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由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现代信息技术学院EI power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的线上高仿真面试系统“数字人面试官”,在浙江省高校毕业生高新区专场双选会暨首届“高校-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供需对接活动中惊艳亮相。系统运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和facechain等技术,精准模拟真实面试场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估。学校供图
杨莉莉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湖北农村女孩,在选择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2月,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武汉职业技术大学——记者注)光电专业之前,她从没见过光刻机,也不了解光学零件。在校期间,杨莉莉通过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技术,在虚拟产线上反复学习光学零件制造工艺。毕业后,杨莉莉以98%的工艺达标率被企业破格录用,成为团队最年轻的工艺师。
前不久,武汉职业技术大学校长何保华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职业教育数字化平行会议上分享了这个案例。
数字化技术正在逐渐重塑行业、经济和生活方式,这种转型不仅影响传统的学术环境,对以实践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也正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如何拥抱数字技术,培养出适应智能时代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AI让教育从“流水线”变成“私人定制”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发布的《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指出,将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开设职业教育类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建设高质量数据集、教学智能体等,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内容基座。
“AI让知识流动起来,实时对接企业产线数据,使得新技术转化为课程的时间是原来的15%,毕业生适应岗位周期缩短了40%。”何保华介绍,学校与企业合作打造了“追光逐电”教育大模型,能够实时追踪中国光谷“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的技术迭代。
“当某家企业的工厂升级工艺时,系统能立刻拆解技术案例,生成动态能力图谱。如今,我们的课程每半年更新37%,直接服务产业链的最新需求。”何保华说。
在武汉职业技术大学酒店管理课堂上,AI正深度参与每个学生的成长。何保华介绍,当学生在语言沟通训练中,遇到方言理解障碍,AI会自动生成方言识别训练模块;当学生在情绪管理训练中,遇到客户投诉,AI能清楚识别学生情绪管理不足,动态设计训练沙盘。“在真实的岗位上,学生客情处置合格率达91%,智能排班能力从25%提升到78%。AI让教育从‘流水线’变成‘私人定制’。”何保华说。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开发的AI评价平台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分析与评价,从事职业教育已32年的该学院教授禹诚表示,该平台能通过分析学生特长偏好、知识和能力情况,实时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向学生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不断精进。
“AI助教能够自动生成知识点总结、错题解析,推送个性化辅导资源。”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莹表示,学校开发的大模型虚拟学习伴侣能辅助构建基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维评价模型,分析学生画像,了解个体诉求,依据学习情况将整合好的奖学金、学术讲座等信息精准推送,服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推动学生精准就业方面,张莹提到,AI和大数据技术搭建了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的桥梁,算法将学生的个性化数据与企业岗位需求进行匹配,并通过“数字孪生”等技术再现真实岗位工作场景,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
正如何保华所说,在过去,教师就像“知识搬运工”,被班级容量和差异化需求压垮。而现在,AI让人机协同成为可能,教师成为教学设计者、成长引导者与情感赋能者,“AI不再是取代教育的工具,而是照亮未来的火种”。
数字化技术冲破育人瓶颈
面对数字化技术近10年来的日新月异,禹诚坦言,自己的工作面临过三大挑战:首先是传统课堂无法对自幼精通电子产品的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其次是线下技能实训效果受限于设备、安全、时空等条件;此外,学生的基础水平各不相同,也增加了统一教学的难度。
对此,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推出《产品创新设计与开发》在线课程。禹诚介绍,该课程通过设计趣味任务,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挑选主题,完成后可以自己设计徽章作为奖励。禹诚表示,课程上线半年,选课人数超过6000人,“比起传统课堂模式教学,学生掌握产品创新设计的共性知识和一般技能时间节约了50%”。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打造一批职业教育优质教材,加快推进教材数字化转型。
“我们对于数字教材的构想,不是简单的二维码加视频,而是‘活起来、动起来’,有交互能力。”武汉职业技术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李雪近年来也在探索数字教材的开发,她表示,数字教材能够实时记录反馈学生线上课程学习的进展,并将相关数据推送给教师端,帮助教师精准掌握每名学生的学情,进而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我们希望基础各不相同的学生在看到教材之后,都能真正学到知识”。
学生通过线上课堂夯实基础知识之后,也需要“熟能生巧”来真正强化实训技能。针对线下实训时间受限、安全性无法保证等痛点,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使用安全认证系统,实现实训设备24小时开放。学生需要扫描“安全密钥”二维码,在线学习安全知识和设备操作规程,然后进行实训安全的理论测试,通过测试后才能获得设备供电,开展实训。
此外,虚拟仿真系统也打破了实训操作的空间限制,帮助基础水平不同的学生快速上手。杨莉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校内一般不具备针对某些复杂大型设备的实训条件,而虚拟仿真软件能以3D建模的形式将设备内部结构、外部电路、操作面板等细节全部还原。
开机备料、检查机械泵、放气闸……杨莉莉回忆,一些给精密结构件表面镀膜的复杂设备操作繁琐,很容易出错,“而在虚拟仿真软件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巩固复习异常操作,帮自己快速上手”。
杨莉莉的经历,也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成效。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韩锡斌分享了一组调查数据:目前我国共有758个职业教育专业将数字化融入教学全过程,82.78%的高职院校开展混合教学。“职业院校在实训数字化与智能化探索实践中,出现了全天候运行、虚拟仿真、远程+真实、跨场所教学趋势。”韩锡斌说。
从虚拟到现实,构建产教融合的数字化桥梁
产教融合一直是职业教育培育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武汉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中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和激光产业基地,在这样的产业环境优势下,武汉当地的职业院校正在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产教融合育人水平。
在帮助学生夯实基本操作技能和提升工作胜任力上,虚拟仿真实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禹诚透露,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连续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提前完成仿真实训的学生,实操达标速度提高2-3倍;2023年,禹诚班上有12名学生同时被一家合作企业录用,他们在实习期间就已经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获得与正式员工相当的平均月薪。
杨莉莉也表示,自己现在的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精密度要求极高的结构件加工问题,“而有了在校使用虚拟仿真软件练习的经验,处理这些工作也更加得心应手”。
“如果没有这些数字化技术支撑的学习经历,我可能也不会进入这个行业。”毕业于武汉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光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田传禹在入职公司之后惊喜地发现,在工作中用到的技术技能和自己在学校里学过的操作几乎“一模一样”。
他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回忆,学校的虚拟仿真软件会详细列出加工产品的具体步骤,实时监测自己在每个步骤的操作,如尺寸、用料的多少,进而根据这些数据生成“数字成品”,方便教师对其进行评分考核,学生也可以通过反复练习来精进技能。
田传禹表示,自己在学校模拟练习过多次光学镜片的加工操作,入职后看到工厂里的实体设备感觉“很亲切”,上手也很快。
李雪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武汉职业技术大学正在探索数字孪生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该技术深度整合了虚拟仿真、物联网、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她解释道,虚拟仿真技术的核心在于构建虚拟环境,开发人员通过编程设定各种参数和预期结果,“在教学目标上侧重帮助学生实现重复多次的练习,掌握相关技能,了解设备相关原理”。
“而数字孪生技术则强调与真实物理设备的数据实时交互,真实情况是怎样,数字孪生系统里呈现出来就是怎样。”李雪表示,数字孪生系统不仅能够基于实时数据对企业订单进行智能化处理,快速计算出所需生产线数量及完成工期,还能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产线设备的运行状况,实时反馈磨具和设备的磨损和更换需求。
李雪认为,目前许多传统企业在数字化改造过程中越来越需要“跨界人才”。学校通过与企业对接开发数字孪生系统,可以让学生远程连接到一线生产设备,真正走进产业侧,解决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为他们提前积累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及生产端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而在张莹看来,大数据技术能够打通校企精准对接渠道,企业通过平台发布岗位标准、人才需求,学校在平台展示师资情况、发布教学资源,实现校企双向实时深度合作。还可以利用AI开发职业能力图谱,动态分析行业趋势和岗位需求,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高度契合。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璟瑄 记者 樊未晨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7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