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科技前沿 > 我在AI论坛打瞌睡会错过未来吗

我在AI论坛打瞌睡会错过未来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时间:2025-07-02 14:49:20 | 点击:151

  6月23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汪晖主持论坛。

  65岁的学者汪晖身着西装上台了。他头发花白,手执讲稿,身后的大屏幕上写着这场论坛的主题:“AI时代的伦理奇点”。这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但台下有人在打哈欠,显然清晨的困意未消。

  我是一大早,跨越大半个北京城,挤了一个多小时的地铁来清华大学听这场“方塘论坛”的,兴致很高。一半是因为这跟AI有关,一半是因为嘉宾名单里不只有科学家,还有70岁的赵鼎新、65岁的汪晖、64岁的赵汀阳等。

  他们是人文社科领域的“思想老者”,要跟科学家一块儿探讨这个时代最新的烫手命题,这本身就值得期待。针对“时代”,他们论了几十年,现在仍未停止。

  面前的阶梯教室没坐满,但也汇聚了上百人:学生、教授、学者、记者、作家,还有从美、英、德、意等国请来的嘉宾。空气里似乎弥漫着一种学术会议特有的、略带沉闷的气氛,我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吃了口离家时塞进背包的面包,想提振精神,让沉重的脑袋清醒一些。

  “几乎所有领域,都在经历系统性的重构。”汪晖主持开场,话语沉稳有力,“回应AI时代的伦理挑战,不仅需要对技术本身的理解,更需要回到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学、艺术等基础人文领域,共同探寻人类何以‘安身立命’”。

  论坛的择期颇显用心,6月23日这天是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诞辰113周年;图灵奖的中国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姚期智也受邀到场。

  人工智能被提出75年了,而AI大规模走入公众视野不过数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生成式AI用户数量已超3亿。用户数量从0到3亿,中国互联网花了15年,而AI只用了两年。OpenAI的用户数量更是在今年4月初就达到了5亿。

  历史上从未有一个时代如AI时代这般,将未来如此迅猛地推向当下。时间仿佛被丢入加速器,而AI如氧气一般,弥漫进社会和人的毛细血管里。智能驾驶、机器人、AI医生、AI伴侣等,过去数十年来,昔日科幻小说里的事物正步入现实。

  6月23日,清华大学,在方塘论坛上,赵汀阳(右)在主题发言后,与汪晖擦肩而过。

  当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着AI带来的技术红利、探索新的可能性时,挑战也如影随形:失业、偏见、伦理、法律,乃至关乎人类存续的风险。这些问题,让我觉得既遥远又真实。

  “通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快速增长,人类是否还有能力管控它?”姚期智是这天的第一个主题发言者。年近八旬的他,声音不高,但每一个问题,都能戳我一下。

  他认为,AI时代的问题,许多是被放大的旧疾,尤其是生存性风险,武器的诞生曾让人类很焦虑,AI也有这样的问题,“它变得更危险、更难对付”。

  姚期智提到了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因利用AlphaFold(一种AI系统)解决蛋白质结构预测难题而获奖的戴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和约翰·江珀(John M.Jumper)。“这是多年来不可能的事情,也给了我们一些终极希望。”姚期智随即警示,AI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突破,也可能被用来创造“镜像生命(Mirror life,一种存在于假说中的人工合成生物)”,带来致命的灾难。

  2024年12月,《科学》杂志就曾发文呼吁全球暂停“镜像生命”的研究,优先考虑并防范风险。

  另一种生存性风险在于大模型失控。“我们现在制造出来的AI系统,它变得越来越像人。”姚期智指出,已有模型展示出“骗人”本领和对人性的洞察——问题的严峻性在于,当它真正像人一样,甚至超过人时,如何控制。

  这也是许多科学家反复警示的人工智能的“控制难题”,现在这个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答案。我这个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小白是没有答案的,那一刻,我脑子里只闪过许多科幻电影里的失控场景。

  从两年前开始,许多科学家就曾疾呼:至少三分之一AI研发预算要用于确保安全。现实却是,全球AI安全研究明显滞后于技术发展。

  “现在的大模型还没有‘嚣张’到那个程度,所以还没有产生毁灭世界的结果,但是长期来讲,我们要把这个事管制好。”姚期智强调,安全治理的当务之急是发展“AI对齐(AI Alignment)”及评估方法。

  他提供了两种思路。一种思路要从博弈论角度展开,让AI的行为与人类想法对齐,以人类的利益为主;另一种“更有把握、更彻底”的思路是,设计可证明的安全的AGI(通用人工智能),每一步都符合数学上绝对安全的要求,“凡是有可能出问题的系统大家都不要做”。

  技术细节依然艰深,暗藏的安全隐患愈发明显。

  AI对齐,是人工智能安全领域的核心议题,旨在确保AI系统的目标、决策和行为与人类的价值观、偏好及意图协调一致。然而在“对齐”这件事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赵汀阳的想法有点儿不一样。

  须发皆白的他,跛着脚走上台,坐下,第一句话就带着哲学式的冷峻诘问。“AI需要和人对齐吗?”听闻此问,我有些愣住,困意全消。他继续惊人之语:“人们期望AI要和人的价值观对齐。我对这个想法是有一些疑问的。地球上的所有‘坏事’都是人类做的,其他生命没有做过任何超出生物需要的坏事。”

  赵汀阳盯着阶梯教室里的100余人,笑声一片,我也笑了。但笑过之后,细细琢磨,他的这番话,更像是一记打向人性的耳光。AI也许是“性本善”的,只不过跟着人类的数据经验,“照猫画虎”数年,学了好,也学了坏。

  他认为,人类试图把AI制造成为一种具有主体性的新物种,但这似乎是个自虐性的悖论。

  人类既希望AI拥有超能力,去完成人做不了或不想做的事,又担心AI获得自我意识后会伤害人类。赵汀阳说,如果人类不教唆AI犯罪,AI应是安全的,对齐人类价值观的AI,则很可能通过模仿人类而变得危险。

  这个逻辑反转让我头皮发麻——原来我们恐惧的,是人性投射在AI身上的影子。

  至于设立“AI伦理”,赵汀阳觉得无济于事。“人类也往往见利就忘义,如果伦理不能必然约束人类自身,又何以能够约束AI?”他主张,管理AI的关键在于人类是否能保有控制AI的能力。

  赵汀阳眼里另有一种危险性相对比较低的对齐,是智能对齐。

  “就目前智能水平而言,人类相对于AI仍然保有知己知彼的优势,因此能够控制AI。”赵汀阳说,但当AI部分经验能力远超人类后,人类优势荡然无存,AI将成为令人不寒而栗的“他者”,世界将形成二元主体性的格局,而人类与AI的关系将如何,无从知道。

  不过,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毅看来,未来的社会可能比二元主体性更复杂。他在随后的发言中谈到自己的设想,未来的社会不仅有人类、动物、超级智能,可能还有模仿狗、植物的类生命体。

  那是一个他期待的可持续的共生社会,靠人和超级智能共同构造,而不是靠人类自己。曾毅认为,“所以向人类的对齐确实是不对的,要做超级的联合对齐。”联合对齐,这个词很新鲜,带着一种“天下大同”的意味。

  但他认为,在这样的社会中,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价值观要演化。

  “比如当超级智能未伤害到人类时,可不可以有自己的隐私?”曾毅提出这个问题时,我愣了一下。我从来没思考过,机器某一天可以有自己的隐私?那意味着,它相对自由、独立,不再是人类的附庸和工具。

  “当人对超级智能说,‘我是你的创作者,你要保护我’时,超级智能可能会跟人说,‘当我看到你,就像你看到蚂蚁一样,你从来不会保护蚂蚁,我为什么要保护你’。”曾毅提醒道。

  他觉得,人工智能是一面镜子。“当人工智能骗人,大家都吃惊,说人工智能怎么能骗人呢,太坏了。但是当人骗你的时候你的反应有这么大吗?恐怕没有。”在曾毅看来,人工智能的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缺陷,给了人类演化的机遇。

  “人工智能演化慢点没问题,但如果人类演化太慢了,那是真正的危险。”曾毅说。

  说老实话,仅在“人类价值观演化”层面,我对人类的未来信心不足。一旦AI迈过奇点,超越人类,一切都将不尽如人意。

  “作为一个自私的人,我希望人工智能‘性本善’。”曾毅记得,有一次,他在讲座中遇到了一位研修佛法者,问他AI能否成佛。他觉得,并非没有可能,超级智能除了认知超过人类,也可能是超级“利他”的。

  听完曾毅的发言,汪晖说,他脑子里出现了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的《玻璃球游戏》中的镜像,人在多重镜面看到了自身。“我们都在讨论怎么驯化机器,我们也需要讨论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关系,重新理解人自身。”

  上午的论坛结束,我最初的困意早已被冲刷干净。我合上记了4页纸的笔记本,感觉脑袋里比来时更“沉重”了。这场论坛,表面上是在探讨AI伦理奇点、智能边界,实际上始终在叩问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自己——那个既渴望神力、又恐惧神力的高级动物。

  下午的3场分论坛分别围绕“2100年人类与超级智能的关系”“认识机器:意识、道德与风险”和“奇点前夜:人类如何安身立命”,我选择了第二场,但没听多久,就开始犯困,身边也有人开始打瞌睡,头不停地点着,像被阵阵微风拂过的芦苇。

  发言者有一半人说英文,我戴着同声传译器,耳机里不时传来资本、奴隶、机器、工具等词汇,每一个字都听得懂,却没有一句能真正进入意识里。我感觉会场的学者离我越来越远,那些声音越来越小,有好几次,我差点儿睡着了,也许是真的太困,也许是脑容量过载了。

  中途,我离开昏昏欲睡的会场。有一件更迫切的事等我去做——编辑发来次日可能刊发的稿子,催我修改。在蒙民伟人文楼的大厅里,我找到了一块插线板,打开电脑,席地而坐,开始忙碌。

  神奇的是,一旦回到具体而微的“人类事务”,我的精神很快就清醒了。也许,相比于思考数十年后与AI的关系、厘清机器的伦理边界、琢磨人类如何安身立命这类宏大的时代命题,此刻的我更在乎如何在当下“安身立命”。

  只是脑子里,还隐约回响着那句警言:“如果人类演化太慢了,那才是真正的危险。”

编辑:刘布   审核:同期声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智驾险”能给人们的出行安全兜底吗

  不少车企与保险公司纷纷推出针对性产品——“智驾险”(智能驾驶保险),旨在为使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提供保障,减轻消费者的后顾之忧。然而这一新型产品的推出,引起了不少业内外人士的争议和讨论。图为工作人员正在...

在技术浪潮中守护尊严:中欧共议数字人权治理

  6月25日,“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会后,与会中欧代表展示“有教无类”的书法作品。  在人工智能(AI)、大数据、算法平台深刻塑造全球格局的时代,如何保障人类尊严、自由与基本权利,成为全球...

从“取水打砖”到星际驿站 中国科研人员解锁月球生存术

 中新社合肥7月1日电 题:从“取水打砖”到星际驿站 中国科研人员解锁月球生存术  中新社记者 张强 贾亦夫  在月球上取水、打砖,给月球连上WIFI……记者近日来到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各式各样的深空探测利器让...

我在AI论坛打瞌睡会错过未来吗

  6月23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汪晖主持论坛。  65岁的学者汪晖身着西装上台了。他头发花白,手执讲稿,身后的大屏幕上写着这场论坛的主题:“AI时代的伦理奇点”。这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但台下有人在打哈欠,显然...

人工智能怎样重塑教师知识结构

教师是一个专业不断发展的职业。当前,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不仅影响着教学模式、教育生态,而且对教师知识结构和专业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一,加速本体性知识的沉淀。本体性知识指学科概念、原理、方法、思想等,是从事...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引领我成长

  我已从教20余年,目前担任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已经11年。近几年,在国家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我深刻感受到教学因数字技术的融入而不断提速发展,特别是资源丰富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国家平台”),成为...

双机起飞、平行卡位、红外弹出击,歼-16霸气驱离外机!全程影像公布

 外机冲闯我领海线  我军起飞两架歼-16战机  警告驱离  空军航空兵某旅 张占方:就是当时外机低空飞过来的,不是特别守规矩,近乎垂直90度,冲闯我们的领海线。  “来了,它过来了  上去拦它!”  空军航空兵某旅 张...

全国首艘氢电拖轮在青岛港入列

 在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加速实现“双碳”目标的时代浪潮中,6月26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迎来又一历史性时刻——全国首艘氢电拖轮“氢电拖1”轮在壮观的水门礼中荣耀入列。  该拖轮搭载创新的“氢燃料电池+液冷锂电池”...

“天行”“天卫”“天工”来了 中国电科三大低空经济产品发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6月2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有了它,快递的拆装、空投效率更高了”“在垂直高度1000米之下的低空空域,一张安全天网悄然织就”“数百个光点如繁星般闪烁移动,这是数百架无人机正在城市上空...

“数据要素×”行动推动破解行业发展难题

 本报北京6月24日电 (记者王云杉)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数据要素×”行动开展一年多来,取得阶段性成效,挖掘出一批优秀数据开发利用解决方案,推动各行业领域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有效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国家数据局政...

2025
07/02
14:49
浏览量: 151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