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科技前沿 > 山东科技大学: 大学生“智囊团”活跃在生产一线

山东科技大学: 大学生“智囊团”活跃在生产一线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4-01-11 16:26:49 | 点击:9249

  冬日清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胜利煤矿里寒气袭人。在员工宿舍区,山东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李鑫鹏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做着准备工作,赶在8时前下煤井安装监测仪器。

  两个半月前,李鑫鹏加入学校“惟真之光”工程师小队,开启到生产一线“读研”的全新体验。期间,他为矿上解决了10多项技术难题。

  在山东科技大学,像李鑫鹏一样到生产一线的研究生还有很多。该校校长曾庆田说,学校已成立55支工程师小队。“组建研究生工程师小队,让工科学生‘组团’去工程一线解决问题,是学校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试验。”

  “双导师”让学生边学边用

  山东科技大学安全学院研究生郭立典在一次煤矿下井学习时,发现工人深受粉尘困扰,随即产生了治理矿山粉尘的想法,并向自己的导师聂文表达了这一意向。

  聂文将学生聚拢在一起,组建了“矿井粉尘治理”工程师小队,并聘请中煤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工程师李江涛担任产业导师。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小队很快完成了“新型智能除尘系统”项目,小队研发的除尘系统在20余个煤矿投入试用,为企业创造了800余万元利润。

  “‘学业导师+产业导师’互补并举的‘双导师’育人体系,让学生在现场边学边用。”学校研究生院院长韩作振说,学业导师传授前沿知识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产业导师则从实际应用角度,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具体解决复杂工程理论问题。

  研究生王浩所在的“海洋智能导航与感知”工程师小队在解决一线问题时,校内导师罗宇在理论层面建议利用水声信道仿真等新技术解决问题。但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团队遭遇了技术实操的挑战。来自江苏中海达海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产业导师丁威送来了“及时雨”,他结合项目开发对水声定位精确测距等技术的实际需要,进行了实操指导。

  “车间课堂”让科研活起来

  吕金旺是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机械专业研究生,在“滕州市卷烟厂制丝车间固液分离”项目现场,他每天做生产调研、收集工人难题、去生产线上“出诊”、聆听企业技术人员授课……几乎没有一天闲着。

  学校副校长诸葛福民介绍,近年来,学校在工程师小队中探索实施“车间课堂”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开设多门校企联合课,把企业的生产线搬进“课堂”。目前,工程师小队每年都有在“车间课堂”实践实训的经历。

  连日来,李鑫鹏正忙着攻克一项来自工程一线的课题。他在胜利煤矿现场学习期间,发现工人安装顶板离层仪时存在操作困难、精度不细等问题。从现场回来,李鑫鹏便在团队交流会上抛出破题思路。没多久,他就带着解决方案来到了煤矿总工办公室,当面提出解决方案并签订合作协议。

  “我从课本上不止一次见到‘顶板离层’‘围岩变形’等专业名词,但亲眼看到才能明白工艺是如何实施的,这让我对专业和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李鑫鹏说。

  “项目导向”让成果落地生根

  山东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控制专业研究生张鹏在加入“信息智能感知与交互”工程师小队前,已取得7项国家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指导教师黄梁松了解情况后,将张鹏推荐给学校的一家合作企业。目前,张鹏研究的“多模态信息感知与共融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已在沈阳新松机器人青岛分公司、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等单位广泛应用。

  该校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刘松介绍,工程师小队的研究生每年平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奖励100余项、发表论文数百篇。如何推动创新成果从校园走向市场,是学校着力解决的一项课题。

  近年来,该校以“项目导向”为抓手,探索企业“出题”、学生“解题”育人模式,依托校企合作单位、产业学院等,组建一批大学生科创基地、转化基地,开展了创新项目互选、创新金点子推介、揭榜挂帅等特色活动,让成果“落地生根”。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曲兴玥说,一年多工程师小队的历练,既有专业上的长进,更有科研报国情怀的培养。“每一次走进企业,总会看一看、想一想,有什么问题能解决。”

  “工程师小队将工科专业研究生聚集到生产一线‘真题真做’,走出了高校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融合。”该校党委书记罗公利说,工程师小队的有益尝试,是一把培养应用创新型研究生的“金钥匙”。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前沿科技融入文化遗产保护

 当山西应县木塔的榫卯节点内部情况在CT和X光中被详细分析;当X射线探伤、紫外荧光成像等被用来还原海昏侯刘贺身高;当动植物考古展现三星堆人的食谱……一幅现代科技与古老历史交融的文化遗产保护新图景,正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日...

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顺利入轨

  科技日报北京7月3日电(记者付毅飞)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7月3日17时35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

年轻人的新职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机器人的“教练”

央视网消息:今年4月,在北京进行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奔跑在马拉松赛道上的每一个人形机器人背后,离不开一项新职业,那就是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是如何让人形机器人练成...

“智驾险”能给人们的出行安全兜底吗

  不少车企与保险公司纷纷推出针对性产品——“智驾险”(智能驾驶保险),旨在为使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提供保障,减轻消费者的后顾之忧。然而这一新型产品的推出,引起了不少业内外人士的争议和讨论。图为工作人员正在...

在技术浪潮中守护尊严:中欧共议数字人权治理

  6月25日,“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会后,与会中欧代表展示“有教无类”的书法作品。  在人工智能(AI)、大数据、算法平台深刻塑造全球格局的时代,如何保障人类尊严、自由与基本权利,成为全球...

从“取水打砖”到星际驿站 中国科研人员解锁月球生存术

 中新社合肥7月1日电 题:从“取水打砖”到星际驿站 中国科研人员解锁月球生存术  中新社记者 张强 贾亦夫  在月球上取水、打砖,给月球连上WIFI……记者近日来到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各式各样的深空探测利器让...

烟台首家5A级室内空气体验中心落户高新区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郭健)6月26日,烟台首家5A级室内空气体验中心正式落户高新区,为民众治理室内空气、享受健康呼吸,打造了实体店,带来了新方案。 据介绍,该体验中心展示了空气治理药剂、净化器、香氛等系...

塑筑未来:鲁班科技书写绿色建材革命新华章​ 晨曦中的产业蝶变​

每日新闻网讯(王权李祥李进 金平眉 朱寿三)苏北平原的晨雾尚未散尽,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工业园的轮廓已在朝阳中舒展。机器的嗡鸣声如时代的脉搏,叩击着宿迁这片沃土。在这里,宿迁市鲁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以 “鲁班...

用上AI的超市,你逛过吗?

  超市内的电子价签。  本报记者 李 贞摄  可自动识别商品品类的智能秤。  本报记者 李 贞摄  顾客在超市使用自助收银机结账。  本报记者 李 贞摄  5月22日,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工作人员在第四届中国—中东欧...

“超级地球”,人类的下一个家园?

  艺术想象图,右下角为利用TTV反演技术发现的行星Kepler—725c。  地球在太阳系宜居带中的位置示意图。  以上图片均为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提供  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是孤独的吗?是否存在像地球一样的生命家园?...

2024
01/11
16:26
浏览量: 924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