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犹是当年问学时——《词学宗师夏承焘》述评

犹是当年问学时——《词学宗师夏承焘》述评

来源:光明日报 | 时间:2024-12-14 13:22:45 | 点击:534

作者:彭庭松(浙江农林大学写作中心主任、副教授)

25年前,我考取浙江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研究生,有幸聆听陆坚教授讲课。陆老师为人谦和大度,有仁人之风。他讲授唐宋诗词条分缕析,从容不迫,学生如沐春风。尤予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经常提及他的老师夏承焘先生,或是引述其观点,或是转授其治学方法,间或穿插轶事,言语间充满无限崇敬和怀念。

2023年年底,陆坚《词学宗师夏承焘》一书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一册在手,阅读数遍,每读心情都难以平静。书中人事,栩栩如在眼前;笔底挚情,缓缓沁入心间;词学薪传,熠熠辉映史编。

这是一部报答师恩亦完成重托的深情力作。陆坚是夏承焘招收的第三届(1961年9月入学)研究生,是如今留在浙大的唯一正式弟子。问学侍坐25年,师徒心心相印,情深不劳笔墨形容。1986年5月22日,夏承焘辞世次日,师母吴无闻先生在北京特赠他一本《励耘书屋问学记》,并嘱托“写一些回忆夏先生的文章”。两年后在杭州,师母再嘱“多写些关于夏先生的文章”。万料未及的是,不久后师母遽然去世,这更让陆坚感到“精神压力加大”,“殷殷叮嘱时时萦回于耳际”。肩负着这样的使命,陆坚几十年来念兹在兹,不断沉淀和积累,终于得偿心愿,完成了这部“郁积久久”的著作。著作不仅反映出师生深笃情谊,更为词学史增添了一份独特且沉甸甸的精神财富。

这是一部立体表现、体系全面的厚实评传。近40年来,对夏承焘生平与成就研究的著作屡见不鲜。有侧重年谱整理的,如李剑亮的《夏承焘年谱》;有侧重回忆文章汇编的,如方韶毅主编的《一代词宗夏承焘》;有侧重学术成果汇编的,如胡可先编《夏承焘学记》;有侧重学术成就研究的,如胡可先主编的《夏承焘学案》。《词学宗师夏承焘》则是从学生的角度为老师立传。全书宏观上以人物身份作为横断面构建章节,微观上以时间纵向展开具体论述。纵横交织的结构,既体现丰富的层次,又彰显清晰的脉络,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全书不仅写真了人所熟知的教授、学者、诗人夏承焘,还写活了鲜为人知的爱国者、教育家夏承焘。写法上有述有评,具体章节各有侧重,述为评之基础,评为述之总结与升华。全书既有足够的学术分量,又充分考虑到可读性,这种雅俗共赏的风格,正是夏承焘生前一贯提倡的。

《词学宗师夏承焘》成功再现了饱满生动、个性鲜明的人物性格。毋庸讳言,今天许多学者评传,往往存在只重人物成就的梳理、总结与评价,而对人物本身性格的表现不甚着意,给人留下只见骨架、难感血肉的遗憾。陆坚似有意避开这些常见的缺陷,构思不以宏大叙事为基点,而是通过诸多细节的记叙,还原夏承焘真实性格,让人感知一个具体、丰满的词学宗师形象。

事实上作为学者的夏承焘,“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关心现实,与时俱进。”国难当头时,他彰显出勇毅无畏的性格。为浙江抗敌后援会作《抗敌歌》,作诗讽刺汪精卫,赞扬长征和英勇的抗战将士等,书中对这些事情的真切描述,让我们看到的是疾恶向善的爱国勇士形象。另一方面,他为新中国欢欣鼓舞,跟上时代步伐,表现出谦逊真诚的性格。而其他生活场景的撷取,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夏承焘在《唐宋词人年谱》《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后面附有《承教录》,专收批评意见,虚怀若谷,可佩可敬;他不要小朋友叫他“爷爷”,高兴他们改口叫“老师”,童趣可掬,可亲可爱。细微之处见精神,夏承焘鲜明的性格与形象,在自己学生笔下,是多么亲切动人!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读者的怀想之情也随之油然而生。

《词学宗师夏承焘》也包含为人处世、读书治学的有益启示。夏承焘那一代学人,读书治学总是同修身养气融为一体,忠实履行文品与人品相统一的原则。夏承焘始终认为人品先于词品,词品出于人品,故对辛弃疾、陈亮两位爱国主义词人特别景仰。他带领陆坚等学生走出校园,实地考察两人墓地等遗迹,现场感受两位词人伟大的人格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夏承焘重实践教学还体现在把诗词理论建设与诗词创作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程千帆如此称道:“考订词章,每难兼擅,而翁独能兼之。”创作与研究相得益彰,夏承焘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了“两条腿走路”的范例。

夏承焘认为读书做学问须刻苦专一,肯下笨功夫,吃苦耐劳,苦中求乐。人生有限,不能贪多不精,应知“十件事做到七分好,不如把一件事做到十分好”。具体到读书上来,就要做到“案头书少,腹中书多”。分得清常读书和泛读书,正确处理专精和博览的辩证关系。读书要开口朗吟,不能只是默识,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凡此真知灼见,经陆坚精准、生动地记述,读者顿觉耳目一新,类我者都要情不自禁点头称是。

夏承焘在教学上很民主,但开风气不为师。他善于发现学生长处并多加鼓励,主张“督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他经常与学生散步,在聊天中启发学生思维。书中有段描述堪称精妙:夏承焘在听了学生对“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理解后,不甚满意,认为“还应该有更广泛一些的感悟和联想”,接着谈了自己的看法:“对搞专业研究的人来说,我们平时要多思考一两个专业问题,要学会带着问题听课、看书报、与人交谈、观察事物。这样脑子里就像有一块吸铁石,遇到相关知识就能吸住,而不是让知识像水从管子里白白流掉,这未尝不可比为‘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新意迭出的理解,真能大开悟门,亲聆其教者终生难忘。

《词学宗师夏承焘》无声展示了简约省净、晓畅通达的平近文风。夏承焘学问高深而精湛,要简明精确揭示其奥义诚非易事。为兼顾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各取所需,本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巧妙结合学术性,避免烦琐与枯燥,呈现出平近的文风。“平近”一词,在书中出现七八次之多,或用来形容夏承焘低调为人,或用来描述科普读物与讲座,或用来评论上课风格,足见陆坚对夏承焘“平近”之风情有独钟,赞赏有加。

翻看目录,工整简净,美观大方,一目了然,拂面而来的便是平近之风。全书八章,每章四节,无论章还是节,都将最关键的特征词拈出,词汇或短语因斟酌而优雅,精准醒目,仿佛画龙点睛,活灵活现。所谓“随事立体,贵乎精要”,于此就是最好的证明。行文则以平实、简约、生动见长,纸短情深,娓娓道来,有一种可以信赖的吸引力。虽多常语,然“言止百意不尽”,许多表达点到为止,读者自可领略简洁美的魅力。“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陆坚眼中“平近为佳”的境界,也是“百炼功纯始自然”的结果,读者不可不察。

清代刘廷珊《展拜恩师遗像敬题》诗曰:“忆昔粤东宦游期,天涯海角系神思。而今莞尔音容在,犹是当年问字时。”每次读来都有发自肺腑的感动。今次拜读《词学宗师夏承焘》,更觉诗意移来形容陆坚和夏承焘之间的醇厚情谊是何等贴切!何尝不可以这样理解:陆坚这部饱含心血的著作,正是敬献给夏承焘的一瓣心香。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14日 12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烟火人间】悬崖书吧

 【烟火人间】  传说中的“悬崖书吧”,位于浙江玉环上栈头村景区内。它确实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如果立于低位海滩,需要抬头仰望,才能望到高达几十米的石崖顶端。三层入口处侧面有一片开阔的望海平台,海水是蓝灰色的,此时云开雾散风...

经典“转译”:黄庭坚的“理语”诗

阅读黄庭坚的《山谷集》,我们会发现从元祐后期到南迁黔南、戎州期间,山谷诗的创作呈现出一种以经典为诗料进行说理的倾向。“诗料”源自书本或是现实,表现在作法上就是“用事”或者“直写”。两者相反相成,不可偏废。用事过度则易因饾...

一部返璞归真的书话集——评北乔《南人书话》

 在《晦庵书话》中,唐弢曾对书话的特点做过如下概括——“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由此观之,现代书话虽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其形制上的杂糅...

南宋的四大藏书系统与藏书家

 ■陈锴  纵观中国古代的藏书发展史,南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时期。一方面,随着北宋中期问世的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南宋的刻印本图书已成为官方与私人藏书的主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寺观藏书与书院藏书在南宋时期逐渐发展成新...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图 王仲杰...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抢救”濒危语言 填补国家记忆 一群年轻人参与拯救“失声”的满语

 沙琪玛、躲猫猫、咋呼……这些从满语音译过来的词语,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吉林、牡丹江,这些地名也由满语演化而来。  满语是清朝的官方语言。伴随时代发展,这种语言逐渐“失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满族人口超...

舍家卫国的女英雄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在位于四川宜宾翠屏山麓的赵一曼纪念馆内,抗日英雄赵一曼牺牲前写给儿子的家书感动了无数参...

2024
12/14
13:22
浏览量: 53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