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群众来信 > 古镇想收门票钱,收不下去就尴尬了

古镇想收门票钱,收不下去就尴尬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时间:2025-07-20 13:03:24 | 点击:552

 正值暑期旅游高峰,最近几天,两起关于古镇门票的新闻,在舆论场掀起了新一轮对古镇景区收费的热议。

  据媒体报道,7月10日起,在江西景德镇,原本对所有人免费开放的瑶里古镇,开始对进入古镇的人员收费。然而,在游客与村民的齐声反对下,新收费办法仅实施数日,就恢复为原有经营管理模式。紧随其后,云南丽江古城(大研古镇)征收“古城维护费”的消息也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讨论。不少人忧心忡忡:今后踏入丽江古城,或许将面临50元的收费门槛。

  值得玩味的是,在瑶里古镇收费政策的调整过程中,抵触情绪最强的并非游客,而是当地村民。村民们指引游客逃票的“里应外合”场景,令人哭笑不得。

  至于丽江的“古城维护费”,并非当地新动作。早在2007年,《丽江市丽江古城维护费征收办法》就规定每人每次缴费金额为80元。从表面上看,此次调整不仅降价,还将单次缴费后的有效期延长到了一年。不过,在实际执行中,丽江“古城维护费”多年来仅对跟团游游客刚性收取,而散客除非前往特定景点,一般不会遇到查验票据的情况。当地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在丽江古城严格收费,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如今,丽江景区工作人员对散客是否需要缴费的回应是“你们不交我们也没办法”。换言之,一边是公众担忧丽江加强对“古城维护费”的查验,一边是当地对收费能否真正落实,心里也没有底。想收门票,却怕收了之后游客锐减、运营难以为继;或是收费措施执行得虎头蛇尾——这正是当下不少古镇景区面临的窘境。

  古镇景区的门票该不该收、怎么收,不是新问题。不过,自从古镇游成为人们出游的热门选择以来,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答案。随着大众旅游观念的迭代与旅游市场环境的变迁,继续探寻新的共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从常见的舆论反应来看,反对“门票经济”是不少媒体评论的出发点。比如,《新京报》对瑶里古镇收门票事件的评论就认为:传统的“圈地卖票”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阶段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文章建议,以差异化体验增强游客黏性,提升游客停留时长和消费体验,在“二次消费”上做文章,减少对门票经济的依赖。

  同样,针对丽江收取“古城维护费”的做法,红星新闻的评论引用近期多个古镇景区免除门票或实施门票优惠政策的案例指出:要从古镇同质化的竞争怪圈中脱颖而出,“门票经济思维”正在成为过去时。

  不可否认,古城的日常维护需要资金支撑,一些引入运营公司的古镇景区,也背负着回本与营利的迫切压力。因此,回望国内古镇游的开发历程,收取门票俨然成了一种惯性做法。

  拿乌镇景区来说,门票收入至今在其营收中占有不容忽视的比例。有媒体根据乌镇景区所属公司中青旅的财报推算,根据公开的全年游客数乘以成人门票价格,2024年全年,乌镇来自门票的收入为14.12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约80%。

  考虑到部分游客可享有门票减免政策,乌镇门票收入占营收的实际比重可能比推测的要低一些。但这样的数据已足以证明,景区有着强烈的收门票的动机,如果获得游客认同,门票收入确实能够成为古镇文旅的重要收入来源。

  然而,大众对传统古镇游已渐显“审美疲劳”。就像近期引发热议的张家界大庸古城,即便敞开大门免收门票,依旧门庭冷落。

  作为国内古镇游的“顶流”,乌镇景区的游客访问量也不容乐观。数据显示,2024年,乌镇景区接待游客743.38万人次,同比减少3.71%,较2019年巅峰时期的918.26万人次缩水近200万人次。

  如今,消费者要么热衷于亲近自然的生态之旅,要么钟情于沉浸历史文化的人文体验,古镇游作为一款成熟的旅游产品,在“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下,难免遭遇游客流失的困境。

  也要看到,作为传统文化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载体,古城、古镇的价值绝不限于搞旅游开发。最近,《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让古城古镇更好“活”在当下》的评论就指出:“古城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绝不仅是修复几处古建、打造几条旅游街那么简单,要守护本地文化基因,让历史记忆和文化根脉在现代生活中滋养人心。”

  古镇是属于人的,这既包括生于兹长于兹的本土居民,也包括一切对古镇文化倾心的来访者。就像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言,要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

  古镇能够成为文化名片,成为旅游热点,是脱颖而出的过程。古镇景区能不能收门票、门票卖多少钱,需要结合市场接受度、本地居民意愿和旅游价值通盘考虑。更多拥有古镇资源的地方也应当明白,商业化开发并非古镇发展的标准答案,坚持以人为核心,才是赓续文脉、实现可持续开发的根本。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中国始终是促进非洲大陆发展的真诚朋友

  今年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5周年。在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的推动下,非洲和中国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已成为全球南方合作的典范。在去年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非中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非中命运共同体,非中关系正处于...

“中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曾走访中国多地,见证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可推广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中国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为全球树立了成功范例。”埃及原子能研究院副教授穆罕默德·阿里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河北承德,当地不...

“浙BA”参赛队名单中为何出现了7位设区市副市长?

  业余篮球赛“浙BA”第二阶段的揭幕战8月15日晚在杭州队和诸暨队之间展开。当天,浙江省体育局官方公众号公布22支参赛队名单,澎湃新闻注意到,有7位设区市副市长作为领队出现在名单中,并与球员、教练、队医等一样标注了身高...

中国经济稳中有进!商品和服务消费潜力逐步释放 外贸多元化成效继续显现

央视网消息:8月15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介绍,7月份国民经济总体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据介绍,受服务和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带动,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由降转涨,核心C...

河南汤阴县严查“校园餐”存在的问题 学校食堂的账,不能对不上

 “学校食堂的饭菜,像‘清水煮白菜’,可每天餐费15元,并不便宜,这钱到底花在哪儿了?”这封信,摆在了牛咏松的办公桌上。  作为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纪委监委派驻县教育系统纪检监察组组长,牛咏松深感责任重大:“校园餐费管理不...

云南昆明市五华区 这样的问题是否存在

----关于昆明市五华区沙朗乡桃园甸头村村民我吴先树举报村领导的问题每日新闻网讯:近日,本网不断接到昆明市五华区沙朗乡桃园甸头村村民吴先树的反映,反映他在本村遇到迫害的实际情况,本网经过电话了解,认为有必要将内容如实刊发...

印度拉贾斯坦邦发生交通事故 造成至少11人死亡

  中新网北京8月13日电 新德里消息:印度警方称,当地时间13日凌晨,印度拉贾斯坦邦一段高速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至少11人死亡,多人受伤。  据《印度时报》以及《印度斯坦时报》等媒体报道,印度警方表示,13日4时至...

这些坚果降血脂很有效,很多人没吃对!

  很多人体检时经常被告知“血脂异常”,常见有胆固醇超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超标等。《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脂血症总体患病率高达35.6%。血脂异常可能导致动脉硬化、冠...

多点突破、协同跃升!人形机器人产业应用迈入技术突破→资本加码→场景落地延伸加速期

  央视网消息: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8月12日闭幕,通过火爆现场展示的机器人领域最新“黑科技”,透视出产业新动向。专家表示,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呈现多点突破与协同跃升态势。人形机器人产业和应用正展现出强劲发展潜力,迈入...

“红毯”湿地焕新生、科技破解“水困” 生态保护与发展同频共振交出亮眼答卷

  央视网消息:黄河奔涌5000余公里,滋养着两岸生灵,也考验着治水管水智慧。山东守护湿地孕育生机,宁夏以科技破解缺水难题。  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 “红毯”湿地的守护与新生  河水与海潮交汇的地方总有新的生命开始。这里...

2025
07/20
13:03
浏览量: 55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北京顺义区南彩镇  这样的举报是否存在

北京顺义区南彩镇  这样的举报是否存在

冲击连片亩产1200公斤——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移栽秧苗见闻

冲击连片亩产1200公斤——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移栽秧苗见闻

顺义村干部涉嫌伪造评估报告,侵害百姓合法权益,法治尊严在哪里?

顺义村干部涉嫌伪造评估报告,侵害百姓合法权益,法治尊严在哪里?

宁夏青铜峡市  为何如此违背民心强拆砖厂

宁夏青铜峡市 为何如此违背民心强拆砖厂

上海市信访部门 这样解决信访问题是否正确

上海市信访部门 这样解决信访问题是否正确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