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科技前沿 > “共享智能新未来”中国机器人产业迎来黄金机遇期

“共享智能新未来”中国机器人产业迎来黄金机遇期

来源:新华社 | 时间:2024-08-28 15:06:16 | 点击:3867

8月24日,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厅内,观众在观看仿生人形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魏梦佳 摄

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记者魏梦佳、郭宇靖、阳娜)“可以背诵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吗?”在位于北京亦庄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厅内,一位观众在展台前用话筒向对面站立的一个黑发小“男孩”发问。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身着运动衣的“男孩”——一款仿生人形机器人,开始滔滔不绝地背诵古诗《将进酒》。“男孩”旁边,几个挺拔靓丽的“姑娘”同台亮相,好像科幻电影里走出的人物。

这些造型逼真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引起观众极大好奇,展台前被围得水泄不通。体验机器人制作咖啡、冰淇淋和煎饼果子的观众也排成长队。前沿机器人科技给观众带来对未来的无限想象。

由中国电子学会、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主办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21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40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聚焦机器人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展开探讨。来自169家企业、600余件创新产品参展,其中60余款首发新品在会期发布。

8月24日,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厅内拍摄的仿生人形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魏梦佳 摄

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玛丽娜·比尔在会上表示,从工业生产到医疗保健,从家政服务到应急救援,机器人已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球机器人市场持续强劲增长,到2023年,全球机器人总量已突破400万台。

“这一数字不仅是机器人技术迅猛发展的有力证明,更预示着智能新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物联网和5G技术的深度融合,将赋予机器人更高的智能化、灵活性与效率。”她说。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快速、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中国持有的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超过19万项,占全球比重约三分之二;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近三年新增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以上;服务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医疗康养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特种机器人在空海探索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表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处于创新爆发期,特别是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的效果愈加彰显,通过充分挖掘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特种行业、家政服务等领域的应用需求,可拉动新的消费,催生新的产业,扩大新的就业,形成新质生产力。

8月24日,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厅内,六轴机器人伸展钢铁手臂,为观众现场展示汽车自动化焊接技术。新华社记者 魏梦佳 摄

近年来,北京、上海、浙江、成都等地正着力打造机器人产业高地。记者从此次大会上获悉,去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总收入超200亿元,企业数量超400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居全国首位。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北京经开区已拥有机器人生态企业百余家,其中半数以上为专精特新企业,产值规模近百亿元,占全市机器人产业的50%。

“与家庭机器人相比,我们更希望能开发一些在危险、恶劣环境下从事特定工作的机器人。”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算法专家孙云哲说。例如,特高压操作中的高压电合闸通常需要工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操作,异常危险。今年下半年,他们计划与一家电力企业合作,研发一款应用于这项工作的机器人。

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各种机械手臂的“全能”操作也让观众惊叹不已。来自山东的工业机器人企业——烟台艾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首次参加大会,专门带来多台210公斤六轴机器人,伸展2.7米长的钢铁手臂,为观众现场展示汽车自动化焊接技术。

“我们研发的机器人可以用于打磨、焊接、搬运等多种场景,目前已出口10多个国家,市场销量不错。我们已经报名了下次展会,希望能与国内外展商加强联系,共商合作。”该企业北方区总监张豪说。

“人机共融的智能时代已经加速到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大会上表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创新正在驱动机器人技术和产品发生蜕变,产业链加速重塑。当前中国正在深入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推动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迈向更高水平。

责任编辑:刘峻凌】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电力负荷创新高 迎峰度夏如何平稳有序

 近期,我国多地出现高温闷热天气,叠加经济增长双重拉动,各地电力负荷快速攀升。7月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4.65亿千瓦,较6月底上升约2亿千瓦,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5亿千瓦,创下历史新高。  对此,国家能源局相关负...

山西混凝土外加剂、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万荣通过验收

每日新闻网讯(马逢春 )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是质量基础的“基石”,是科技创新的“助推器”,更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7月2日至7月3日,山西混凝土外加剂产业、中药材种植加工两个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万荣通过验收,填补了全省...

南昌推出“一企业一博士”行动 破解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双重困境”

 南昌市科学技术局日前正式公布2025年第一批“一企业一博士”科技人才服务行动入选名单。经企业需求征集、博士意向对接、匹配论证及公示等程序,全市87家科技型企业与115名博士(含10个博士团、38名博士)成功结对。  南...

日媒爆日本首次向菲出口二手护卫舰,专家:日菲相互勾结、策应支援的又一案例

【环球时报驻菲律宾特派记者 樊帆 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 王辉】日本《读卖新闻》6日援引多名日本政府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日本与菲律宾两国政府已就出口一批服役超过30年的海上自卫队护卫舰达成一致,这将是日本首次向菲方出口二手...

前沿科技融入文化遗产保护

 当山西应县木塔的榫卯节点内部情况在CT和X光中被详细分析;当X射线探伤、紫外荧光成像等被用来还原海昏侯刘贺身高;当动植物考古展现三星堆人的食谱……一幅现代科技与古老历史交融的文化遗产保护新图景,正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日...

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顺利入轨

  科技日报北京7月3日电(记者付毅飞)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7月3日17时35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试验二十八号B星01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

年轻人的新职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机器人的“教练”

央视网消息:今年4月,在北京进行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奔跑在马拉松赛道上的每一个人形机器人背后,离不开一项新职业,那就是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师,是如何让人形机器人练成...

“智驾险”能给人们的出行安全兜底吗

  不少车企与保险公司纷纷推出针对性产品——“智驾险”(智能驾驶保险),旨在为使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提供保障,减轻消费者的后顾之忧。然而这一新型产品的推出,引起了不少业内外人士的争议和讨论。图为工作人员正在...

在技术浪潮中守护尊严:中欧共议数字人权治理

  6月25日,“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会后,与会中欧代表展示“有教无类”的书法作品。  在人工智能(AI)、大数据、算法平台深刻塑造全球格局的时代,如何保障人类尊严、自由与基本权利,成为全球...

从“取水打砖”到星际驿站 中国科研人员解锁月球生存术

 中新社合肥7月1日电 题:从“取水打砖”到星际驿站 中国科研人员解锁月球生存术  中新社记者 张强 贾亦夫  在月球上取水、打砖,给月球连上WIFI……记者近日来到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各式各样的深空探测利器让...

2024
08/28
15:06
浏览量: 386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