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阿来游记》:赤子心归处,故乡忧思情

《阿来游记》:赤子心归处,故乡忧思情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2-09 11:03:51 | 点击:465

谈及游记,《徐霞客游记》,其文既有山石的嶙峋之态,又具流水的清润之音。而《阿来游记》有翠墨烟霞之美,宛如一幅幅展现川、藏、云、贵、甘、青等地民俗风情与山光水色的长轴画卷,神秘且富有风情,传递出对人生和生命的深刻洞察与哲思。

阿来怀揣一颗赤子之心,深入民间,汲取教益,接纳口传文学与自然文化的滋养。其笔下的山川湖泊、大地河流、古迹遗址、草滩荒漠,连同人文地理和历史脉络,皆被赋予灵魂。他对民族文化的熟稔与尊重令人敬仰,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文化的多元与珍贵。阅读这部游记,仿佛与阿来一同漫步于深情且神秘的高原,沉醉在每一处风景的雄浑与秀丽之中。

有良知,怀揣赤子之心

此前读过《西高地行记》。两部书,多有交叉之处。

回顾《西高地行记》的阅读记录,当时在散文《果洛的山与河》的空白处写下:是内心敬畏与崇拜孕化出的文字。在“孕化”下方又写了“韵化”二字,大概是感受到其文字如音律般美妙。

《阿来游记》置于枕边,某个清晨,4点刚过,天色大亮,睡眼惺忪的我再次翻开《果洛的山与河》,仍能逐字逐句沉浸其中。这次我未在空白的页面写下一字,是我对优美文字、对怀有赤子之心的阿来、对雪山湖泊大地的敬畏吧。如果说“蓝色的鸢尾花是他思绪化成的青烟(阿来语)”,那么也可以说,他的文字就是他用深情汇聚成的清冽的溪流。

散文《果洛的山与河》中描写的黄河,使人感慨万千。那清澈的黄河,辫状的黄河,如孔雀般美丽的黄河。它灌溉了无数田畴村庄,翻越了众多电站大坝,滋润了大片干涸大地,接纳了诸多污秽糟粕,改变了自身的颜色,成为名副其实的黄河。或许,它早已忘却了自己在草原上清澈的模样和藏语的名字。一条河,为了世间的繁华,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和更新着自己。就在这个清晨,我对内心早已敬仰万分的黄河有了全新的认知。

此前读野鹰《草与沙》,知道正是藏民对雪山、大地、河流的虔诚与信仰,才有了黄河如今的面貌。他们从不破坏,唯有敬畏。取用,只为所需,绝无贪图。野鹰与阿来一样,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他们的敬畏深植于骨血之中,这是内心的崇拜与敬畏孕化出的文字,绝非阿来仅凭肉身写下的文字。他的文字输出源于灵魂,源于敬畏,源于虔诚,源于信仰,源于中华民族奔腾不息的血液。时有惊涛拍岸,时有细浪呢喃,时有春风拂面,时有秋光斑斓,文辞之美着实令人欣喜,说翠墨烟霞之美,不足以盛赞,更非溢美之词。

当阳光洒进窗台,当我睁开双眼看到世界的瞬间,便邂逅了如此清澈纯净的文字。它圣洁、虔诚,影响着我,改变着我,鼓舞着我,引领我向善向美。

有担当,肩负时代使命

如果认为《阿来游记》仅仅是展现自然与智慧的文字,那绝非阿来本意。在他的文字中,能读到关于现实的隐忧,也可以说,阿来的游记承载着时代的厚重意义。评论家谢有顺说:“阿来之于中国文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他有力拓宽了文学表达的疆域,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文学建立起一种超越性。这种超越性让文学脱离了世俗的庸常和浅薄,真正地立了起来。”

首先,对于“游记”这一文学体裁,阿来有着深刻独到的认知。当下,游记体散文面临危机,常见的问题是只见作者的姿态,却不见书写对象的真切呈现。例如,写“我看梨花”,许多人重点落在“我看”,而阿来认为重点应是“梨花”。前者是一种姿态,后者才是真正的呈现与书写对象。写物,首先要让物得以清晰展现,而后涉笔其他,方有可信的依托。阿来还指出:“中国的地理和文化多样性极为丰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境中,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情态与意涵。若不考虑主客观环境,仅套用主要植根于中原情境的传统审美言说方式,就等于自行取消了书写的意义。”阿来以这种敏锐的视角去发现一片土地,用行走告诉读者,在行程中要有全新的体察与认知,这无疑是最为关键且最具生命力的。

倘若将“梨花”视为呈现,把“我看”当作姿态,那么我认为“阿来式”的这种理论完全能够运用到文学评论中。就阅读来讲,呈现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文本的客观展现,需要有耐心,并且读得细致、用心,毕竟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而后还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思考,才会有“我看”的姿态。这种姿态,方能呈现出“我”,展现出独属于“我看”的深刻之见。

那么再回归到“呈现”层面。我们完全能够从阅读文本里探寻到阿来呈现的方式,这主要涵盖四种:立体、整体、角度、历史(文献或者典籍)。阿来文本中的那些历史文献,绝非单纯的引用,以增添游记的文学效应与美感,而是蕴含着一种佐证,或者说是针对地域文化、生活、生态等方面的追根溯源。往小处讲,这是职业使然。往大处说,则是家国情怀。

其次,社会发展进程中,古老文化传承的缺失、摒弃,以及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令人忧心忡忡。人类向自然索取时,更应认识自然、学习自然、呵护自然,避免伤害自然。从自然鸟兽草木山川河流的生命中获取灵感,发现与理解自然之规律。问道名山大川,日有所行,夜有所思,每有所见,其目的是一个“从外向内”的启发、领悟、接受自然教化的过程,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向人与人、转向人的内心的生命关系,并为我们人类所用。那些关于理想与现实,纯真与困境,文明与落后的对峙,作家很多文字都有发人深省的表达。

在《古老的开犁礼》中,作家发自肺腑地写道:“这个时代,水泥在生长,在高歌猛进,自然在退缩,自然之美在退缩,退缩时不但不敢抗议,不敢诘问,而且是带着深深的愧疚之感。”其实是痛,又不能发出呻吟,内心无言以对,无颜以对。这是不是对文明与代价的追问与反省?主动与被动,无疑都会对原有的生态文化造成损伤。“我们正日渐廓清文化的来路,却还不清楚文化去向未来的路径与方向,我相信这个答案只能从民间新生活中那些自然的萌芽中得到启发,能够找到吗?我不肯定,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们不能因此放弃了寻找。”足见阿来的游记并非以游为乐趣,以记为目的,其实是对民族文化的内部多样性作广泛而独立的考察,是他内心的立场与价值的体现,也是游记的厚重意义所在。

有情怀,心系故乡山水

我不禁想起诗人艾青的那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确,阿来是土生土长的藏民之子,如今功成名就,只因离开了故乡,离开了那片熟悉的土地,可他的爱却始终扎根在那里,在那片青葱的土地上繁茂生长。他曾多次沐浴于霞光夜色,将脸贴着大地,鼻息间满是泥土的馨香与淡淡的草香,“泪水无声地流了出来”。在反复阅读《上升的大地》之后,愈发能感受到那深沉的情感就隐藏在字里行间。作家用了一连串的“总是这样……总是这样……总是这样……就是这样……我就是这样”的递进句式,直至最后写道:“就是这样,我从山下尘土飞扬的灼热夏天进入了山上明丽的春天。身前身后,草丛中,树林里,鸟儿们歌唱得何其欢快啊!我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感谢命运让我如此轻易地就体悟到了无边的幸福。”这一连串的重复用语,无疑是一连串的刻骨铭心的深情,是对故土、对生命的炽热深情!温情中流淌着诗意,那一株株开着宝塔状花蕾的马先蒿,那黄中带蓝紫色的野菊花,那连缀成片的鸢尾花,都化作了“苍茫随思远,消散逐烟微”的悠悠思念。只因出了这峡口,便是心心念念的家乡马尔康了。

遗憾的是,在阿来的游记中没有看到故乡的美食给予阿来肉身与灵魂的慰藉。唯此一段。我想把这百余字的童年美食记忆摘抄下来,以飨读者:

小路穿过一片阴湿的小树林时,我突然在林子中看到了一种属于春季的花朵:毛杓兰。这种袋状的紫色花朵勾起了我一些亲切的童年回忆。童年时代,小孩们在山上放羊的时候,总是四处去采摘这种花朵。然后,把揉好的酥油糌粑一点点灌进花朵的袋子里,放在小火上慢慢烧烤。最后,剥掉已经全然变干烧焦的花皮,花朵的馨香全部浸进了小小的一团糌粑里,那是一种童年游戏中烹制出来的美食。

这段文字让我想起了我许久未曾归返的故乡,在那片安静的土地埋葬着我的母亲,我的祖父祖母,祖父的祖父,埋葬着我的至爱至亲,我的根就在那里。幼小的童年,是故乡的阳光、雨露、空气、食物,慰藉着我们的肉体。当我们离开故土,回望故乡的时候,是故乡的记忆再一次以安抚的姿态浮现在脑海,一次又一次慰藉着我们僵滞的灵魂。作为离开故乡多年的我来说,人生的下半场,故乡就是我的诗和远方,是走出嶙峋现实、走入自己内心的另一种活法。

喜欢阿来的文字,一部分原因在于它映照出了我童年的山村生活。故乡对于作家阿来而言,是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归处,也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藏。他一踏上那片土地,内心便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深情。他的游记,诸多篇章可谓字字含情、句句蕴情、页页传情、篇篇陈情。阿来,是真正与雪山、草地、高原融为一体的人。这哪里是寻常的游记,分明是对故乡、故土、故人的一次深情回望。

阿来的文字,有着厚重的史学修养,兼具浓郁的人文情怀。既展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文化的热爱,又揭示了文化在现实发展中所呈现出的种种问题,以及内心对那片故土的隐忧,引人深思,令人敬仰。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烟火人间】悬崖书吧

 【烟火人间】  传说中的“悬崖书吧”,位于浙江玉环上栈头村景区内。它确实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如果立于低位海滩,需要抬头仰望,才能望到高达几十米的石崖顶端。三层入口处侧面有一片开阔的望海平台,海水是蓝灰色的,此时云开雾散风...

经典“转译”:黄庭坚的“理语”诗

阅读黄庭坚的《山谷集》,我们会发现从元祐后期到南迁黔南、戎州期间,山谷诗的创作呈现出一种以经典为诗料进行说理的倾向。“诗料”源自书本或是现实,表现在作法上就是“用事”或者“直写”。两者相反相成,不可偏废。用事过度则易因饾...

一部返璞归真的书话集——评北乔《南人书话》

 在《晦庵书话》中,唐弢曾对书话的特点做过如下概括——“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由此观之,现代书话虽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其形制上的杂糅...

南宋的四大藏书系统与藏书家

 ■陈锴  纵观中国古代的藏书发展史,南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时期。一方面,随着北宋中期问世的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南宋的刻印本图书已成为官方与私人藏书的主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寺观藏书与书院藏书在南宋时期逐渐发展成新...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图 王仲杰...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抢救”濒危语言 填补国家记忆 一群年轻人参与拯救“失声”的满语

 沙琪玛、躲猫猫、咋呼……这些从满语音译过来的词语,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吉林、牡丹江,这些地名也由满语演化而来。  满语是清朝的官方语言。伴随时代发展,这种语言逐渐“失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满族人口超...

舍家卫国的女英雄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在位于四川宜宾翠屏山麓的赵一曼纪念馆内,抗日英雄赵一曼牺牲前写给儿子的家书感动了无数参...

2024
12/09
11:03
浏览量: 46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