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周瑄璞:写作,便是在亲近故乡 完成着另一种还乡

周瑄璞:写作,便是在亲近故乡 完成着另一种还乡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2-19 11:38:32 | 点击:392

本报记者 张嘉

作为“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中的一本小说,《芬芳》是目前为止第一部由女性作家创作、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芬芳》给作者周瑄璞带来很多荣誉,包括今年揭晓的“2023年度中国好书”,被认为是“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中文学品质最高的作品。

近日,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周瑄璞表示有此评价,她很欣慰。“每一部作品完成,作家有种如释重负又怅然若失之感,与笔下那么多可爱的人暂时告别了,但他们又永远属于你。”

周瑄璞在《芬芳》中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有的像在骄阳下坚挺的向日葵,有的像在夹缝中绽放的牵牛花,有的像在寒风中俏丽的红梅,有的则像寒冷季节里的一簇簇棉花。周瑄璞本人也像是一朵芬芳的花朵,从公交车售票员到著名作家,书写着自己和时代的传奇。周瑄璞说:“我们经常说书写时代,其实不用过分强调时代,写好了时光长河中的人,也就是写好了时代。”

命运和文学足够爱我 我只有感恩

周瑄璞的作品中,有长篇小说《多湾》《日近长安远》《芬芳》等,中短篇小说集《曼琴的四月》《骊歌》《隐藏的力量》等,曾获得中国女性文学奖、柳青文学奖、河南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诸多荣誉。

与她作品中的人物一样,周瑄璞的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高中毕业后做了6年公交车售票员,“在那里,人生百态、社会千面,都在小小的车厢里上演。”为了能在晚上上课以通过大学自学考试,周瑄璞在3年的时间里,固定上头班车,每天早上5点起床,5:40出车,中午1点下班,再回家吃饭、收拾、睡觉。晚上7点半赶到十几站之外的城里(西安人把城墙以内叫做城里)西大街夜校上课,晚上10点半下课回到家,读书、看报,收拾完第二天的东西,就赶快睡觉。

后来,周瑄璞到了机关工作,编辑八开小报的一个版面,半个月出一期报纸。自己也经常写点小文章,在报纸上发一发。几年后,她觉得人生这样可不行,必要有所追求,“我想要通过写作改变自己的命运,总觉得有一个远方,在召唤我。我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幸福在彼岸,文学是船。’”

正式开始写作时,周瑄璞已经年近三十,且有了孩子,“孩子正小,我白天上班,晚上带着她写作。那时还没有电脑,我伏案在前,她站在身后,趴我背上,不停地捂眼睛、搂脖子、揉头发、要抱抱……终于我生气了,扯住孩子一把扔到床上。她大声啼哭,我默默流泪。后来我想了办法,晚上八九点跟她一起睡觉,定闹钟早上4点起来写作,写到7点,收拾出门上班。等到孩子大些了,她爸爸负责接送,我回家做饭,经常是步履匆匆,有时需要小跑,时间总不够用。我必须在晚上8点半之前收拾好家务,坐在电脑前,中间还要穿插着给孩子作业签字,招呼洗漱、睡觉。”

就这样,周瑄璞以家乡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多湾》,在2015年出版,荣获第五届柳青文学奖长篇小说奖,也开启了她的“成名之路”。周瑄璞表示,写作对她意义重大,改变了她的命运,“通过写作,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我常常觉得,不是我在写作,而是文学塑造了我,改变了我。命运和文学足够爱我,我只有感恩文学。”

《芬芳》的书封上印着:“窘迫时不失自尊,自嘲中透着包容,艰辛里自寻幽默。那余味悠长而不张扬的,是泥土的气息,是岁月的芬芳。”这是《芬芳》里的芸芸众生,也是周瑄璞的自况。

写《芬芳》仿佛是和另一个自己对话

《芬芳》讲述杨烈芳等女性沉浮跌宕的命运,描绘了一个大家族中四代数十人的众生相,以充满美善的笔触书写了小人物的奋斗历程,记录其精神的蜕变;以元气淋漓的鲜活细节再现了中原乡村从上世纪70年代至当下的历史变迁。贾平凹评价说:“写活了时光,诉尽了乡情,描画出中原厚土的无穷魅力。一本书,留住乡愁。”

周瑄璞向记者介绍,《芬芳》创作于2022年,是她中年之后回望家乡,回忆童年时期所见的一些人物和故事而想要创作的一部作品,“基本是当成我的童年回忆录或乡村人物志来写的,所以从上世纪70年代悠悠缓缓地讲述。人到了一定年纪,就开始回望生命,借着一些人物和故事的外壳,其实是想记录时光流淌以及中原大地上的草木风物,乡村经历过的一切,都想细细记录下来,我要书写大地上的芸芸众生,尤其那些女性。”

写作《芬芳》,周瑄璞未做特别的准备,“因为那些人和事都烂熟于心,他们都在这片大地上发生过,四面八方的故事,亲见的,听来的,真实的,演绎的,我把他们都集中在一条过道里,一个家族中。《芬芳》总体写得比较顺畅,尤其是写到乡村风俗风物、人情世故的时候,一切都是手到擒来,仿佛是和另一个自己对话,就像是从前的自己,走在村街里或者村后小路上。人到了一定年纪,好像体内的还乡意识慢慢苏醒,写作,便是在亲近故乡,完成着另一种还乡。当然,毕竟是落在纸上,要具体和准确,做到道具真实、情感真实、逻辑真实。于是我会时常打电话给老家的人,询问一些详细情况,比如当时的物价、人们的交往、婚丧嫁娶习俗等等。”

两年时间,《芬芳》先后修改了七次。周瑄璞介绍说:“有一些情节上的改动。因为我这部作品是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入选项目,所以写作之中一直和编辑密切联系,就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沟通,会听取她的建议。完稿后编辑通读,也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出版之前又召开一次改稿会,专家们一共提出20条意见建议。我综合考虑后,又与编辑协商,修改了大约10条,除了个别导向方面的线索,总体还是坚持了我自己的观点。”

此外,七易稿件,周瑄璞说自己始终在做的,是打磨语言和落实细节,“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首先要做到语言过关,这个要求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施起来不是那么容易。首先要保证你写的是文学语言,这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甚至不是几天能说清的,是在多年与文字的朝夕相处、长期浸淫,在一遍遍实际操作中摸索、领悟出来的。而且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前提,体现着作家的性情心胸,总之很复杂,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除了精准凝练的起码要求外,要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独特的审美趋向,达到各美其美,于是就只能是一遍遍地修改、打磨语言。其实文学创作与其他各行各业一样,除了一定的天赋要求外,没有什么捷径与窍门,就是业精于勤,功到自然成。”

我只有作家视角 首先要写好作品

《芬芳》中有两处,让周瑄璞写作时心里很难过:一个是白氏死去,她是一个苦难母亲的形象,夫妻不和,穷苦潦倒,儿子接连高考失败,她连复读的钱也拿不出来,在儿子第二次高考失败后上吊自杀。第三年她的儿子考上了学,虽然是花钱的委培生,但总算是有了学上,可以走出农村,可儿女们再也无法把这个消息传递给她。另一处就是素芬被转正招干、吃了商品粮的丈夫抛弃,刚出月子抱着孩子回到娘家。她的整个天塌了,生活给这个单纯的女子如此打击和屈辱。

说起《芬芳》中的众多人物,周瑄璞最喜欢的是杨烈芳和杨素芬,“杨烈芳除了长得不美,几乎占尽了我所欣赏的全部女性优点——她坚强不屈、乐观勤劳,对生活对亲人充满着爱,又刚烈又温柔,能吃苦也会享受,无私奉献却又有自我意识。她对哥哥的支持、帮扶,对家庭的操持,不是通过牺牲掉自己、放弃自己的前程来实现,也不是来自外部力量的劝导,而是自发提出。她只是辍学回家,但没有放弃学习,而是用独特的方式完成自我教育,她一直都在进步成长。当她发现婚姻里没有信任,便果断放弃,不贪图对方的钱财,因为她相信自己有能力创造生活,不指望别人。”

杨素芬身上则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她美丽、单纯、善良,被抛弃后有泪水,有祈求,有幻想,发现挽回不了负心人,她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她是鲜活丰满、自尊自爱、真实可亲的女性形象,伤痛之后,最终还是勇敢地担起生活的责任,独自抚养女儿长大成人成才。“当我写到她前去离婚的场景,‘素芬把孩子交给妈,挑门帘到里边换衣裳,走到镜子前梳梳头,决绝地跟着他一起出门,走出过道,在街里人的注视下,坐在姓王的自行车后座上。’我们仿佛看到一幅油画,一个哺乳期的女子,带有尊严,勇敢地放手。这个画面忧伤而美好,我发自内心地疼惜和祝福她。”

作为女性作家,周瑄璞坦承自己写作时很少考虑“女性写作”“女性视角”,“我只有作家视角,首先要是一个合格作家,达到文学标准,然后才是女作家,而不是什么男作家视角、女作家视角。这些命题是评论家研究的,而一个写作者,首先要写好作品。”

周瑄璞表示,自己写了多部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是因为她是女人,最为了解女性,对她们的一切感同身受,以己为镜,写起来得心应手,“我愿意书写大地上的女性、生活中的女性。”

我是幸运小孩 童年几乎是写作的来源

周瑄璞曾说童年几乎是她写作的来源,她在《像土地一样寂静:回大周记》中写到自己今生最早的记忆,是一岁多。科学研究的结论是,儿童最早的记忆通常在三岁之后,为此周瑄璞还在网上搜过相关知识,“有少数儿童能在三岁前有记忆。我问过身边的一些朋友,也有人说起自己一两岁时的记忆。我的的确确有文章中讲述的那样最初的人生记忆,也不知为什么会记得这一刻,而后来的很多事都忘记了。人生那么长,有那么多的日子,可是我们只是记住了某一件事、某一片刻,因为很珍贵,所以会去加工演绎,将它变为文学记忆。”

小时候,周瑄璞内心世界就非常丰富。她会和自己对话,激励、安慰自己,编织出许多语言,设计出很多场景,小小年纪就形成和运行自己的小宇宙。“随着年龄增长,总是想起小时候的事,我可以将30岁、40岁的事情忘掉,但童年留存下来的记忆,却一点点地去强化,去找寻,去重新建构。或许建构出来的,已经是另一个样子,但我一直不知疲倦地追忆似水年华。有时候回老家,会在我小时候走过的田间地头、大路小巷,再走一走,想到当时在这里做过什么,跟小伙伴怎么玩耍。如今他们都跑到别处,而我这个最早离开的人,又回来找寻。这可能是生命的本能,因为走向衰老,所以用幼年来补偿。文学就是回忆,我相信在每个作家心中,童年都非常重要。”

周瑄璞生于1970年,“母亲生下我后,就把我放在家里交给爷爷奶奶,她去西安和父亲团聚了,干临时工挣点钱。条件有限,孩子不能带在身边。我的童年是和爷爷奶奶婶婶度过的。”

周瑄璞的父亲考学走出农村,是大单位里的技术人员,外貌英俊,年富力强。母亲是位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可是父母恩爱,齐心协力为家操劳,“我的母亲虽然一生操劳吃苦,但从没有受过来自丈夫的打击与伤害。婶婶过门后,待我像自己的孩子。这可能是一个大家庭的优良传统吧。我从小到大的健全人格、阳光心态、对人对事的善意和责任感,与童年的成长环境有极大关系,我从小感受的都是亲人之间的关爱和来自家庭的温暖与力量。”

因为爸爸和叔叔都在大城市工作,时常给住在农村的周瑄璞或寄或带东西,以至于小伙伴们都羡慕她,周瑄璞为此很有优越感。“我以为这样的局面和感觉会伴随我一生,当我来到城市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但我还是想要那个‘我是幸运小孩’的后果,于是努力地去做很多事情,一直默默奋斗,就是想得到来自于生活和命运的奖赏,来自于别人的喜爱和羡慕。虽然获得的可能是嫉妒的眼光和恶意的回报,但我也由此知道,生活和人性复杂,世界不会一直宠爱你,你时常会有教训和伤害,这也算是一个人生收获吧。”

只要双脚踏上那片土地 就有源源不断的素材向我走来

周瑄璞跟着奶奶在乡村度过童年,“可以说奶奶开启了我的文学梦,伴随耳畔的是她老人家的故事、歌谣,我现在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还原她的音容笑貌。当然,或许是与生俱来的综合因素,使我注定要从事文学。”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周瑄璞和姐姐转学到西安,“一个乡下孩子初到城市,与父母颇为陌生,不愿与他们交流。外部世界所有的一切在自己内心聚集酝酿,总觉得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真正的情感,而外部,总有这样那样的虚假和不可靠。这或许是我写作后迷恋心理描写的原因。当我开始阅读西方名著,惊讶地发现,许多心理描写跟我的那些内心活动如此相似,原来这世上的人,无论外表如何不同,内心却是一样的。当时,我们姐妹几个没有城市户口,在那个一切凭粮本的时期,吃高价粮,生活困难。我能明显感到与班上同学的物质差距,从农村的幸运小孩变为城市里的灰小鸭,落差很大。敏感如我,种下了一颗‘别人有而我没有’的种子,好像后来的人生一直都在进行这种弥补,我将这一切都转化为文学。这或许就是海明威解释自己走上文学之路的原因吧——‘源于童年的自卑’。”

和童年时期相比,周瑄璞认为现在的家乡,相同的是大地、四季、庄稼、河流,不同的是经营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所改变。“有专家评论说《芬芳》写到最后越来越快了,这很好解释,因为一切都提速了。从前坐火车回老家,漫漫长夜十来个小时,下了火车步行回村,要走半天;现在高铁3小时到达,再打上出租车,40分钟回村。交通、网络发达,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周瑄璞说,自己每回一次老家,都能写出一些文字,“或者是短篇小说、纪实文学,或者是长篇小说的片段,只要双脚踏上那片土地,就有源源不断的素材向我走来。”

《芬芳》中写道:“什么时候,人们不论住在农村还是城市,都不再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命运前途,农民不一定非得出去打工,孩子不一定非得考学出去,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在自己的家园,有钱花有事干,也能幸福地生活,他这样走出去的人,也愿意回来,那才是真正的好生活吧。”这是周瑄璞的愿景:“我期待这一切早日到来,我也愿意一路书写这不愿掉队、时时变化着的乡村。”

《芬芳》通过讲述几个普通女性的命运,来展现时代变迁、山乡巨变。在周瑄璞看来,人的成长,人的巨变,也是一种变化。因为人是时代的产物,每个人的道路和抉择都离不开时代的影响和政策的走向。

周瑄璞认为写作不难,只要有素材有故事,她就会一气呵成地先写下来,然后再慢慢修理、打磨、调整,将它们用在合适的地方。“我的焦虑从来不是来自于写作,我对写作永远充满热爱和向往。如果生活有焦虑,我会用写作来化解,这也就是‘悲愤出诗人’的道理。”

周瑄璞感恩、热爱着文学,“对于一个心怀热爱的人来说,任何时候都是黄金时期,只要身体不出问题,我估计到七八十岁,还是会充满热情、如若初见地对待文学。一个作家的常态,就是写写写,其他一切行动,旅行、采访、读书、思索,都是为着这个基本点和中心服务的。我永远都在刚写完、正在写、将要写的路上。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写作根据地,那就是家乡厚土,美丽的中原大地,我会一直书写下去。”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烟火人间】悬崖书吧

 【烟火人间】  传说中的“悬崖书吧”,位于浙江玉环上栈头村景区内。它确实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如果立于低位海滩,需要抬头仰望,才能望到高达几十米的石崖顶端。三层入口处侧面有一片开阔的望海平台,海水是蓝灰色的,此时云开雾散风...

经典“转译”:黄庭坚的“理语”诗

阅读黄庭坚的《山谷集》,我们会发现从元祐后期到南迁黔南、戎州期间,山谷诗的创作呈现出一种以经典为诗料进行说理的倾向。“诗料”源自书本或是现实,表现在作法上就是“用事”或者“直写”。两者相反相成,不可偏废。用事过度则易因饾...

一部返璞归真的书话集——评北乔《南人书话》

 在《晦庵书话》中,唐弢曾对书话的特点做过如下概括——“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由此观之,现代书话虽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其形制上的杂糅...

南宋的四大藏书系统与藏书家

 ■陈锴  纵观中国古代的藏书发展史,南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时期。一方面,随着北宋中期问世的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南宋的刻印本图书已成为官方与私人藏书的主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寺观藏书与书院藏书在南宋时期逐渐发展成新...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图 王仲杰...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抢救”濒危语言 填补国家记忆 一群年轻人参与拯救“失声”的满语

 沙琪玛、躲猫猫、咋呼……这些从满语音译过来的词语,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吉林、牡丹江,这些地名也由满语演化而来。  满语是清朝的官方语言。伴随时代发展,这种语言逐渐“失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满族人口超...

舍家卫国的女英雄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在位于四川宜宾翠屏山麓的赵一曼纪念馆内,抗日英雄赵一曼牺牲前写给儿子的家书感动了无数参...

2024
12/19
11:38
浏览量: 39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