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科技前沿 > 前沿科技融入文化遗产保护

前沿科技融入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 | 时间:2025-07-05 21:53:12 | 点击:53

 当山西应县木塔的榫卯节点内部情况在CT和X光中被详细分析;当X射线探伤、紫外荧光成像等被用来还原海昏侯刘贺身高;当动植物考古展现三星堆人的食谱……一幅现代科技与古老历史交融的文化遗产保护新图景,正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日前,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举办的“推进文化遗产保护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前沿科技深度融入文化遗产保护各环节,科技不仅突破了诸多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可能”,更成为破解历史悬案的“金钥匙”。

  智护文物

  中国首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球,游戏取景地之一的应县木塔吸引中外游客纷纷打卡。始建于辽代的应县木塔,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构楼阁式建筑。历经千年风雨,应县木塔倾斜日趋严重,保护刻不容缓。然而如何保护,一直是棘手难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向东介绍,保护团队采用了多种科技手段。比如,构建应县木塔的数字模型,搭建应县木塔1:8大比例模型,以求阐释其结构稳定性承载机理;通过实验,保护团队研究木塔损伤演化过程和局部破坏的影响,最终得出一份应县木塔“体检报告”,为制定短期、中远期、远期保护方案提供了精准方向。

  “科技创新推动文物保护决策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分析’转变。”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赵战护说。他举例,西安古城墙创新推出的“数字方舱”系统,集成了3000多个监测点位,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实时分析墙体结构变化,自动触发预警,实现了从“修修补补”到“智能预防”的根本性转变,大幅提升了预警能力和处置效率。

  多学科交叉融合碰撞出更多文化遗产保护的火花——

  无损检测与精密修复让文物“重生”,如青海乌兰泉沟一号墓出土的唐吐蕃时期王冠,修复时运用X光透射与平板CT,精准归位2582颗珠饰,使其重现华光;

  数字化与3D技术,助力文化遗产的“数字永生”,如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依托数字化技术,系统整合三晋大地丰厚的文物资源,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查询、浏览、检索、导览、鉴赏、互动等服务,最大程度推动文物数字资源的高效整合、开放共享与创新利用。

  解码千年

  “无人机航拍结合遥感技术,迅速定位遗址位置;磁法与电阻率成像技术,精准探秘地下未知世界;三维建模与RTK定位技术,实现厘米级高精度,重塑遗址真实面貌。”谈起现代科技如何提升考古工作效率,赵战护滔滔不绝。

  科技如一条金色丝线,贯通考古全链条。在三星堆,多学科合作正奋力拨开历史的迷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志岩介绍,通过多学科合作,古蜀的社会生活正日益清晰:楠属、芦苇的踪迹,说明当时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先民以农耕经济为主;遗址中猪、牛等的牙齿,祭祀坑中野猪、黄牛蛋白质的残留,辅以大量出土的各类动物骨骼,表明当时人们食谱中除了粟、稻等主食之外,也不乏肉香;手工业方面,三星堆遗址的铸铜工艺与技术总体上与中原地区血脉相连,都采用范铸法,但在分铸、铸接、芯骨使用等方面独具匠心。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工作者常常遇到一些文物脆弱、情况复杂、出土后容易发生变化的遗存,怎么办?实验室考古正好大显身手。何谓实验室考古?简单说来,就是把那些脆弱的遗存连土层一起“打包”,在实验室里进行文物提取、信息采集和应急保护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考古方舱负责人刘勇表示,实验室考古以其精细可控的操作空间,成为解开历史密码的“精密手术室”。

  江西海昏侯墓就广泛采用实验室考古的方法,将珍贵的“历史碎片”整体打包,有效保护脆弱文物和埋藏情况复杂的文物。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介绍,经过在实验室中数月清理,一副罕见的汉代鱼鳞甲出现在人们眼前:铠甲的鱼鳞甲片有6000余片,样式在九种以上,最小的鱼鳞甲片大小仅有1至1.5厘米。“这副海昏侯刘贺墓西藏椁兵器库出土的一套铁、铜、皮复合的髹漆侧开襟鱼鳞甲,是目前我国发现的甲片最多、样式复杂、工艺奇特、等级较高的汉代铠甲。”杨军说。在实验室中,他们还采用X射线探伤、紫外荧光成像等手段,初步推算出刘贺的身高约173至183厘米。

  科技之光,洞穿历史尘埃,不仅照亮我们“从何处来”的悠远路径,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精度,助力我们更准确地读懂历史深处的脉动。当“硬核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深度交融,尘封的文明密码正被加速破译。

  (本报记者 李韵 王笑妃)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前沿科技融入文化遗产保护

 当山西应县木塔的榫卯节点内部情况在CT和X光中被详细分析;当X射线探伤、紫外荧光成像等被用来还原海昏侯刘贺身高;当动植物考古展现三星堆人的食谱……一幅现代科技与古老历史交融的文化遗产保护新图景,正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日...

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顺利入轨

  科技日报北京7月3日电(记者付毅飞)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7月3日17时35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

年轻人的新职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机器人的“教练”

央视网消息:今年4月,在北京进行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奔跑在马拉松赛道上的每一个人形机器人背后,离不开一项新职业,那就是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是如何让人形机器人练成...

“智驾险”能给人们的出行安全兜底吗

  不少车企与保险公司纷纷推出针对性产品——“智驾险”(智能驾驶保险),旨在为使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提供保障,减轻消费者的后顾之忧。然而这一新型产品的推出,引起了不少业内外人士的争议和讨论。图为工作人员正在...

在技术浪潮中守护尊严:中欧共议数字人权治理

  6月25日,“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会后,与会中欧代表展示“有教无类”的书法作品。  在人工智能(AI)、大数据、算法平台深刻塑造全球格局的时代,如何保障人类尊严、自由与基本权利,成为全球...

从“取水打砖”到星际驿站 中国科研人员解锁月球生存术

 中新社合肥7月1日电 题:从“取水打砖”到星际驿站 中国科研人员解锁月球生存术  中新社记者 张强 贾亦夫  在月球上取水、打砖,给月球连上WIFI……记者近日来到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各式各样的深空探测利器让...

烟台首家5A级室内空气体验中心落户高新区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郭健)6月26日,烟台首家5A级室内空气体验中心正式落户高新区,为民众治理室内空气、享受健康呼吸,打造了实体店,带来了新方案。 据介绍,该体验中心展示了空气治理药剂、净化器、香氛等系...

塑筑未来:鲁班科技书写绿色建材革命新华章​ 晨曦中的产业蝶变​

每日新闻网讯(王权李祥李进 金平眉 朱寿三)苏北平原的晨雾尚未散尽,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工业园的轮廓已在朝阳中舒展。机器的嗡鸣声如时代的脉搏,叩击着宿迁这片沃土。在这里,宿迁市鲁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以 “鲁班...

用上AI的超市,你逛过吗?

  超市内的电子价签。  本报记者 李 贞摄  可自动识别商品品类的智能秤。  本报记者 李 贞摄  顾客在超市使用自助收银机结账。  本报记者 李 贞摄  5月22日,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工作人员在第四届中国—中东欧...

“超级地球”,人类的下一个家园?

  艺术想象图,右下角为利用TTV反演技术发现的行星Kepler—725c。  地球在太阳系宜居带中的位置示意图。  以上图片均为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提供  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是孤独的吗?是否存在像地球一样的生命家园?...

2025
07/05
21:53
浏览量: 5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