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科技前沿 > 科技推动力助力养鱼实现新模式 数字渔业应用前景广阔

科技推动力助力养鱼实现新模式 数字渔业应用前景广阔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3-09-11 09:15:28 | 点击:8487

原标题:科技推动力助力养鱼实现新模式 数字渔业应用前景广阔

央视网消息:除了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陆续进入收获期,其实,最近的水产养殖也是频频登上热搜。《新闻直播间》特别策划——《科技推动力》,今天(9月9日)带您去探访数字养鱼新模式、“海虾淡养”新招式,还有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新平台,一起来看新闻背后的科学和技术会让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改变?

总台记者 朱睿祺:你知道吗?现在通过手机App,点点屏幕就能完成“增氧”“喂食”等日常养殖作业啦。这些功能的背后靠的就是物联网技术。传感器帮渔民拥有了一双“千里眼”。这样一池的水里大概有6000条鱼,实现低排放的自循环绿色养殖。

总台记者 伊力都斯:你知道吗?全世界离海洋最远的新疆迎来了“海鲜”大丰收。网友说,新疆产的海鲜是真正的“新鲜”。

手机App在手 点点屏幕完成喂食增氧

手机就能监测水中含氧量,点点手机就能增氧、喂鱼;养鱼不一定非要挖鱼塘,可以在岸上养,养殖污水还可以自清洁。物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让一些鱼场实现了高效养鱼。下面,让记者带咱们去看看。

总台记者 朱睿祺:你知道吗?现在通过手机App,点点屏幕就能完成“增氧”“喂食”等日常养殖作业。在这边我给大家演示一下,比如说目前屏幕里出现的就是我旁边这个水池的温度,在29.6℃,水中的溶氧在3.8mg/L。如果我想要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就可以点击这个开关,点击启动,大家看,我身后这个增氧机就已经开始工作了。

刚刚我们操作的这一系列靠的就是物联网技术。什么是物联网技术?简单来说,物联网就是互联网和传感器织成的一张超级“信息网”,实时联结万事万物。大家看到鱼塘中那块不起眼的漂浮物了吗?那就是溶解氧传感器,传感器的探头可以实时监测水质,并将水体含氧量、水温等关键数据反馈到后台。一旦传感器探测到水体含氧量降到2.5mg/L以下,鱼群极有可能发生缺氧死亡的时候,系统就会自动触发水中的增氧装置,提高水体含氧量。可以说,这个传感器帮渔民拥有了一双“千里眼”,随时随地可以在手机上了解鱼池情况。这样一来,渔民就不需要全天候守塘、巡塘,也不会盲目长时间大规模开启增氧机,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此外,如果鱼塘安装了智能化投料机,在设置好喂食量和喂食时间以后,饲料就会定时定量通过装置喷洒到水面,不到现场也能轻松喂好鱼。

据统计,采用新技术以后,鱼类浮头死亡率已经从过去的5%降低到了现在的0.1%。在物联网装备的帮助下,更多的农户愿意尝试高密度养殖,现在,平均亩产量也实现了10%—20%的增产。

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是浙江湖州和睦村的一个数字生态渔仓,大家看我身后有很多这样的鱼池,这样一个鱼池占地28平方米左右,平均蓄水量大概在30立方米左右,而就在这30立方米的水里生存着近3000斤鱼。什么概念呢?以我们这一池的加州鲈鱼为例,平均一条鱼的重量大概在5两左右,也就是说这样一池的水里大概有6000条鱼,相当于传统水塘养殖一亩的量。

我们知道养鱼先养水,水质的要求对养鱼来说非常重要。而这么多鱼生活在水池中,它们产生的排泄物,包括水中的一些杂质都会对水体造成污染,那要怎么处理呢?大家看我手边正在喷水的装置,我们把手放在这里可以明显感觉到一股推力。在沿边的几个推水装置共同作用下,整个水池的水就可以这样缓慢地形成一个移动的漩涡,整个水中的杂质就会随着水流聚集到水池中间,通过中间的这根排污管排到污水处理器中。

外围的沉积池分三级过滤程序,通过水生植物、微生物和过滤砖等净化手段实现养殖污水自清洁,净化后的水还能再次成为养殖用水,沉积的淤泥还可以变成优质肥料,实现低排放的自循环绿色养殖。

总台记者 朱睿祺:养鱼,从以前只能凭经验到现在用一部手机就能实现科学管理,物联网等科技成果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渔业养殖的瓶颈,让农户好养鱼的同时也养好了鱼。在湖州的“未来农场”,工作人员还在积极探索新型养殖方式的更多可能,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岸上渔仓、无人渔场等数字渔业应用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责编:郝帅、杨迪)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前沿科技融入文化遗产保护

 当山西应县木塔的榫卯节点内部情况在CT和X光中被详细分析;当X射线探伤、紫外荧光成像等被用来还原海昏侯刘贺身高;当动植物考古展现三星堆人的食谱……一幅现代科技与古老历史交融的文化遗产保护新图景,正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日...

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顺利入轨

  科技日报北京7月3日电(记者付毅飞)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7月3日17时35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

年轻人的新职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机器人的“教练”

央视网消息:今年4月,在北京进行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奔跑在马拉松赛道上的每一个人形机器人背后,离不开一项新职业,那就是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是如何让人形机器人练成...

“智驾险”能给人们的出行安全兜底吗

  不少车企与保险公司纷纷推出针对性产品——“智驾险”(智能驾驶保险),旨在为使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提供保障,减轻消费者的后顾之忧。然而这一新型产品的推出,引起了不少业内外人士的争议和讨论。图为工作人员正在...

在技术浪潮中守护尊严:中欧共议数字人权治理

  6月25日,“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会后,与会中欧代表展示“有教无类”的书法作品。  在人工智能(AI)、大数据、算法平台深刻塑造全球格局的时代,如何保障人类尊严、自由与基本权利,成为全球...

从“取水打砖”到星际驿站 中国科研人员解锁月球生存术

 中新社合肥7月1日电 题:从“取水打砖”到星际驿站 中国科研人员解锁月球生存术  中新社记者 张强 贾亦夫  在月球上取水、打砖,给月球连上WIFI……记者近日来到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各式各样的深空探测利器让...

烟台首家5A级室内空气体验中心落户高新区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郭健)6月26日,烟台首家5A级室内空气体验中心正式落户高新区,为民众治理室内空气、享受健康呼吸,打造了实体店,带来了新方案。 据介绍,该体验中心展示了空气治理药剂、净化器、香氛等系...

塑筑未来:鲁班科技书写绿色建材革命新华章​ 晨曦中的产业蝶变​

每日新闻网讯(王权李祥李进 金平眉 朱寿三)苏北平原的晨雾尚未散尽,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工业园的轮廓已在朝阳中舒展。机器的嗡鸣声如时代的脉搏,叩击着宿迁这片沃土。在这里,宿迁市鲁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以 “鲁班...

用上AI的超市,你逛过吗?

  超市内的电子价签。  本报记者 李 贞摄  可自动识别商品品类的智能秤。  本报记者 李 贞摄  顾客在超市使用自助收银机结账。  本报记者 李 贞摄  5月22日,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工作人员在第四届中国—中东欧...

“超级地球”,人类的下一个家园?

  艺术想象图,右下角为利用TTV反演技术发现的行星Kepler—725c。  地球在太阳系宜居带中的位置示意图。  以上图片均为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提供  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是孤独的吗?是否存在像地球一样的生命家园?...

2023
09/11
09:15
浏览量: 848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