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方寸盈盈中国心——评介《中国篆刻名品》

方寸盈盈中国心——评介《中国篆刻名品》

来源:光明日报 | 时间:2024-11-14 13:53:48 | 点击:258

作者:刘耀辉(临沂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出版研究院院长)

考古发现证明,我国的印章滥觞于商代晚期。1998年以来,殷墟先后发掘出土了三枚印章。其中一枚铜质鼻钮印章,出土于殷墟王裕口村的贞人墓,显系墓主的陪葬品。所谓贞人,就是商王朝专门从事占卜的卜者,拥有执掌祭祀的特权。这说明,彼时印章便已具有标举身份的功能。到战国时期,印章发展成熟,官玺、私印被视为权力象征和交往凭信,开始在社会运行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再到宋元时期,由于文人士大夫的推重和参与,以篆书入印的篆刻渐次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从此,诗、书、画、印并举,篆刻得以跻身“四艺”,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

小小一枚印章,能融万千气象,可展天地乾坤。篆刻家们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在方寸之间的印章上展开艺术创作。篆刻爱好者们则多方访求,每得一印,或钤记落款,或珍赏把玩,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然而,任谁也不可能把世间的玺印图章都据为己有。齐白石一生治印三千余方,因自己常用的有三百多方,而自谓“三百石印富翁”。艺术家尚且如此,普通人怕是连“三十石印富翁”都难求。既然不能得到那许多印章,就退而求其次,到处搜集印痕印迹,于是乎印谱应运而生。

据文献记载,印谱起源于北宋时期杨克一编订的《集古印格》。可惜宋元时期的印谱都已亡佚,如今所能见到的最早刊本,是明代隆庆年间印行的《集古印谱》。这套印谱共六册,共计收录印章两千余枚,刊行后在文人圈子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以后,搜罗、刊行印谱者代不乏人,清代汪启淑的《集古印存》、清代陈介祺的《十钟山房印举》等印谱都赫赫有名,向为篆刻界和收藏界所珍视。据当代篆刻家韩天衡统计,全国现藏有1912年以前的印谱多达三千种以上。

印谱是篆刻艺术的载体,也是一种特定的出版物。改革开放后,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故宫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等发挥各自所长,在这一领域形成了竞争优势。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篆刻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于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印谱出版渐成热潮,各类相关出版物纷纷亮相,令一众篆刻爱好者大呼过瘾。其中,上海书画出版社推出的《中国篆刻名品》,是一套兼具独到的艺术眼光和高明的编辑匠心的精品印谱,值得予以特别关注。

汇历代篆刻之大观

在诗、书、画、印这“四艺”中,篆刻艺术体量最小,用纸最少。但它绝非前三者的点缀,而是吸纳、融汇前三者的精华,独成一体,在中国艺苑里早已获得了独立地位。

在文人画传统的观照之下,宋元以降,诗、书、画、印走上了相互融合的道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篆刻艺术作为后起之秀,从诗歌、书法、绘画处,都获取了许多艺术法则和创作灵感,确是在融合中吸纳最多者。这就意味着,在篆刻所呈现的方寸之间,能够集中展现诗歌、书法、绘画的精神,其艺术饱和度之高、审美含量之大自不待言。

篆刻由此在中国艺术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广受国人喜爱。古人向来珍爱印章,有的印章甚至可以在一个家族内传承逾千年。清代诗人钱载写有一首《颜氏所藏鲁公名印歌》(“鲁公”即颜真卿,唐朝著名书法家),“两字左右方寸强,颜家世守此名印”,说的就是颜氏家族收藏的颜真卿名印。这种对篆刻艺术的热爱因子,深植于传统文化生活的血脉里。

《中国篆刻名品》以独到的艺术眼光,在精研篆刻大家沙孟海的《印学史》的基础上,参照其所总结的印学发展脉络,以“线条劲挺、字口清晰、细节丰富”为标准,从先秦至明清的官私印选起,一直选到文彭、何震、西泠八家、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吴昌硕、黄牧甫、赵叔孺、王福庵、陈巨来、齐白石、来楚生、沙孟海等二百余位篆刻名家的作品,千淘万漉,披沙拣金,从所搜罗到的2万余方印稿中,最终遴选出11765方,按时代顺序汇编成24册。

篆刻是方寸之间的精微艺术,优劣只在毫厘之间,端的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而当前有些篆刻类出版物的编者,为图轻省,不去拣选原钤底本,只管翻印前作,采用位图处理方式来处理图版,导致细节失真,朱文变粗、白文变细等印蜕信息缺失现象屡见不鲜。有鉴于此,《中国篆刻名品》的编者执意使用原钤印谱作为底本,确保书中所有的印蜕、边款,全部都是从高质量的原钤印谱中精挑细选而来,篆刻的原貌就借由原钤印蜕得到了原汁原味的呈现。它们每一方都堪称精品,合则汇为洋洋大观,既完整覆盖了两千多年的中国篆刻史,又全面展示了历朝历代、各家各派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堪可称为“篆刻观止”。

创编辑体例之新意

《中国篆刻名品》体现出高明的编辑匠心,编辑团队在继承传统印谱编辑体例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再出新意。

该书在编选过程中不断更新最新发现、出土资料,将其中得到学界确认的资料收入书中,并参考近年来的权威研究成果,将先秦篆刻分为齐、燕、楚、晋、秦五系等,类似的编辑处理还有很多,确保了本书的权威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该书还制定了合理的编排方式,先是按时间顺序总排序,将全书分成24册,然后具体到每一册,则先依印文字数排序,然后依首字笔画数排序,这就使得检索简便易行,读者只要依照规律检索,很快就可以找到目标;而篆刻创作者参照起来也非常方便,因为同时期所有的印文内容相同的印蜕都被集在了一起,不必再四处翻找。以《汉官印名品》这一分册中的“别部司马”为例,60方印蜕汇集在8页中,争奇斗艳,顾盼生姿,不惟篆刻家会见猎心喜,就连虽不能治印、但喜读印谱的我等普通爱好者,也会摩拳展对,游目骋怀。

编辑团队编写了上万条注释、数百条印坛典故和名家品评,还邀请了复旦大学等单位的古文字专家审读把关,力求将篆刻、古文字和古文献内容熔为一炉,一并展现。

书中配置了825方印章实物和印面的高清照片,观者可以更直观地审视印章全貌,琢磨其篆法处理、章法安排和刀法变化,进而品味材质之美、金石趣味和文化内涵。

迎篆刻艺术好时代

出版界流传着一句话:“书比人长寿。”做出能传之久远的精品书,是图书编辑群体的共同追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就《中国篆刻名品》来说,天时就是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篆刻艺术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地利有二:一是上海拥有深厚的篆刻艺术土壤,前述明代隆庆年间印行的《集古印谱》就诞生于这里,而海派篆刻更是名家辈出,震古烁今;二是上海书画出版社与沪上著名的收藏机构朵云轩集团合作,双方于2021年联合设立了朵云轩书画院,上海书画出版社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藏品支撑,相关编辑可以出入朵云轩大库,直接从库中调取藏品,如《先秦私玺名品》这一分册的印蜕,就主要选自“朵云轩藏《十钟山房印举》《伏庐考藏玺印》《稽庵古印笺》《吉金斋古铜印谱》《十六金符斋印存》《善斋玺印录》《遯盦秦汉古印》《二百兰亭斋古铜印选》等原钤印谱”。

至于人和,要看编辑团队能否团结协作、锚定目标、尽心尽力。上海书画出版社先后策划推出了《中国碑帖名品》《中国绘画名品》和《中国篆刻名品》,实现了书、画、印的大满贯。作为“名品”系列的收官之作,《中国篆刻名品》延续了该系列的珍藏画册级高品质印制标准,选用进口特种艺术纸,采用350线四色高精彩印,多层次还原作品细节、色彩。

出版一向讲究专业分工,艺术出版尤其强调专业性。回看《中国篆刻名品》的成功,还有个关键因素,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老一辈篆刻家叶一苇有言:“夫篆刻一道,以篆为里,以刻为表,方寸之间变化万千者,又非恃篆与刻之技能善其事。”

每册末尾所汇集的诸家集评,就颇可见出编辑的用心。这些出自名家的品评,重在对本册的印风进行总结归纳,还常会于不经意间点出篆刻艺术的精神内核,每每令读者会心。

且看《沙孟海篆刻名品》这一分册书末所附王蘧常的品评:“又觉君笃于情义,于国、于亲、于师、于友皆恳款出肺腑,所作每流露于不自觉。”这里的“款出肺腑”四个字真可谓切中肯綮,对篆刻创作者而言无异于醍醐灌顶,对篆刻欣赏者来说亦不啻渡人金针。

再如随套装赠送的“反文别册”,亦颇可见出编辑的专业修养和对读者的体贴。篆刻研习者在临摹印章时,都要先将印文反写在印石上,再进行镌刻,过程中须时时将印石上的反文印稿与印蜕的正文范本进行对照,但这二者一正一反,让人殊觉不便。“反文别册”将全书24册中所有印蜕的反文集成一册,按原书顺序编排。这样读者在临摹时就可以直接参照别册中的反文印稿,在印石上刻制和修改,而在钤出印文后还可与原书中的印蜕正稿进行对照,以总结得失。这样的“界面”无疑是非常友好的。

丹青品格,怡养我心。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名品”系列,《中国碑帖名品》因封面为红色而被书友称为“大红袍”,《中国绘画名品》因封面为黄色而被书友称为“黄马褂”。这套《中国篆刻名品》的 设计延续了前作的风格,封面选用青田石上品“封门青”的青色,姑且就称之为“青罗衣”吧。打开这套书,篆刻之美便会尽收眼底,一眼千年,相信你我都能与这些盈盈方寸“心心相印”,并从中触摸到一颗颗“款出肺腑”的中国心。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14日 11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烟火人间】悬崖书吧

 【烟火人间】  传说中的“悬崖书吧”,位于浙江玉环上栈头村景区内。它确实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如果立于低位海滩,需要抬头仰望,才能望到高达几十米的石崖顶端。三层入口处侧面有一片开阔的望海平台,海水是蓝灰色的,此时云开雾散风...

经典“转译”:黄庭坚的“理语”诗

阅读黄庭坚的《山谷集》,我们会发现从元祐后期到南迁黔南、戎州期间,山谷诗的创作呈现出一种以经典为诗料进行说理的倾向。“诗料”源自书本或是现实,表现在作法上就是“用事”或者“直写”。两者相反相成,不可偏废。用事过度则易因饾...

一部返璞归真的书话集——评北乔《南人书话》

 在《晦庵书话》中,唐弢曾对书话的特点做过如下概括——“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由此观之,现代书话虽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其形制上的杂糅...

南宋的四大藏书系统与藏书家

 ■陈锴  纵观中国古代的藏书发展史,南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时期。一方面,随着北宋中期问世的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南宋的刻印本图书已成为官方与私人藏书的主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寺观藏书与书院藏书在南宋时期逐渐发展成新...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图 王仲杰...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抢救”濒危语言 填补国家记忆 一群年轻人参与拯救“失声”的满语

 沙琪玛、躲猫猫、咋呼……这些从满语音译过来的词语,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吉林、牡丹江,这些地名也由满语演化而来。  满语是清朝的官方语言。伴随时代发展,这种语言逐渐“失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满族人口超...

舍家卫国的女英雄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在位于四川宜宾翠屏山麓的赵一曼纪念馆内,抗日英雄赵一曼牺牲前写给儿子的家书感动了无数参...

2024
11/14
13:53
浏览量: 25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