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直到重逢一刻发现,《红豆》印记还在,母校印记还在,瞬间拉近了距离 “打个响指吧”_读书频道_中国

直到重逢一刻发现,《红豆》印记还在,母校印记还在,瞬间拉近了距离 “打个响指吧”_读书频道_中国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0-11 17:20:45 | 点击:373

□江艺平

把《红豆》的创办比作打个响指,似乎再贴切不过。

感谢作家班宇,借《漫长的季节》剧中人物写下那首诗:“打个响指吧,他说/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诗的隐喻引人遐思,我就在想,中山大学钟楼文学社1979年创办的《红豆》,不亦类乎此?

时隔四十五年,《红豆》重新结集成册,创办者、参与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对于他们,当年打出去的响指余音犹在,只不过那时候的共鸣,那些后来被震碎的事物,都已经变成从前。

《红豆》生于康乐园。康乐园正在迎接中山大学建校一百年。在百年中大的漫长季节里,《红豆》只生长了两年,陪伴它的“新三届”(77级、78级、79级大学生统称)在校也不过四年。如今它和他们在母校重逢,《红豆》以另一种形态回到它的出生地,“新三届”们也都已进入暮年。惟有母校,青葱依旧。

《红豆》结集,始于76级学长杨亚基的提议。他在校时出任过《红豆》编委,毕业后在广东出版界深耕多年,编辑出版过不少有影响的作品,惜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这位资深出版家在世时一大心愿,就是把散落尘间的《红豆》收集成册。他曾对一起共事的79级学弟刘中国说:“这件事要抓紧做,一转眼,大家都老了。”杨亚基的夫人蔡瑞平,当年是华南理工大学77级学生,《红豆》是她和杨亚基的“爱情信物”——杨亚基发表在《红豆》的散文令她一见倾心。为了完成丈夫遗愿,蔡瑞平亦倾尽全力。

刘中国感动于心,慨然领命,四处奔走,八方联络,一时间海内外应者踊跃,不但集齐了七期《红豆》,还得到了母校多位师长、学长为《红豆》题写的墨宝,撰写的文章,发来的视频。于是就有了厚厚一册的《红豆杂志结集》,就有了“新三届”和母校的一次重逢。

翻开《结集》,最吸引我的是《红豆》创办者、参与者的回忆文章。七期《红豆》重新刊行,四十多年前的稚拙浅陋随处可见,无论多么敝帚自珍,先天不足自是一目了然,让亲历者再回首时依然心潮起伏的,是小草绽绿冲破冻土的那份倔强,那种勇气。

其实何止《红豆》。改革开放之初,恢复高考之际,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各地大学生不约而同办起刊物,先是武汉大学《珞珈山》,北京大学《早晨》,接着四川大学《锦江》,中山大学《红豆》……有研究者统计,从1978年到1980年,全国就有100多所大学办起200多份学生刊物。

须知那时“文革”阴霾刚驱散不久,从万马齐喑到众声喧哗,猝不及防地,一个引发巨大共鸣的响指,就这样在大学校园里打响了。

不到两年,这些大学生刊物中有许多先后休刊。但是,作为“新三届”的共同记忆,长久不见的同学,为了这份刊物赴约而来,无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见面仍是同学。况乎庙堂和江湖都已渐渺,“新三届”也成了历史标签,惟有年少时的书生意气,尚能让彼此惺惺相惜犹存共鸣。

引起共鸣的,是那时大学生探索和思考胜似“初生牛犊”的无畏。是那时老师们爱护学生有如“护犊”的投入。而承载这一切的,是母校的宽厚和包容。

记得《红豆》问世不久就遭遇一场风波。第二期《红豆》发表中文系77级陈海鹰的写实小说《黑海潮》,首次披露“文革”中的一桩惨案,是中文系主任吴宏聪和系里老师们的仗义执言,化解了那场风波。

《红豆》从创办到重新结集过了四十五年。中大从建立到百年老校走了一个世纪。漫长岁月里,等待重逢的时间总是最漫长,漫长得模糊了记忆,漫长得疏离了彼此。直到重逢一刻发现,《红豆》印记还在,母校印记还在,瞬间拉近了距离。

当年的《红豆》主编苏炜、副主编方风雷,重逢之际忆述《红豆》创刊、办刊、休刊的台前幕后,说者酣畅淋漓,听者心领神会。那些收进结集里的回忆文章,更似雪泥鸿爪,勾陈出一群大学生、一份学生刊物和一所大学、一个时代发生的变化——当年谁会想到,今天的苏炜任教于耶鲁大学,蜚声海内外华文文坛;今天的方风雷作为厚朴基金创始人,创造了中国金融界一个又一个传奇。

在重逢现场,我见到77级老同学邱俊。当年他为《红豆》管账,同学们上街卖《红豆》,读者寄钱买《红豆》,每本两三毛钱,钱经他的手分毫不差,《红豆》休刊时,账面仍有700元盈余,悉数交回给系里。邱俊家境贫寒,暑假没路费回家,留在学校种菜,干一天活挣一毛钱,毕业时分配到广东省统计局,以总统计师退休。他比许多人都清楚,广东作为经济大省,改革开放四十年发生了多大变化。我向他说起,当年你管一个《红豆》账本,现在成了总统计师。他淡淡一笑:“读大学前,我就在生产队干了四年会计。”

《红豆》休刊的遗憾终因重逢而释然。时间的年轮从未停止转动,它展示了季节轮回的力量——《红豆》休刊之时,正是80年代开启之际。更大的响指在更广袤的地平线响起,遥远的事物接连被震碎,其中就包括不断被改变的我们自己。

《红豆》重返母校,正值中大建校百年。在这所百年老校的恢宏华章中,《红豆》并不起眼,却有其独特价值。因缘巧合的是,康乐园也生长着红豆树,它并不高大,无法和校园里伟岸的樟树、茂密的榕树相比。但是,夏天去图书馆,走过马岗顶的青砖人行道,路边的红豆树落下豆子,铺陈出青石缝里点点殷红,别有一种坚实和纯粹。

如今,《红豆杂志结集》已经收入中大档案馆,成为母校馆藏。创办者们完成了杨亚基学长的遗愿,也实现了自己的心愿。这个心愿,就印在这本书的封面上:“谨以此书献给母校中山大学百年华诞,纪念改革开放的青春岁月。”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烟火人间】悬崖书吧

 【烟火人间】  传说中的“悬崖书吧”,位于浙江玉环上栈头村景区内。它确实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如果立于低位海滩,需要抬头仰望,才能望到高达几十米的石崖顶端。三层入口处侧面有一片开阔的望海平台,海水是蓝灰色的,此时云开雾散风...

经典“转译”:黄庭坚的“理语”诗

阅读黄庭坚的《山谷集》,我们会发现从元祐后期到南迁黔南、戎州期间,山谷诗的创作呈现出一种以经典为诗料进行说理的倾向。“诗料”源自书本或是现实,表现在作法上就是“用事”或者“直写”。两者相反相成,不可偏废。用事过度则易因饾...

一部返璞归真的书话集——评北乔《南人书话》

 在《晦庵书话》中,唐弢曾对书话的特点做过如下概括——“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由此观之,现代书话虽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其形制上的杂糅...

南宋的四大藏书系统与藏书家

 ■陈锴  纵观中国古代的藏书发展史,南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时期。一方面,随着北宋中期问世的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南宋的刻印本图书已成为官方与私人藏书的主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寺观藏书与书院藏书在南宋时期逐渐发展成新...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图 王仲杰...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抢救”濒危语言 填补国家记忆 一群年轻人参与拯救“失声”的满语

 沙琪玛、躲猫猫、咋呼……这些从满语音译过来的词语,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吉林、牡丹江,这些地名也由满语演化而来。  满语是清朝的官方语言。伴随时代发展,这种语言逐渐“失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满族人口超...

舍家卫国的女英雄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在位于四川宜宾翠屏山麓的赵一曼纪念馆内,抗日英雄赵一曼牺牲前写给儿子的家书感动了无数参...

2024
10/11
17:20
浏览量: 37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