的是,IBD已从过去的少见病逐渐发展成为常见病,这与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西化、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

炎症性肠病对患者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身体健康角度看,溃疡性结肠炎的典型症状包括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等,主要累及大肠,尤其是直肠和乙状结肠;而克罗恩病则可发生在从口腔到肛门之间的任意胃肠道部位,以小肠末端和结肠多见,症状更为复杂多样。重症患者每日腹泻可达10~30次。儿童青少年患者还会因长期营养不良而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老年患者则面临更高的并发症风险。

除身体症状外,IBD还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由于症状涉及排泄功能,许多患者特别是年轻群体羞于启齿,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

研究表明,IBD患者出现焦虑的概率是健康人的两倍,疾病活动期患者常伴随抑郁情绪。这种心理问题与肠道炎症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病情。经济方面,IBD需要终身治疗,生物制剂等新型药物费用高昂,给患者家庭带来持续压力。

由于IBD具有慢性进展、反复发作的特点,又被称为“绿色癌症”。与普通感染性腹泻不同,IBD病程长、难治愈,随着时间推移还可能增加癌变风险。病程超过20年的患者发生结肠癌风险较正常人高10~15倍。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提高公众认知、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识别“肠”警报,把握治疗黄金期

了解炎症性肠病的早期信号对于及时就医、把握治疗黄金期至关重要。

IBD的症状复杂多样,既包括典型的消化道表现,也涉及全身性症状和肠外表现。一般而言,IBD起病缓慢,少数可急性起病,病情轻重不一,但具有易反复发作的特点。

青春期或成年初期,如果出现腹痛、腹泻、黏液性脓血便、里急后重、腹部包块、肛周脓肿等症状时,应警惕IBD的可能性。

消化系统症状是IBD最直接的表现。溃疡性结肠炎最主要的症状是血性腹泻,粪中含血、脓和黏液。轻者每日腹泻2~4次,严重者可达10~30次,呈血水样;而克罗恩病腹泻多为糊状或水样,一般无脓血或黏液,便血量较少。

腹痛表现也有所不同:溃疡性结肠炎常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部,呈阵发性痉挛性绞痛,排便后疼痛暂时缓解;克罗恩病腹痛多为隐痛、阵发性加重或反复发作,以下腹多见,也可表现为全腹痛或餐后腹痛。

值得注意的是,克罗恩病10%~20%患者可出现腹部包块,多位于右下腹与脐周,这是由于肠粘连、肠壁增厚或局部脓肿形成所致。

全身症状反映了疾病的系统性影响。IBD患者常有轻度贫血,急性暴发时可致严重贫血;约1/3克罗恩病患者有中度热或低热,间歇出现。由于肠道吸收障碍和消耗过多,患者常出现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表现,年幼患病者还伴有生长发育迟缓。这些症状往往被忽视或误认为普通消化道问题,导致诊断延误。

肠外表现是IBD的另一重要特征。患者可能出现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眼部炎症、口腔复发性溃疡等,克罗恩病较溃疡性结肠炎更常见这些肠外表现。这可能与肠道炎症共存,但相互之间多无直接影响,增加了诊断的复杂性。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断。IBD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等多方面证据。

提高“肠”认知,以防延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通过结肠镜检查通常可以确诊,但克罗恩病的诊断更为复杂——约1/3的病人只累及小肠,另有1/3的病人结肠、小肠均受累,因此仅通过常规的大肠镜检查无法明确诊断,还需进一步通过小肠CT、小肠镜等检查方能确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以及粪便钙卫蛋白等特异性指标;影像学检查如CT小肠造影、MRI等有助于评估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患者因将IBD误认为普通腹泻而延误治疗,最终导致短肠综合征等严重后果,表现为体重急剧下降。

临床观察发现,IBD的误诊率较高,特别是克罗恩病发病比较隐蔽,部分症状体现为间断的腹痛及腹泻,患者易疏于就诊。提高公众对IBD症状的认知,缩短从症状出现到确诊的时间,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目前IBD尚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用药、长期规范管理与综合干预,患者完全可实现与疾病和谐共处。治疗策略应根据疾病类型(UC或CD)、病变范围、疾病活动度及并发症情况制订个体化方案。

总之,炎症性肠病的有效管理不能仅依赖药物,生活方式调整在疾病控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整体管理理念涵盖了饮食、运动、心理和日常监测等多个维度,为患者提供了超越药物治疗的全面支持。

相关链接

走出炎症性肠病八个误区

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BD)在中国呈迅速上升趋势,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发病率为1.96~3.14/10万。这个好发于年轻人,却常被误认为“普通肠胃炎”的疾病背后,是数百万中国患者与慢性肠道炎症的长期斗争。以下是有关炎症性肠病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IBD只是拉肚子?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和克罗恩病(简称CD),是一类常发生于青壮年,主要损害胃肠道的慢性炎症。其核心是肠道免疫系统“失控”,导致黏膜反复溃疡、出血甚至穿孔。

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通常局限于黏膜表面,我国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常见症状包括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大便混合黏液及血,伴随有腹痛、不停想要排便的感觉,还可能出现发烧、全身乏力和体重下降等。

克罗恩病在我国发病高峰年龄为18~35岁,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还可以出现肛周不适、发烧、食欲不振、疲劳、乏力和体重下降等。其炎症可能贯穿肠壁全层,引发肠梗阻、瘘管等严重并发症。数据显示,我国克罗恩病患者中,约30%首发症状为肛周脓肿或瘘管,易被误诊为痔疮。

误区二:IBD是“吃出来的病”?

IBD与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失衡及免疫紊乱相关,饮食并非直接病因。但高糖、高脂饮食可能加重炎症。

误区三:IBD的症状缓解就能停药?

IBD需长期“维持治疗”,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

误区四:IBD一定会癌变?

不一定。长期未控制的炎症确实可能增加肠癌风险,可以达到普通人群的十几倍,但规范治疗与定期监测是防癌的关键。建议每1~2年进行肠镜监测,早期癌变可通过内镜切除。

误区五:手术就能根治IBD?

不能。手术仅适用于并发症(如肠穿孔、癌变)或药物无效者,但无法根治疾病。

误区六:IBD只能靠西药控制?

目前,西药还是IBM治疗的核心手段。还可以通过中药、针灸、肠内/外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等非药物手段辅助。

误区七:IBD是“不治之症”?

IBD虽无法根治,但已从“致残性疾病”转变为“可控慢性病”,并非“绝症”。

误区八:IBD未来不可能被攻克?

从“粪菌移植”重建肠道菌群,到CAR-T细胞疗法精准清除致病性免疫细胞,在一些基础研究(包括免疫学、微生物学、基因组学等)以及临床研究(包括内科、外科、营养科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我国已有多个IBD创新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钟艳宇)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高温+高湿 哪些健康风险要防范?

 央视网消息:7月1日至7日,全国十余省份将开启“桑拿”模式。7月2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中国气象局发布首个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那么,具体哪些地方将面临高温健康风险?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样的风险呢?  从首次发布的高...

喝有水垢的水容易得肾结石……是真是假?

  是真是假弄不清?  评论区私我,帮您问专家!  辟谣  硬核打假 用 辟谣  不听 不信 不传谣  关注合集【谣言终结站】  多学一个知识点  ——经过暴晒的矿泉水能喝吗?  正规厂家生产的矿泉水,瓶身一般采用聚对苯...

别被“白幼瘦”审美带偏,超七成受访青年呼吁“自然美”

  防晒衣、遮阳伞、冷白皮——你以为在变美,身体却在偷偷变“脆”。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2.4%的受访青年认同应当用“自然美”代替“白幼瘦”的审美标准。57.0%的受访青年建议将骨密度、体脂率、肌肉量...

这样吃有助于心理健康|早点健康

 对于普通人来说,心情不好,可能会导致暴饮暴食或茶饭不思。而对于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患者来说,饮食和代谢却是深刻影响健康的“大问题”,关乎生命质量和长度。编辑:刘布   审...

空调吹成白肺? 这个致病菌到底从何而来

  进入6月,温度持续升高,开空调成为不少人解暑纳凉的首选。然而近日,一则“男子吹空调3天致肺‘白’化”的新闻冲上热搜。患者因持续发热、咳嗽未重视,最终确诊为军团菌肺炎,险些丧命。这种由空调、热水器滋生的“隐形杀手”究竟...

千年医脉浸润齐鲁——山东社科普及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

  近日,一场以“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为主题的山东省社科普及周活动在山东各地举办。活动将中医药文化的千年智慧,传递给更多居民。这场跨越城乡的社科普及盛会,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扎根基层、服务...

夏风热浪中,豫医“救”星点亮生命守护之光

当蝉鸣划破郑州人民公园的午后,一场别开生面的急救科普活动正在绿荫下展开。6月20日至21日,豫北医学院赴豫北地区“救知道”应急救护实践团以“救在身边,豫医同行”为主题,通过情景模拟、互动游戏与实战考核三种形式,为市民筑起...

日行百分钟,慢性腰痛风险降两成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挪威科技大学科学家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公开版》上的最新研究显示,每日步行超过100分钟,可将慢性腰痛风险降低23%。  作为困扰各年龄层的常见病,腰痛已成为全球致残主因之一。相...

2025世界控烟大会举行 中国经验引关注

  6月23-25日,世界控烟大会(原世界烟草或健康大会)在爱尔兰都柏林举行,并发布《2025年全球烟草流行病报告》。这份报告是自2007年以来的第十个报告,追踪了每个国家的控烟进展。   据悉,今年的报告也以数据和事实...

关爱颈椎,守护“生命之桥”(名医讲堂)

  颈椎是连接头颅与躯干的“生命之桥”,承载着支撑头部、保护神经和血管的重任。然而,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久坐办公等不良习惯,导致许多人患上了颈椎病。颈椎病虽然不是不治之症,但也绝非“休息几天就能好”的小毛病,处理不当会严重...

2025
05/23
16:45
浏览量: 40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德厚医精 守护生命之花  精诚昭彰 诠释生命尊严

德厚医精 守护生命之花 精诚昭彰 诠释生命尊严

古埃及文物展北京开展

古埃及文物展北京开展

河南洛阳:幼童不慎异物入体  妇幼专家巧手排除

河南洛阳:幼童不慎异物入体 妇幼专家巧手排除

党建引领医卫聚合力,健康生活科普进万家

党建引领医卫聚合力,健康生活科普进万家

“候鸟”心梗脱危险,患者感激寄锦旗

“候鸟”心梗脱危险,患者感激寄锦旗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