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科技前沿 > 算法乱象被“嘘” 专家发出警醒之声

算法乱象被“嘘” 专家发出警醒之声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1-01 17:39:23 | 点击:475

“算法正塑造着当下的世界,我们看见的,有时只是我们想看见的。认知隔阂加深,我们是否还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12月22日,在浙大城市学院举行的“2024中国视频节目年度掌声·嘘声”发布活动现场抛出了上述问题,并将年度唯一的“嘘声”指向了“算法乱象”,比如算法推荐中的流量至上、算法歧视等。

自2011年起,每年冬至前后,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都会针对本年度媒体的报道和原创节目的传播,以“掌声”和“嘘声”的方式,发出学术人员的价值选择、专业判断和观点。而年度“嘘声”则是对媒体责任意识缺失,以及传播过程中的失语、失真、失度、失衡等问题,发出学界的警醒之声。

现场,多位业内专家逐一剖析曾关注过的“算法乱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白岩松第一个发言。他说:“互联网最初出现时,我们有点过于乐观了,以为所有的声音都会被听到。但是,如今大家更焦虑了、更不听彼此的声音了。”

白岩松认为,算法是一把“有善有恶”的“双刃剑”,要看人怎么用,但是人性和商业的准则,往往会共同把它推向恶的一边。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无法躲避。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讲述了一段亲身经历——“打开短视频软件,一不小心就看了一个小时,但最终发现好像一无所获,便开始‘痛恨’自己。”张同道表示,当一个人经常这样操作,形成习惯不再痛恨自己时,危险也就开始了,“算法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我们永远不能过高估计自己的理性”。

最让张同道感到担忧的是他曾多次见到的场景:孩子哭闹时,看到家长扔过来的手机,立马就不哭了。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抱着手机,甚至可以安安静静坐一个小时。“它造成的损害,可能是未来我们用很长时间也难以挽回的。所以针对算法,不能只是简单评判,警醒是必要的,甚至还不够。”

这种现象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的话说是:“算法能抓住每个人的缺陷,拉着我们向下走。”

尹鸿还发现,如果被算法绑架,不同的人还可能会被剔除差异性。他进一步解释:“当老师会遇到很多学生,过去总觉得班上会有很多‘奇奇怪怪’、想法和行为都很不一样的年轻人。但是如今,绝大多数学生在知识、想法等方面都特别相似,经历高度雷同,很少会有独特的发现。”这让尹鸿感到惋惜,他说:“每一滴水在太阳底下都会闪闪发光,但是当不同的水滴变成冰块的时候,就会缺乏流动的活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尤为关注算法对新就业群体,特别是对外卖骑手切身利益的压榨。他曾在一个小区注意到外卖骑手骑平衡车送餐的情况,通过平衡车,有的外卖骑手一单可能会节约5分钟甚至10分钟。这引起了平台算法的注意,导致下次送餐的时间被再次压缩。

“平台的算法实在是太厉害了。”时统宇认为,解决一系列“算法乱象”,“关键还是要寄希望于监管部门,阻止各种危害无限制蔓延”。

事实上,“算法乱象”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2024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通知明确,要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等问题,督促企业深入对照自查整改,进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

除了监管部门的治理和法律制度的完善,现场专家几乎都反复强调“警醒”二字的重要性。

“更多人警觉、清醒,这可能是更长久的期待吧。”白岩松说,很多时候我们没办法改变世界,但要让世界有限地改变我们。

“这个话题沉重但现实。”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俞虹在总结发言时说,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必然会不断发展。许多事情我们不能左右,所以要先努力左右好自己,“当我们今天把这一切揭示给大家的时候,警醒更重要”。

每个人都意识到可能造成的危害,让算法导致的“恶”降到最小的程度,从而无限放大其“善”的部分。在尹鸿看来,“这正是‘嘘声’发布的最大意义”。

责任编辑:原春琳,邱晨辉,梁国胜,王国强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电力负荷创新高 迎峰度夏如何平稳有序

 近期,我国多地出现高温闷热天气,叠加经济增长双重拉动,各地电力负荷快速攀升。7月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4.65亿千瓦,较6月底上升约2亿千瓦,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5亿千瓦,创下历史新高。  对此,国家能源局相关负...

山西混凝土外加剂、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万荣通过验收

每日新闻网讯(马逢春 )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是质量基础的“基石”,是科技创新的“助推器”,更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7月2日至7月3日,山西混凝土外加剂产业、中药材种植加工两个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万荣通过验收,填补了全省...

南昌推出“一企业一博士”行动 破解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双重困境”

 南昌市科学技术局日前正式公布2025年第一批“一企业一博士”科技人才服务行动入选名单。经企业需求征集、博士意向对接、匹配论证及公示等程序,全市87家科技型企业与115名博士(含10个博士团、38名博士)成功结对。  南...

日媒爆日本首次向菲出口二手护卫舰,专家:日菲相互勾结、策应支援的又一案例

【环球时报驻菲律宾特派记者 樊帆 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 王辉】日本《读卖新闻》6日援引多名日本政府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日本与菲律宾两国政府已就出口一批服役超过30年的海上自卫队护卫舰达成一致,这将是日本首次向菲方出口二手...

前沿科技融入文化遗产保护

 当山西应县木塔的榫卯节点内部情况在CT和X光中被详细分析;当X射线探伤、紫外荧光成像等被用来还原海昏侯刘贺身高;当动植物考古展现三星堆人的食谱……一幅现代科技与古老历史交融的文化遗产保护新图景,正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日...

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顺利入轨

  科技日报北京7月3日电(记者付毅飞)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7月3日17时35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

年轻人的新职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机器人的“教练”

央视网消息:今年4月,在北京进行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奔跑在马拉松赛道上的每一个人形机器人背后,离不开一项新职业,那就是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是如何让人形机器人练成...

“智驾险”能给人们的出行安全兜底吗

  不少车企与保险公司纷纷推出针对性产品——“智驾险”(智能驾驶保险),旨在为使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提供保障,减轻消费者的后顾之忧。然而这一新型产品的推出,引起了不少业内外人士的争议和讨论。图为工作人员正在...

在技术浪潮中守护尊严:中欧共议数字人权治理

  6月25日,“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会后,与会中欧代表展示“有教无类”的书法作品。  在人工智能(AI)、大数据、算法平台深刻塑造全球格局的时代,如何保障人类尊严、自由与基本权利,成为全球...

从“取水打砖”到星际驿站 中国科研人员解锁月球生存术

 中新社合肥7月1日电 题:从“取水打砖”到星际驿站 中国科研人员解锁月球生存术  中新社记者 张强 贾亦夫  在月球上取水、打砖,给月球连上WIFI……记者近日来到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各式各样的深空探测利器让...

2025
01/01
17:39
浏览量: 47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