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许身国威壮河山——读《英雄大爱》

许身国威壮河山——读《英雄大爱》

来源:光明日报 | 时间:2024-12-16 11:02:24 | 点击:467

作者:付 凯(中国原子能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副编审)

2024年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诞辰100周年,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值此之际,中国原子能出版社修订、再版了胡银芳撰写的《英雄大爱》一书。该书不仅是对邓稼先及其家人的礼赞,也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书中用文字和图片搭建起一座桥梁,将伟大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与人性之美传递给每一位读者。

《英雄大爱》是一面镜子,映射出邓稼先的精神轨迹;也是一束光,指引我们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先辈的精神财富。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邓稼先的伟大人格,更可见一代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缩影。

1958年8月的一天,邓稼先被选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理论设计的主攻手。从此,邓稼先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中。从1958年8月加入原子弹研制团队,到1986年7月在北京301医院去世,邓稼先艰苦创业的28年,是对祖国、对同志、对家人坚守诺言、矢志不渝的28年。

张爱萍将军悼念邓稼先的时候写道:“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这是很真切的写照。有人曾经问邓稼先,在与世隔绝的荒原戈壁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他回答说:把艰苦当考验,把困难当动力,把攻坚当乐趣,把攀登当日常,把创新当生活。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仅仅2年8个月后,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一年,邓稼先43岁,朱光亚43岁,周光召38岁,于敏41岁。这些中国核工业的栋梁之材,当初投身核工业时都不过30岁出头,他们将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崇高意义。

在《英雄大爱》一书中,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以口述形式带读者重温了邓稼先浓厚的家国情怀。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由于学业突出,导师打算推荐他去英国继续深造。然而,邓稼先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有资料显示,他那时候每月的工资是650斤小米。刚刚解放的新中国,为了保障大家的基本生活,按小米计算工资,在发工资前一天,按照当天小米的市价把工资折算成货币发放。按照1955年的货币价值算,650斤小米约合68元人民币,相当于当时的27美元。如果邓稼先留在欧美国家做研究员,收入将是他在国内工资的57倍。

在邓稼先病重住院期间,远在美国的杨振宁赶了回来,到医院看望他。就在医院的这次会面中,杨振宁曾问邓稼先,为国家造出了原子弹和氢弹得了多少奖励。许鹿希当时说,给了10元。邓稼先补充了一句,是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这种不计名利的家国之爱,早已深深熔铸在邓稼先的血液中。

邓稼先曾说过,这项事业的成功离不开成千上万人的共同努力。“两弹一星”的辉煌绝非个体的成功,而是凝聚了一代科学家的心血与智慧,他们用实际行动共同筑牢了国家安全的基石。

2017年,在纪念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50周年时,一张1966年12月氢弹理论设计文件前两页的照片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负责人: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于敏;参加人: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于敏、周毓麟、黄祖洽、秦元勲、江泽培、何桂莲、李德元、符鸿源、孙和生、郑绍唐……”照片上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背后,是无数个日日夜夜、兢兢业业的苦战攻关。

这些英雄的群像共同传递出“两弹一星”精神的丰富内涵: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对每一位读者而言,阅读《英雄大爱》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回望,更是对自身信念与家国情怀的一次深刻审视。正如书中所呈现的,那些闪耀着信仰光芒的故事,永远不会褪色。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14日 12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


【作者:付 凯】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烟火人间】悬崖书吧

 【烟火人间】  传说中的“悬崖书吧”,位于浙江玉环上栈头村景区内。它确实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如果立于低位海滩,需要抬头仰望,才能望到高达几十米的石崖顶端。三层入口处侧面有一片开阔的望海平台,海水是蓝灰色的,此时云开雾散风...

经典“转译”:黄庭坚的“理语”诗

阅读黄庭坚的《山谷集》,我们会发现从元祐后期到南迁黔南、戎州期间,山谷诗的创作呈现出一种以经典为诗料进行说理的倾向。“诗料”源自书本或是现实,表现在作法上就是“用事”或者“直写”。两者相反相成,不可偏废。用事过度则易因饾...

一部返璞归真的书话集——评北乔《南人书话》

 在《晦庵书话》中,唐弢曾对书话的特点做过如下概括——“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由此观之,现代书话虽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其形制上的杂糅...

南宋的四大藏书系统与藏书家

 ■陈锴  纵观中国古代的藏书发展史,南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时期。一方面,随着北宋中期问世的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南宋的刻印本图书已成为官方与私人藏书的主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寺观藏书与书院藏书在南宋时期逐渐发展成新...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图 王仲杰...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抢救”濒危语言 填补国家记忆 一群年轻人参与拯救“失声”的满语

 沙琪玛、躲猫猫、咋呼……这些从满语音译过来的词语,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吉林、牡丹江,这些地名也由满语演化而来。  满语是清朝的官方语言。伴随时代发展,这种语言逐渐“失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满族人口超...

舍家卫国的女英雄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在位于四川宜宾翠屏山麓的赵一曼纪念馆内,抗日英雄赵一曼牺牲前写给儿子的家书感动了无数参...

2024
12/16
11:02
付 凯
浏览量: 46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