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诗意宛溪河(大地风华·家乡的那条河)

诗意宛溪河(大地风华·家乡的那条河)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时间:2024-09-21 16:53:21 | 点击:1506

宛溪岸边的鸟鸣总是抢在晨曦之前唤醒我的一天。每逢休息日,我喜欢在那溪水洗过一般悦耳、清澈的声音里,徒步沿着河岸走上个来回。

  白帆点点、舻樯林立,已隐入时光的深处;两岸垂荫、霓虹闪烁,装点起如今的美丽。以溪为轴,水波倒映出鳞次栉比的高楼、雄伟的新桥、宽广的路,折扇般向两边铺开。

  源出安徽宣城东南青峰山的涓涓细流汇集成一条河——宛溪。它穿城而过,悠悠北下,在城北的三汊河与句溪相交,汇入水阳江。于是,宛溪河便成了一条城中之河。

  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如此描绘家乡的这条河:“宛水过城下,滔滔北去斜。远船来橘蔗,深步上鱼虾……”字字句句透露出农耕文明时代家乡的富庶。

  临河而居的宣城,虽几经毁建,大小变化,但始终依傍着这条河。正是这条河,带来了沿岸经济的繁荣,数千年从未停歇。到了唐代,自响山至三汊河总长只有4公里多的宛溪河,已成了皖南地区商品集散的重要水运通道。当时宣州人口已过88万,是东南人口最多的州郡。李白赞其“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杜牧说它“赋多口众,最于江南”。

  因水而生,因水而盛。宛溪河的水运滋润了这座城,也催发着人们的诗意。

  南齐明帝建武二年(公元495年),谢朓出任宣城太守。面对这条清丽的河,他脱口而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溪诗意、满城风华随即伴着朝晖与夕阳,在这座江城萌芽。

  可以这样说,谢朓来前,作为自然的宛溪河已流淌了不知多少年,但人文的宛溪却一直沉睡着,是谢太守的低吟唤醒了它。脉脉余晖、汩汩河水,滋润起这座城的风流雅致。

  李白来宣城7次,徜徉于宛溪河畔。在他眼里,宛溪河比新安江更可爱——“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清。”

  宛溪的尽头是与句溪交汇形成的水阳江,本地人称交汇处为三汊河。在这里,1000多年前的谢朓曾送别友人范云赴零陵。邑人为怀念谢太守,建造一亭,曰“谢公亭”。李白到此访踪,作有《谢公亭》一诗:“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此后,谢公亭成了文人来访宣城时的必游之地。

  古人重别离,恐有交通不便等客观缘由,但我还是倾向这是古人重情尚义的体现。正因如此,后人来此,每每共情。当霞绮落幕,疏星几点,翠鸟鸣归,一轮新月倒映在谢公亭前的江面。渐渐地,月华流转,极目远去,白帆如影。我想此时此刻,无论是远行人还是送行人,伴着冉冉涌起的月华,和渐行渐远的彼此,心底都会飘逸着一缕“愿得幽期常不负,与君同听濯缨歌”的情愫。

  晚唐诗人杜牧两次在宣州任职,前后约5年。“溪声入僧梦,月色晖粉堵”,应该是宛溪河慰藉了他多少壮志难酬的时光。

  时至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书法家屠隆曾久住宣城,他和梅鼎祚时常相招吟咏,偕登敬亭,泛舟响潭,传为佳话。

  这是一条时间流淌汇集出的文化之河,悠悠墨韵书香,每一滴水都可能穿越时空,给我们送来一句诗、一片词、一羽文化的微芒。

  宛溪水,既柔情平和又刚硬孟浪。南宋前,水阳江流域基本上是有洪水无洪灾,但随着宋人南渡,圈圩增多,上下游大片的沼泽地被开成圩田。人阻水路,水阳江水患不断增多,每逢梅雨季,防汛抗洪是大事。

  桥是飞落河流的彩虹。当年李白笔下的“双桥”即是宛溪河上最有名的“济川桥”和“凤凰桥”。然而,滔滔的溪水对这两座桥屡有冲毁。到了北宋,知州马遵便另建了浮桥。马知州勤政爱民,当他调离时,百姓和地方官绅不舍,设法挽留。无奈,马知州只好趁着夜幕的掩护,沿着宛溪河洒泪而别。

  张果,四川成都人,南宋绍兴年间任宣州知州。《宣城县志》载:“境内大水,宣州知事张果抱民籍入水而死,邑人建庙祀之。”面对滚滚洪流,一方父母官为民沉渊,确实令人感动。于今,这里已成为张果纪念园,附近也有一条路被命名为张果路。

  宛溪河古韵流淌,沿岸是街市熙攘。北门老街虽历经战乱,残破飘摇,可许多老建筑终也是挺过了沧桑。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圩乡人上宣城,坐船溯流而上,过鲤鱼滩,经峡石矶,在济川桥码头上岸。河边一字排开各式的机板船,南来北往的行人上上下下,一派热闹。

  岸上,宛陵影剧院、宣城茶庄、开元塔、老十字街、红旗饭店、孙家大院……次第展现在眼前;溪口茶叶、文昌竹器、孙埠皮鞋、周王木炭、水东蜜枣、寒亭大米、上海电器、广州百货……琳琅满目。正是它们,让这片老街区充满烟火气息。

  新世纪初,宛溪河一期改造工程实施,河岸呈现出一幅新的美妙图景。从东湖公园沿河而下,响山公园、鳌峰公园、宛溪河绿道,戏苑听风、旱喷广场、休闲长廊,到处是市民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跳舞、练剑、打拳、散步……北门老街商业区的舞狮会、玩龙灯节目更是吸引了八方游客,成了时髦的文旅打卡点。昔日妇女们汰洗衣物的旧景已然消失在时光中,但三五成群花枝招展的“走河”却成了一道新的风景。

  宛溪河的中段,水利部门搭建起一个橡皮坝。这样,即便枯水季节,上游也有了静水流深,风波如琴,漫溢而去。汛期来时,瀑布倾泻直下,如自峡谷中窜行而来,珠飞玉溅,整个河畔涛声似鼓。

  夜晚的宛溪河,更是一条悠闲的河。水光、灯影、月色交织成一幅惬意的幸福图卷,倒映着万家灯火,融入了城市血脉。

  一路上,我总是在寻找那些历代文人留下的景点。有些古迹已难觅踪迹,有些又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今人眼前。它吸引着我们去搜寻、触摸、翻捡那些绵延至今的文脉。

  宛溪河,叠加了历史的风韵和今日的光景,正逶迤流淌。日子一页一页地翻过,就像河水一天一天地流向远方。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21日 08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作者:时国金】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烟火人间】悬崖书吧

 【烟火人间】  传说中的“悬崖书吧”,位于浙江玉环上栈头村景区内。它确实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如果立于低位海滩,需要抬头仰望,才能望到高达几十米的石崖顶端。三层入口处侧面有一片开阔的望海平台,海水是蓝灰色的,此时云开雾散风...

经典“转译”:黄庭坚的“理语”诗

阅读黄庭坚的《山谷集》,我们会发现从元祐后期到南迁黔南、戎州期间,山谷诗的创作呈现出一种以经典为诗料进行说理的倾向。“诗料”源自书本或是现实,表现在作法上就是“用事”或者“直写”。两者相反相成,不可偏废。用事过度则易因饾...

一部返璞归真的书话集——评北乔《南人书话》

 在《晦庵书话》中,唐弢曾对书话的特点做过如下概括——“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由此观之,现代书话虽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其形制上的杂糅...

南宋的四大藏书系统与藏书家

 ■陈锴  纵观中国古代的藏书发展史,南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时期。一方面,随着北宋中期问世的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南宋的刻印本图书已成为官方与私人藏书的主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寺观藏书与书院藏书在南宋时期逐渐发展成新...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图 王仲杰...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抢救”濒危语言 填补国家记忆 一群年轻人参与拯救“失声”的满语

 沙琪玛、躲猫猫、咋呼……这些从满语音译过来的词语,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吉林、牡丹江,这些地名也由满语演化而来。  满语是清朝的官方语言。伴随时代发展,这种语言逐渐“失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满族人口超...

舍家卫国的女英雄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在位于四川宜宾翠屏山麓的赵一曼纪念馆内,抗日英雄赵一曼牺牲前写给儿子的家书感动了无数参...

2024
09/21
16:53
时国金
浏览量: 1506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