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乡村振兴 > 上海最大规模非成套“旧改”项目完成——告别“老破小” 居民原地喜搬新房

上海最大规模非成套“旧改”项目完成——告别“老破小” 居民原地喜搬新房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时间:2025-07-08 15:44:18 | 点击:57

6月29日,第一批拿到新家钥匙的彭一小区居民。静安区新闻办供图

  自今年6月29日起,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区2110户居民陆续拿到钥匙,走进经过原址拆除重建的新家。72岁的居民赵启明感慨万千:“我先后在这儿住了60年,见证彭一从‘老破小’变成现在整齐气派的新房子,我的新房梦终于实现了,心里满满是感恩!”

  2005年起,彭浦新村街道在上海市率先启动实施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始建于1958年的彭一小区,是全市非成套拆除重建改造项目中建筑体量最大、居民户数最多、情况最复杂、改造难度最大的非成套旧住房小区,被称为“旧改最难啃的硬骨头”。

  旧改作为一项试点工作,在当时没有经验可借鉴。彭浦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伟说,街道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前所未有。20年来,历届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工作流程。“上海静安彭浦模式”由此形成并复制推广至全国多个城市。

  彭一小区门口,经保护性迁移后搬回原址的彭浦新村历史纪念浮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摄

  “老破小”旧改,遇上“八个难”

  彭浦新村街道原有102幢非成套旧公房,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彭浦新村是上海最早建设的工人新村之一,当年为解决工人住宿问题,一套房子分给几户合住,形成厨房卫生间合用的情况。

  赵启明回忆,原彭一小区的路坑坑洼洼,走路得小心崴脚。“最不方便的就是合用厨卫,几户邻居排着队、看着表轮流用。水管老化了,滴滴答答漏水,屋里墙面也经常渗水,住着真憋屈。”

  在20年的实践中,街道梳理出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遇到的“八个难”:寻找政策依据难、改造方案设计难、项目审批协调难、动员居民签约难、组织搬迁过渡难、居民回搬选房难、群众矛盾调处难、领导决心决策难。

  以改造方案设计为例,对规划设计方上海市房屋建筑设计院而言,彭一小区就像一张写满不同“题型”的高难度“考卷”。

  上海市房屋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陈健洲回忆,2005年第一次来到彭浦新村时,他的直观感受是房屋外观陈旧、公服设施简陋、活动场地受限、居住环境差、邻里矛盾多。“面对这个全新的住宅类城市更新课题,无参考案例、无成熟模式、无政策支撑,只能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走一条全新的路。”

  他介绍,彭一小区2110户原有户型282种,更新改造后,设计户型94种,不仅在增量平衡上有所考量,还在楼层布置和小区位置上进行充分、细致设计。

  设计团队为一居室小户型住宅在厨卫阳台内预留了冰箱、洗衣机的安装位置,使居室空间更大更规整;对于二居室及更大的户型,则通过重新分配居室面积,将部分空间预留给起居室,设计墙体结构时,考虑满足居民后期更多的个性化居住需求;在户型布局时,进一步提升户型的灵活度及保护公共楼道中居民隐私。

  房屋从厨卫合用改造为独用后,居民可以享受房改政策,未来能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租赁公房为产权房,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

  为进一步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对原彭一小区内部闲散的公服设施和活动场地进行整合,通过规划调整至共和新路闻喜路转角,并沿闻喜路延伸至新村内部,社区居民可以在轨道交通到小区最后1公里内享受多种社区公共服务。新的党群服务、体育健身和生活文化等活动场地合计总面积两万多平方米,涵盖了游泳馆、篮球馆、健身房、社区学校、日间照顾、低龄托育等基础类社区服务。

  彭一小区旧改项目创造了上海市同类型改造的多个“之最”:同一基地改造面积最大、改造户数最多、改造户型最多,交出了一份让居民满意的“答卷”。

原拆原建后的彭一小区。静安区新闻办供图

  发挥群众力量,工作有“八法”

  彭浦新村旧改工作,探索出“贴扩建”“加层扩建”“拆多层建多层”“拆多层建高层”等多种试点模式。作为一次性规划体量最大、改造户数最多、改造内容最综合的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彭一小区旧改项目于2019年5月正式启动,经过征询改造意见、敲定设计方案等环节,项目于2020年10月1日正式进入签约阶段。在居民签约、搬场、摇号选房过程中,街道遇到大量类似“清官难断家务事”的难题。

  在动员居民签约时,街道梳理发现,彭一小区有80岁以上老年人549人,包含重大疾病在内的低收入家庭152户、低保户107人、残疾人338人、失独家庭12户、精神残疾56人;另外还有362户产权房,半数以上家庭存在“人户分离”情况。

  任伟说:“调解家庭矛盾工作困难多、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任务重。不仅如此,很多居民把旧住房成套改造当作一次机会,把家庭矛盾、生活困难等方面的问题捆绑在一起,希望通过旧改解决长期积累的问题,这大大超出旧改的工作范围。”

  面对挑战,街道迎难而上,摸索出“群众工作八法”:党员带头法、邻里劝说法、关键人物突破法、见缝插针法、排除干扰法、帮助关心法、朋友关系法、单位联系法。

  有户人家,公公、婆婆愿意签约,儿媳不愿意,儿子支持儿媳。任伟说:“一直劝说没有奏效,后来我们运用‘见缝插针法’,在这户人家儿媳生完孩子的时机上门祝贺,同时讲了很多道理,一家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心,终于想通把名字签了。”

  彭一小区居委会主任吕贞告诉记者,有些居民觉得等待拆迁比原拆原建收益更大,不愿意签约搬场,居委会充分发挥楼组长、志愿者的力量,这样形成合力。

  吕贞介绍,原彭一小区共107个楼栋,有107个楼组长,加上志愿者至少有300人。经过他们经常上门做工作、交流经验,多交心、谈心,小区签约率最终达到99.95%。

  60多岁的张翠英在小区担任楼组长20多年,是做群众工作的一把好手。她所在的楼栋有8户人家,有3个公用厨房、4个公用厕所,矛盾频发。过去,遇上厕所堵了、水管漏了,她常打电话联系物业疏通,有时还垫付费用。水龙头坏了,居民不愿意修,她上门修好;邻居吵架,她上门调解。在签约工作中,居民们将张翠英和志愿者的工作看在眼里,大家慢慢形成共识。

  张翠英讲述,有户人家住着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两个儿子住外面,家庭成员之间有矛盾,迟迟不愿签约。后来,张翠英和志愿者们上门、打电话给老人的儿子和孙女。经过街道旧改办干部上门讲事实、摆道理,户主终于签约,老人住进附近的过渡安置房。

彭一小区里的公共设施。静安区新闻办供图

  上好回搬“第一课”

  2021年10月31日,彭一小区2110户居民实现100%退房搬离,在此之前,街道为破解“组织搬迁过渡难”想了各种办法。

  彭一小区居民中,高龄老人、重症患者、低收入家庭等特殊群体占比超过四分之一,让他们在短时间内通过市场途径找到合适的过渡房源难度非常大。同时,彭一小区周边的房源本就稀缺,一街之隔的彭三小区五期项目居民当时尚未回搬,又消耗了不少房源。

  吕贞告诉记者,有的居民就近租房过渡,有的群众为降低成本,到上海郊区的崇明、金山、嘉定等地租房;一些老年人找不到愿意出租的房主,街道和居委会动员老人子女把他们接到家中暂住。对一些高龄老人、独居老人,街道根据关怀政策,将他们安置到养老院等机构。社工、志愿者定期上门关怀特殊人群。

  如今,彭一小区2110户居民陆续拿到新家钥匙,随之而来的是长达数月的集中装修高峰期。任伟介绍,6月11日,街道组织了一场“彭一小区装修管理培训会”,通过“理论课程+实地教学”的形式,为小区工作人员、居民志愿者上好回搬“第一课”,将“装修”这件回搬后的头等大事,作为社区治理新阶段的抓手和契机,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街道制作了《彭一小区装饰装修管理规定》手册,这份“新家规”聚焦装修施工许可、装修垃圾规范化清运、施工时间严控、公共设施保护等重点,条款清晰、操作性强,成为居民与管理方之间的“约法三章”。

  居民在领取新家钥匙时要签订《彭一小区文明装饰装修承诺书》,装修施工单位进场前须签订承诺书,并办理临时出入证,按规定进出小区。通过制定巡逻巡查机制,城管、物业、社区志愿者每天不间断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置。

  彭一小区项目之后,静安区的旧改工作仍然面临挑战。静安区房管局副局长王燕锋介绍,截至今年,静安区还有约17万平方米的不成套职工住宅亟须改造。他表示:“房管局将加强与各部门联动,优化工作机制,分类施策,按计划全面推进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努力改善静安居民的居住质量,着力打造安居、宜居、乐居家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8日 03版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我为“家乡”设计非遗文创IP

“接到为‘第二家乡’设计文旅文创形象的任务,既兴奋又紧张,想到作品未来可能出现在景区和文创店,便充满干劲!”安徽池州学院2022级美术学专业学生左宗鹏告诉记者。  经过前期调研和设计打磨,包括左宗鹏在内的20名师生为池州...

上海最大规模非成套“旧改”项目完成——告别“老破小” 居民原地喜搬新房

6月29日,第一批拿到新家钥匙的彭一小区居民。静安区新闻办供图  自今年6月29日起,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区2110户居民陆续拿到钥匙,走进经过原址拆除重建的新家。72岁的居民赵启明感慨万千:“我先后在这儿住了...

北京平谷用咖啡“萃取”乡村振兴新动能

 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在北京市平谷区博物馆飘着咖啡香的会场里,一场关于“教育如何助力农业中关村”的讨论激发了在场人员的灵感。这不是普通的下午茶聚会,而是平谷区创新推出的“人才咖啡日”首场活动——政府部门负责...

江西理工大学学子对话老党员 寻觅信仰路

 7月1日清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贺堂村82岁老党员谢世超在门前等候着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红土青苗社会实践服务队。正逢党的生日,他要给青年学子们讲讲那些刻在骨头里的红色记忆。  入伍从军:雪地从军路上的...

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小悟样本” 红色热土焕发新生机

  在湖北省孝昌县西北部的大别山南麓,大悟山与小悟山层峦叠嶂间,红色热土正焕发新生机。  这里曾是李先念同志指挥新四军第五师鏖战敌后的战略要地,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的烽火课堂培育了万千英才。如今,“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小悟...

让搬迁后的村民稳得住、能致富 富民新村的新生“密码”

  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干城乡富民新村,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宽敞平坦的道路,整齐划一的新居,生机勃勃的田园,还有村民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  这片新开发的热土上,正书写着党建引领、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中展现青春力量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八大的贺信中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广大青年要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历史使命,奋力书写挺...

农民评职称,为乡村添“才”力

 指导果农开展套袋、施肥、浇水、打药……据媒体报道,在河北省邢台市威县赵牛村沃康梨园,农民技师张品秋在从事梨园管理工作的同时,还为农民授课。张品秋原本是一名普通农民,通过职称评聘实现持证上岗,化身农民技师,如今他带领的服...

空心村”“薄弱村”的破局密码

 小暑将至,高温来袭,但位于福建永泰县同安镇的洋中村还是凉爽得很。  “我们邀约游客来体验‘纳凉休闲游’呀。”省派驻村第一书记李中华说,洋中村联合周边几个村共同打造一个让游客慢下来种田种菜、采摘养花、制作美食、品茶钓鱼的...

湖北省石首市南口镇以防水强基 以创新聚势 以融合破局 举全镇之力实现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石首市南口镇党委书记 王兵 南口镇位于石首市西北部,东隔长江与新厂镇相对,南与绣林办事处、高基庙镇接壤,西傍藕池河与高陵镇和公安县藕池镇相望,北连长江与藕池河交汇处。全镇国土面积90.92平方千米,辖9个...

2025
07/08
15:44
浏览量: 5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把好协商议事“方向盘” 提升社会治理“精准度”

把好协商议事“方向盘” 提升社会治理“精准度”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