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从普通人身上发现信心和勇气——读长篇小说《人间信》_读书频道_中国青年网

从普通人身上发现信心和勇气——读长篇小说《人间信》_读书频道_中国青年网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0-10 11:08:37 | 点击:315

“世间的一切都是为了通往一本书。”中国作家麦家对法国作家马拉美的这句话印象深刻。这句话几乎可视为文学事业的写照。对所有作家而言,正是对生活经验的深入开掘、对文学技艺的反复磨砺,才使得文学创作成为一项名副其实的事业。作家的艺术使命,就是竭尽自己的经验和技艺,尝试写出一本理想的书。作家的创作生涯,整个儿就是一本大书。就个体作家的风格特色而言,其创作个性和实绩往往以某“一本书”备受肯定为标志。所谓的成名作、代表作,均是特殊的“一本书”。这句话也是献给真正的文学创新创造者的箴言。假如一位作家不满足于过早被某“一本书”所定型,他就有必要写出“另一本书”。2019年,麦家推出长篇小说《人生海海》,因对故乡和童年记忆的集中表现而被认为是创作转型的标志,但这部作品对蒋正南形象的塑造其实仍延续着英雄传奇的叙事惯性。他的长篇小说新作《人间信》(花城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4年4月推荐书目),进一步疏离熟悉的题材和人物形象,真正实现了另辟蹊径。这或许是标志着麦家转型成功的一本书。

读完《人间信》,笔者深切感受到,麦家已倾力将他所感知的“世间的一切”摄入这“一本书”。在20余万字的篇幅中,一座偏远小山村的现代史,一个家庭的存续与变迁,一对父子间的冲突与隔阂,一些普通人的生死哀乐与爱恨纠缠,共同交织成人间画卷的一角。既然小说叙事容纳这么广泛,那么“人间信”这简简单单三个字能否统摄全书?事实上,汉语表达所具备的简练和精深之长,足以消除上述疑虑。单从“信”字来看,无论被用作名词意义上的书信、音信、凭信,还是动词意义上的相信、信从、信仰,或是形容词性的诚实不欺、准确无误、真实可信,“信”都联结着特定的人际关系,并指向明确的价值观念。展开来说,书写“人间”与“信”的遇合,可谓作家分内之事,而探究作家的叙事旨趣,则是读者的职责所在。

如果“信”是音信,“人间信”则是人间的消息。人间本是浑然一体,芸芸众生共同沐浴阳光雨露。但在广袤大地之上,山川阻隔,语言分化,风俗殊异,以致不少人所认识的人间不过是一角,甚至很难与其他地方音信畅通。小说中的双家村正是这样的人间一角。在很长时间里,“我”即蒋富春的祖辈、父辈所能接触的外部世界,其边界不过扩展到街上和镇上,但双家村绝非远离人烟的桃源胜地:外国侵略者到过这里,以致“我”的父亲年少时曾被抓走又逃回;阿根大炮家先后有两个儿子从这里出发寻找部队;知青娄老师等人到过这里,革命风潮也从未忽略这里……从《人生海海》到《人间信》,双家村作为文学地理空间已初具规模,未来甚至可能发展为个人化的文学标记。但就目前而言,双家村并不以富于地方性的风土人情而独具一格,是广阔人间的缩影。不少人尝试过以极端方式离开双家村:奶奶离家出走,“我”从这里应征入伍,大姐和小妹远嫁外地。但他们最终或回到这里,或身在他乡而心系此地。双家村之所以令人爱恨交加却又无法真正摆脱,不仅因为它是那些人的故乡,更因为它就是实实在在的人间。小说并不以书写民族史、村庄史或个人成长史为追求,而是从容有致地记述人间常有的各种消息。

“信”若解读为相信,“人间信”则关乎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作品中的许多人,或许身份不够显贵,但都有自己的生活信念。母亲在重病时仍为游手好闲、毫无责任担当的丈夫百般开脱,这何尝不是一种“信”?正因始终相信丈夫只是不成器而不是坏,她才能做到几十年含辛茹苦操持家庭。蒋富春与父亲的巨大冲突,很容易被解读为少年的叛逆行为所致,其实根源在于父爱的缺失。成长道路上,父亲基本上是缺席的,蒋福春没有榜样力量的引领,他不自觉地要成为榜样,直到自己也成为父亲,才真正放下往事。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说过,人间的故事千变万化,但究其底蕴都会透露“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残疾即残缺和限制,意味着残酷的现实。爱情则是梦想和对美满的企盼,意味着对残缺的补救。在残缺的现实面前,人依然葆有梦想并为此努力,这就是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人间信》写了那么多冲突、矛盾、误会、遗憾,却依然带有光亮和温热,正因它敢于直面生活的残缺,并坚持从普通人身上发现信心和勇气。

“信”若解读为真实可信,“人间信”则意味着小说所叙述的人间图景真实可信。在新媒介时代,置身图像和声音叙事之中,小说家如何以文字叙事建构艺术真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人间信》中,麦家对文字叙事独特性的充分认识,体现为对小说叙事技艺的自觉运用。比如,在叙述视角上,前半部分以“我”的口吻讲述不成器的父亲如何屡次令人失望,这在叙述合法性上原本不无疑问,但叙述者时常引入“阿山道士说”“奶奶说”“母亲说”,不仅强化了叙述合法性,还使叙述过程本身变得摇曳多姿。小说还有意识地创设对话与互文的情境,以此引领读者在故事之外思考小说的意义与价值,这在最末的“众声”部分表现最为明显。

《人间信》结尾处引述了诗人安妮·卡森的话:“假如散文是一座房子,诗歌就是那火燎全身飞速穿堂而过的人。”至于何为小说,叙述者却未正面回答。上述解读或可用作答案:小说既从容记述人间的音信,又坚持发现人间的信念,更致力于使自己的记述和发现真实可信。一言以蔽之,小说是人间之为人间的凭信。

(作者:徐阿兵,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烟火人间】悬崖书吧

 【烟火人间】  传说中的“悬崖书吧”,位于浙江玉环上栈头村景区内。它确实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如果立于低位海滩,需要抬头仰望,才能望到高达几十米的石崖顶端。三层入口处侧面有一片开阔的望海平台,海水是蓝灰色的,此时云开雾散风...

经典“转译”:黄庭坚的“理语”诗

阅读黄庭坚的《山谷集》,我们会发现从元祐后期到南迁黔南、戎州期间,山谷诗的创作呈现出一种以经典为诗料进行说理的倾向。“诗料”源自书本或是现实,表现在作法上就是“用事”或者“直写”。两者相反相成,不可偏废。用事过度则易因饾...

一部返璞归真的书话集——评北乔《南人书话》

 在《晦庵书话》中,唐弢曾对书话的特点做过如下概括——“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由此观之,现代书话虽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其形制上的杂糅...

南宋的四大藏书系统与藏书家

 ■陈锴  纵观中国古代的藏书发展史,南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时期。一方面,随着北宋中期问世的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南宋的刻印本图书已成为官方与私人藏书的主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寺观藏书与书院藏书在南宋时期逐渐发展成新...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图 王仲杰...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抢救”濒危语言 填补国家记忆 一群年轻人参与拯救“失声”的满语

 沙琪玛、躲猫猫、咋呼……这些从满语音译过来的词语,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吉林、牡丹江,这些地名也由满语演化而来。  满语是清朝的官方语言。伴随时代发展,这种语言逐渐“失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满族人口超...

舍家卫国的女英雄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在位于四川宜宾翠屏山麓的赵一曼纪念馆内,抗日英雄赵一曼牺牲前写给儿子的家书感动了无数参...

2024
10/10
11:08
浏览量: 31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