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河南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奔赴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缑氏镇马屯村,深入这个被誉为“制鼓第一村”的国内知名制鼓产业聚集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寻传统制鼓工艺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当日上午九时许,实践团一行抵达星月制鼓厂。在该厂负责人热情接待下,实践团成员详细了解到传统牛皮鼓制作的精细流程。
据介绍,在鼓身制作环节,工匠会选用经特殊工艺弯曲成弧的木材,以特制粘胶进行精准拼接,形成鼓身雏形后放置于通风处充分晾晒定型。待木材稳固后,通过专业切割设备去除多余部分,再经打磨、喷漆等多道工序,最终呈现出规整美观的鼓身。
图为等待喷漆和描绘图案的鼓身。许淑贤 供图
蒙皮过程更显匠心。据制鼓厂技术主管介绍,用于制鼓的牛皮需经数月晾晒处理,使其质地坚韧且富有弹性。在蒙皮操作时,四名工匠协作配合,通过特制工具将牛皮均匀拉伸,确保张力一致后,用防锈图钉沿鼓身边缘固定。“蒙皮的关键在于力度把控,稍有偏差就会影响鼓面共振效果。”技术主管边示范边向实践团成员讲解。
装饰环节则为每面鼓赋予了独特艺术气质。专业画师根据不同用途和客户需求,运用传统彩绘技法绘制龙凤、祥云等吉祥图案,部分用于庆典场合的大鼓还需加装拉环、流苏等装饰配件。从原木到成品,一面优质牛皮鼓需历经20余道工序,耗时3至5天方能完成。
图为画师正在画龙的图案,后续还需要描金。户浏阳 供图
据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村村民大多从事制鼓及相关产业,占据了国内牛皮鼓中端市场近60%的份额。完善的产业链涵盖木材加工、皮革处理、五金配件制造、牛羊养殖等多个领域,直接带动当地人就业。“靠着制鼓产业,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所以我们村人很少外出打工,这是附近区县村庄少见的情况。”该负责人表示。
谈及产业起源,负责人介绍,作为回民聚居村落,当地村民有食用牛羊肉的生活习惯,早年为避免牛皮和羊皮浪费,开始尝试将皮革加工后蒙制鼓面。随着工艺在邻里间相互借鉴完善,村民逐渐形成木材切割、皮革处理的简单分工,从家庭作坊式生产起步,让餐桌上的“边角料”逐渐发展为特色产业。
在市场拓展方面,马屯制鼓近年来积极拥抱互联网,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其产品品质深受专业团体青睐,广泛应用于各类大型表演活动。例如,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鼓手训练用鼓,乃至张艺谋导演电影《长城》中的道具鼓,均源自此地。这充分证明了当地制鼓工艺的精湛水平与广泛认可度,也预示着其技艺传承前景十分乐观。“能参与这些国家级项目,既是对我们技艺的认可,也为传统制鼓产业注入了新活力。”星月制鼓厂负责人说道。
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走进生产车间,近距离观察工匠们的操作。在鼓身制作区,飞溅的木屑间,老工匠熟练地调整切割角度;蒙皮区里,绷紧的牛皮在阳光下泛着油亮光泽;彩绘工作台上,画师用纤细的毛笔勾勒出精致图案。每道工序都凝结着匠人们的心血与传承千年的智慧。实践团成员询问其中一名工匠:“在这项技艺传承过程中是否担心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大叔自信地说:“这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能够在家门口保持较高的收入,谁不愿意学呢。”
图为团队成员和鼓厂负责人的合影。许淑贤 供图
活动尾声,制鼓厂向实践团赠送了手工制作的纪念鼓。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他们直观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更深刻认识到非遗技艺在现代产业发展中的创新转化路径。未来,河南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将持续开展此类实践活动,为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刘布 审核:同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