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焦点网谈 > “独立选民”高达43%,将如何影响美国大选?

“独立选民”高达43%,将如何影响美国大选?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4-05-23 18:05:55 | 点击:5631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冯亚仁 环球时报记者 陈子帅】编者的话:随着美国肯塔基和俄勒冈两州总统选举初选于5月21日结束,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初选阶段接近尾声。多家美媒近日将目光转向“独立选民”(也称“无党派选民”),认为该群体在今年的大选中将起到关键作用,美国两党正开启对这一群体的“争夺战”。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成年人中独立选民的占比已达到43%,创下2014年以来的新高,继续构成“美国最大的政治集团”。多位研究该现象的美国专家分析称,独立选民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其中大部分人是有政治倾向的,在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支持者投票选择明确的背景下,研究明白独立选民的需求对选情至关重要。

中间派、脱离政治、可预测,对独立选民的三大误解

“美国最大、发展最快的政党不是民主党或共和党,而是‘独立党’。”美国《新共和》杂志这样评论美国独立选民不断增多的趋势。美国新闻网站Axios创始人迈克·艾伦去年4月在该网站刊文称:“我们每天都被那些最有话语权的人吸引,但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想要别的东西——政治独立。”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在美国,不少独立选民认为他们是在“为美国的民主奋斗”,其中有不少记者、法官、神职人员等。

路透社和民调机构益普索今年1月至3月针对独立选民的种族构成、年龄等特征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种族构成方面,近半独立选民是白人,另外非裔、拉丁裔占比达20%左右。尤其在过去4年新登记的拉丁裔选民中,有高达42%的人都登记为无党派。

值得注意的是,独立选民比两党选民更年轻化。路透社和益普索的调查显示,在所有独立选民中,有26%属于Z世代,还有36%属于千禧一代。另有数据显示,自2020年初以来,转向无党派选民的人年龄中位数为46岁,比整体选民平均年龄53岁小7岁。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教授加马拉表示,生殖权利和枪支安全的倒退,以及公共教育和其他问题上的文化战争,导致年轻人对传统政党的失望情绪加剧。

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网站报道,独立选民大都分布在今年大选中的7个“摇摆州”,尤其是美国西南部的亚利桑那州、内华达州等。数据显示,独立选民目前是亚利桑那州最大的选民群体,占比约为40%。自称是“独立人士”的亚利桑那州大学生凯文表示,他认为该州的“政治大杂烩”导致大量独立选民产生。一方面,年长的保守派退休人士正在迁入;另一方面,与其相邻的加利福尼亚州的自由主义文化仍具有强大影响力。与此同时,该州的几代拉丁裔选民对两党都不满意。

据西班牙《国家报》报道,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汤姆·赖利近年来致力于研究美国独立选民,并于去年参与成立“独立和可持续民主中心”。他分析说,许多人和民调机构对独立选民群体存在诸多误解。赖利表示,最常见的误解之一是将独立选民视为一个政见相同的群体,认为他们位于同样的政治光谱当中,例如“中间派”。但事实上,独立选民也分为不同派别,有些人是中间派,有些人有政治倾向,有些人则对政治一无所知,还有些人是激进派或反党人士。

那么独立选民是否真的能够做到政治独立呢?赖利表示,独立人士并非“脱离政治”,这是对他们的另一个误解。独立人士其实通常有自己的政治偏好,只有少数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该比例大约在10%至13%。事实上,大约3/4的独立选民被称为“有倾向人士”。尽管在两党激烈竞争的情况下,独立人士不愿自我认同为某一党派,但最终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会相当一致地投票支持两党中的一位候选人。

那么独立选民究竟更倾向于选择哪个党派呢?赖利分析称,投票模式难以预测是美国独立选民的又一大特点。以67岁的彼得·马辛为例,曾先后登记为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的他,于2020年正式登记为无党派选民。此前,在他登记为共和党选民时,曾投票给民主党人吉米·卡特,而在他登记为民主党选民时,却又投票给共和党人罗纳德·里根。马辛说,当拉尔夫·纳德2000年被美国“绿党”提名为总统候选人时,他又成为了纳德的支持者之一。

据赖利多年来的民调追踪,当独立人士被问及更倾向哪个政党的问题时,民调数据结果多年来反复摇摆。“如果你观察一段时间,你会发现,2012年,他们一开始对民主党人奥巴马的支持率比共和党高8个百分点。后来(2016年)当共和党人特朗普宣布竞选后,独立人士对他的支持率又比民主党高出4个百分点。到了2020年,他们对民主党人拜登的支持率又比共和党高了13个百分点。”赖利表示,传统政治形态的民调机构倾向于相信,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最终决定在选举中投票给谁,谁就会获胜,但事实上,“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不可预测的群体”。

“第三党”问题历来就有,但影响有限

《新共和》杂志分析称,独立人士崛起的直接原因是“沉默的大多数想要的东西与两党所提供的东西不同”。布朗大学高级研究员理查德·阿伦伯格分析称:“当事情变得不够理想时,抽离出来反而会让人们觉得好过一点。”

“第三党”问题在美国政坛历来就有,但影响有限。2022年12月,亚利桑那州参议员基尔斯滕·西内马宣布她将退出民主党,成为一名独立人士,她希望该州的选民能够认可她这样一位“像大家一样厌倦了政治的特立独行者”。再比如中间派政治组织“无标签”(No Labels),其2010年成立时的目标是在国会中建立两党的合作平台,从而弥合两党分歧、改善美国政治生态。该组织为2024年大选提出过“第三党”方案,但于上个月放弃。此外,美国华裔企业家杨安泽也曾于2020年参与美国总统竞选,后来组建了“前进党”(Forward Party)并担任联合主席。“美国需要一个更温和的、多数派的新政党,”杨安泽及其支持者在一份宣言中写道,该党的座右铭是“不是左,不是右,而是前进”,他认为多一种选择,就可以让选民们在作决定前“货比三家”。

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报道称,虽然一些对两党制感到失望的独立选民可能会投票给第三方候选人并寻求新的替代方案,但从整体上说,第三方候选人想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并与两党候选人比拼,还是一个长期的挑战。

有观点认为,独立选民增多反映出大多数美国人对整个政党制度以及美国政坛现状持较为负面的看法。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今年3月的民调数据显示,大约1/4的美国人对现有参加选举的人都持负面看法,都有好感的只有2%。谈及独立选民的真实心态,密歇根州立大学政治学教授马特·格罗斯曼表示:“在那些支持某个政党的独立人士中,他们也存在仇视对方党派的心理。他们对自己所支持的政党并没有强烈的好感,而只是对自己反对的政党抱有负面情绪。”

根据2017年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民调,超过六成的比较倾向于共和党或民主党的独立人士对对方党派持“非常”或“有些”冷淡的看法。这些选民通常最终还是会投票给两党之一,只是为了确保他们更厌恶的另一方不会掌权。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家雅娜·克鲁普尼科夫分析说:“很多独立选民可能愿意投票,但他们不会鼓励其他人也这样做。他们这样做是试图达成‘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悲伤的选择。”克鲁普尼科夫补充说,很多独立选民在社交场合公开宣布自己是“独立的”或是“对政治漠不关心的”,其实是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摆脱不得不同别人谈论政治的困境。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教授强舸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独立选民越来越多,总体上体现了一些选民对美国现有两党体制的不满,特别是他们认为现有两个党派中任何一个都不能代表自己的诉求。但需要注意的是,无党派人士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大选中是不积极的。例如,特朗普的支持者可能是非常坚定甚至狂热的政治活动者,但在进行民调甚至注册投票时,他们可能都会宣称自己是无党派人士,因为他们并不认同现有的共和党体制。民主党也是如此,倾向于民主党的无党派人士中也有很多激进的左派,比如号称“独立派参议员”的82岁政治家桑德斯,曾连续参加两届民主党初选,会参加该党党派活动,在党内影响力也很大,但他在参加党内初选后就会宣布退出民主党。桑德斯本人如此,他的支持者和年轻选民也是这样的态度。由此来看,无党派选民越来越多,并不代表美国选民的政治热情下降,它更多反映的是美国现行两党体制,特别是现行两党的主流无法得到一大批选民的认同。

独立选民增多可能使民调预测出现较大偏差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援引哈佛大学美国政治研究中心和哈里斯民意调查5月20日最新发布的报告称,目前美国民众对拜登整体的支持率维持在44%左右,而特朗普的支持率为55%。大部分独立选民2020年选择支持拜登,但本次民调显示,拜登的支持率在这一关键选民群体中比特朗普略有落后,尽管特朗普在该群体中的不利评价也“并不比拜登好多少”。无论是在民主党、共和党还是无党派受访者中,均有七成左右的人希望独立候选人或“第三党”候选人能够参与接下来的总统候选人辩论。CBS报道称,意识形态极端的政客不太受独立人士的欢迎,所以接下来候选人很可能会着力将对手描绘成更为极端的形象。

强舸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美国的独立选民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传统上对两党不满意、政治上较为冷漠,不会参与大选投票的人;另一部分则是非常积极的活动者。因此,独立选民增多并不会导致大选投票率下降,但可能会使民调预测出现较大偏差。美国民调预测体系的基本预设是独立选民既可能投票给共产党也可能投票给民主党,但当前美国独立选民的情况并非如此。同理,独立选民增多也不会使两党政策朝中间靠拢。

“在这样一个两极分化的时代,我们知道共和党人会投票给共和党,民主党人会投票给民主党,”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赖利表示,“这就是为什么重点应该放在那些独立人士身上。如果我为政党提供建议,我会专注于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因素驱动独立人士去参与投票。”

【责任编辑:申罡】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钟声:培育中美友好的新一代使者

  中美人民多走动、多交流,共同续写两国人民友好故事,将不断为中美关系发展作出新贡献  近日,习近平主席向参加未来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倡议访华的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青少年匹克球文化交流访华团师生回复口信...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实践团队将“思政课堂”搬进稻田

  6月30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文法学院“循光而行,青衿致远”社会实践队前往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恒丰镇红旗涂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刻读懂稻香饭碗背后的故事,实践队将思政课堂搬进恒丰稻田,将课本知识延伸至田间...

以球会友,中美青少年交流再添新纽带——习近平主席的回复口信鼓舞美国马里兰州访华师生和友好人士

  “真是太棒了!”当地时间6日一早,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教育局体育部主任杰弗里·沙利文欣喜得知,习近平主席向美国马里兰州青少年匹克球文化交流访华团师生回复口信。作为访华团团长,他立即兴奋地把这个好消息转告给对中国之行...

学习进行时|习近平总书记和山西的故事

  【学习进行时】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阳泉市考察。新华社《学习进行时》推出文章,让我们一道感受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对革命老区的深情厚谊和对山西转型发展的关怀支持。  山西是著名革命老区,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

拥抱数字技术,让技能人才培养驶入“快车道”

  近日,一项由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现代信息技术学院EI power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的线上高仿真面试系统“数字人面试官”,在浙江省高校毕业生高新区专场双选会暨首届“高校-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供需对接活动中惊艳亮相...

日本参议院选举临近 民调显示在野党阵营人气更高

  日本国会第27届参议院选举定于20日投票。共同社5日至6日展开的一项最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在野党阵营比执政联盟人气更高,有近半数受访者希望自由民主党和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达不到议席过半的目标。  日本国会参议院承担立...

活力中国调研行|一颗青梅的“72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宁迪)一颗小小的青梅,从田间枝头到消费者舌头,能有多少种产品玩法和口味创新?  7月4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参加“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时来到位于安徽芜湖市繁昌区的溜溜果...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将恢复开放 实行免费免预约参观

 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记者罗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5日发布公告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将于2025年7月8日起恢复开放。  根据公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实行免费免预约参观。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重要抗战纪...

这群妈妈把“校庆”搬上长江游轮,时装一穿惊艳全国

每日新闻网讯:夕阳妈妈靠“文旅+校庆”的神仙操作,炸翻中老年文娱圈近日,一场聚焦中老年文娱与文旅融合的盛会——中国首个文旅研学项目“游轮艺术嘉年华”成果展示活动在长江三峡游轮上圆满落幕。本次活动由夕阳妈妈文化传播(北京)...

美国会众议院通过“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

  这是7月3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美国国会大厦。新华社记者 胡友松 摄  新华社纽约7月3日电 美国国会众议院3日下午以218票赞成、214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总统特朗普推动的“大而美”税收与支出法案。  该法案因...

2024
05/23
18:05
浏览量: 5631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