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科技前沿 > 齐鲁师范学院:让AI成为中小学教师“好帮手”

齐鲁师范学院:让AI成为中小学教师“好帮手”

来源:科技日报 | 时间:2024-06-26 12:21:29 | 点击:3377

齐鲁师范学院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研发团队正在研发作文大模型。受访者供图

齐鲁师范学院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研发团队正在研发作文大模型。受访者供图

“走在绿树葱茏的山间小路上,耳边传来小鸟叽叽喳喳的歌唱,甜甜的空气令人陶醉。盘山小路高低错落,蔓延曲折……”齐鲁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三年级学生刘俊驰提交作文后,作文大模型迅速给出反馈:“作文写得很好,但建议加入更多情感元素。”

6月下旬,记者在齐鲁师范学院旁听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作文批改课。这款作文大模型的全称是“齐鲁师范作文大模型”(以下简称“大模型”)。它不仅能为每篇作文提供“作文总评”“结构点评”,还能给出“作文润色”的详细建议。

AI当作文老师,水平怎么样?从教16年的齐鲁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语文教师于冬燕说:“这款大模型的评价非常精准,给出的建议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事实上,作文大模型只是齐鲁师范学院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以下简称“齐鲁师范学院AI教研院”)科研团队众多创新成果中的一个。他们打造的AI赋能教师全场景工作,不仅涵盖课程研发、教学准备、教学执行和学生评价,还涉及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行政工作等多个层面。

提供精准作文辅导

对每位语文教师而言,批改作文是一项繁重的任务。于冬燕坦言,修改一篇作文至少要5分钟,若一个班级有50位学生,那么批改全部作文将耗费四个多小时。

经过多次体验,于冬燕对大模型的评价是:“精准、实用,值得点赞。”这完全颠覆了她之前对AI批改作文的认知。她曾怀疑,冰冷的模型能否修改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然而,多次实践让她深刻感受到,这款作文大模型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让作文保持学生的独特个性,避免千篇一律。

齐鲁师范学院AI教研院院长刘斌告诉记者,作文大模型是以数百万篇学生作文、数十万道作文题目及数万份写作教材数据为基础进行训练的,确保了模型的准确性和题材的广泛性。同时,还邀请了国内优秀的语文教研团队参与其中,制定了作文评价及批改的标准,并遴选了数百名作文数据标注员精心标注,保证了模型训练数据的准确性。

为何构建作文大模型?齐鲁师范学院AI教研院教师李成飞表示,作文因主观性强且在考试中占比较大,一直是学生和家长关注的重点。家长普遍感到辅导孩子作文十分困难,无从下手;而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时,由于时间紧迫,往往不能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分析作文内容。作文大模型的出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高效、更精准的作文批改与辅导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作文批改只是AI赋能教师的一个场景。齐鲁师范学院的科研团队正致力于将AI技术应用于更多教育领域,为教师提供更全面、更智能的支持。

生成课堂教学“画像”

李成飞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输入到大模型中,十几秒之后,一幅包含“群山上的明月、窗边的床榻、洒在地面的月光”等诸多要素的唯美画面展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AI技术,根据古诗内容,展示符合孩子们理解能力的图画或动画场景,从而帮助他们更直观感受古诗的意境。”李成飞说。

对教师而言,大模型带来的便利远不止于此。李成飞举例,在教学研发方面,只需输入相关课程需求,教学PPT和教案便能一键自动生成,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精准而高效的服务。

此外,教师可通过AI模型精确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AI还能实时采集教师授课的语音,将其转化为文字,通过后台的综合分析来评价教学效果。同时,AI会记录整个课堂过程,重点分析教案设计、教学方法、PPT展示效果、师生互动以及课堂氛围等,并最终形成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精准“画像”。

教师评价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认为,从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来看,科学的评价观念有待普及,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完善,评价方法也需进一步改进。人工智能为教师评价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

据了解,齐鲁师范学院已获批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齐鲁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林松柏介绍,通过AI的辅助,能发现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和个体差异,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指导和优化意见。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能推动教育评价现代化,探索新时代教育范式,让高校教师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更好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张淑芬)

(责编:郝孟佳、李昉)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南昌推出“一企业一博士”行动 破解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双重困境”

 南昌市科学技术局日前正式公布2025年第一批“一企业一博士”科技人才服务行动入选名单。经企业需求征集、博士意向对接、匹配论证及公示等程序,全市87家科技型企业与115名博士(含10个博士团、38名博士)成功结对。  南...

日媒爆日本首次向菲出口二手护卫舰,专家:日菲相互勾结、策应支援的又一案例

【环球时报驻菲律宾特派记者 樊帆 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 王辉】日本《读卖新闻》6日援引多名日本政府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日本与菲律宾两国政府已就出口一批服役超过30年的海上自卫队护卫舰达成一致,这将是日本首次向菲方出口二手...

前沿科技融入文化遗产保护

 当山西应县木塔的榫卯节点内部情况在CT和X光中被详细分析;当X射线探伤、紫外荧光成像等被用来还原海昏侯刘贺身高;当动植物考古展现三星堆人的食谱……一幅现代科技与古老历史交融的文化遗产保护新图景,正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日...

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顺利入轨

  科技日报北京7月3日电(记者付毅飞)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7月3日17时35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

年轻人的新职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机器人的“教练”

央视网消息:今年4月,在北京进行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奔跑在马拉松赛道上的每一个人形机器人背后,离不开一项新职业,那就是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是如何让人形机器人练成...

“智驾险”能给人们的出行安全兜底吗

  不少车企与保险公司纷纷推出针对性产品——“智驾险”(智能驾驶保险),旨在为使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提供保障,减轻消费者的后顾之忧。然而这一新型产品的推出,引起了不少业内外人士的争议和讨论。图为工作人员正在...

在技术浪潮中守护尊严:中欧共议数字人权治理

  6月25日,“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会后,与会中欧代表展示“有教无类”的书法作品。  在人工智能(AI)、大数据、算法平台深刻塑造全球格局的时代,如何保障人类尊严、自由与基本权利,成为全球...

从“取水打砖”到星际驿站 中国科研人员解锁月球生存术

 中新社合肥7月1日电 题:从“取水打砖”到星际驿站 中国科研人员解锁月球生存术  中新社记者 张强 贾亦夫  在月球上取水、打砖,给月球连上WIFI……记者近日来到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各式各样的深空探测利器让...

烟台首家5A级室内空气体验中心落户高新区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郭健)6月26日,烟台首家5A级室内空气体验中心正式落户高新区,为民众治理室内空气、享受健康呼吸,打造了实体店,带来了新方案。 据介绍,该体验中心展示了空气治理药剂、净化器、香氛等系...

塑筑未来:鲁班科技书写绿色建材革命新华章​ 晨曦中的产业蝶变​

每日新闻网讯(王权李祥李进 金平眉 朱寿三)苏北平原的晨雾尚未散尽,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工业园的轮廓已在朝阳中舒展。机器的嗡鸣声如时代的脉搏,叩击着宿迁这片沃土。在这里,宿迁市鲁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以 “鲁班...

2024
06/26
12:21
浏览量: 337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