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群众来信 > 赴农村基层年轻干部如何上好乡土适应必修课?

赴农村基层年轻干部如何上好乡土适应必修课?

来源:中青网 | 时间:2025-06-22 16:16:10 | 点击:884

  “我大学学的是计算机,却要在村里指导农民种地,真是无从下手。”这是许多赴农村基层年轻干部的任职挑战。当代中国正值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成千上万的年轻干部奔赴农村基层,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然而,在推进人才下乡的实践过程中,一个愈发凸显的现象值得深思:许多怀揣理想的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与乡村社会融合的适应性挑战,特别是年轻干部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水土不服现象,不仅直接影响基层工作效能,更考验着乡村振兴人才战略的实施成效。

  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面临的适应性挑战,实质上是现代性与传统性、城市文明与乡土文明之间的深层碰撞。多数年轻干部成长于城市环境,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取向都深受现代城市文明熏陶。当他们踏入农村,面对迥然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逻辑,往往会产生明显的心理落差和适应障碍。这种错位不仅体现在工作方法上的生疏,更深层次地表现为对乡土社会文化内核的认知偏差,尤其是,乡村社会有其特有的人情伦理、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核。然而,由于赴农村基层年轻干部对这些文化要素较为陌生,往往难以准确把握村民的思维逻辑和行为准则,甚至可能因无意间触及其文化禁忌而影响工作开展。

  赴农村基层年轻干部如何破题乡土扎根必修课?这需要建立富有乡土气息的乡土适应培养机制。

  构建具有乡土特色的传帮带机制。老干部与年轻干部之间的传帮带关系,是适应乡土环境的天然桥梁,应推动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机制由传统的师徒结对模式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运作体系转变。可以建立老干部与年轻干部之间的结对子机制,明确双方职责、工作标准和考核要求,形成可量化、可评价的工作体系。在传帮带的内容上,应当注重围绕传经验、带方法、帮成长三个维度展开,通过现场教学、实践指导等方式,帮助年轻干部深刻领悟农村基层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构建年轻干部赴基层沉浸式实践培养体系。沉浸式实践是推动年轻干部融入乡土环境的重要路径。首先,要确保年轻干部的实践时长,将年轻干部的下乡实践周期延长至完整年度,让他们有机会亲身经历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完整农事周期。其次,要强化角色代入,采取一线工作法,让年轻干部直接参与村务管理、矛盾调解、产业发展等具体工作,承担实质性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另外,打造沉浸式实践基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村庄作为年轻干部的实践平台,实施轮岗制度,系统培养年轻干部应对农村复杂工作的综合能力。

  创新乡土课堂实用技能培训模式。针对传统技能培训脱离实际、效果有限等问题,创新建立以田间为课堂、以农民为老师、以实践为教材的培训体系,突出乡土课堂“土”味浓、实用性强、接地气的特色。邀请当地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农技专家等担任“土专家”讲师,采用方言土语传授实用技能。建立移动课堂,根据农时季节和工作需要动态调整,将培训现场设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实现按需送教、上门培训,确保技术指导随时跟进、服务群众精准到位。

  构建年轻干部乡土文化浸润培养机制。乡土文化是农村社会的精神纽带,年轻干部要真正融入乡村,必须深入理解和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开展乡土文化体验月活动,组织年轻干部参与当地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文化仪式,切实感知乡土文化的魅力。实施乡土文化导师制,为每位年轻干部配备一名当地文化传承人作为文化导师,系统传授民俗礼仪、方言技艺等乡土文化知识。

  建立年轻干部乡土情怀培育长效机制。乡土情怀是年轻干部愿意扎根乡村的自发动力。实施情感联结工程,通过驻村日记、影像记录等方式,引导年轻干部深刻体悟乡村发展变迁,建立与乡村的情感纽带。开展互动帮扶体系,组织每名年轻干部与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在共同劳动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增进感情。完善精神激励机制,定期举办乡土故事青年说等故事分享会,通过典型案例宣讲、工作感悟交流等形式,强化年轻干部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

  年轻干部的乡土适应能力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构建系统性的长效培养机制,持续扎实推进。要通过多元化、特色化的培养路径,帮助赴农村基层年轻干部逐步适应乡土环境,实现从“水土不服”到“如鱼得水”的转变,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责任编辑:宋静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哈尔滨市依兰县追寻土地权益 村民张晓良遭遇伪造身份困境

     每日新闻网北京报道:在2025年10月,一起涉及土地权益和身份伪造的争议案件浮出水面。事发哈尔滨市依兰县,团山子乡全胜村,张晓良在追寻土地权益的过程中,揭露了一连串令人震惊的伪造身份真相。张晓良:土地

秋满神州“丰”景万里 多视角解锁“海上粮仓”丰收新场景、新变化

央视网消息:金秋时节,稻浪翻滚、瓜果飘香,主产区秋粮及重要农产品迎来大面积收获。通过吉林一号卫星,从太空视角出发,沿着海岸线从南到北看“海上粮仓”丰收进行时。  “大国重器”驶向深蓝 海上养殖蓬勃发展播放视频画...

赏秋、捡秋点亮秋日文旅 别样新体验助力旅游市场持续火热

央视网消息:在山西大同市左云县有一条乡间小路,路两旁杨树因秋日叶片泛黄,被网友亲切称为“大同版梧桐大道”。这里斑驳光影下的金黄秋景,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这里是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管家堡村的“大同版梧桐大道”,光影透过树叶...

吉林龙潭区法院 这样的劳动关系请你们作出公正的判决

每日新闻网田洪 前言:法的核心价值是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如果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劳动者提出或...

故宫博物院新展汇集百余捐献文物

文物捐献是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来源。10月17日起,“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在故宫景仁宫展出。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包括郑振铎、孙瀛洲等捐献大家的捐献文物,展品类别包含书画、陶瓷、铭刻、玉石器、...

成都交警通报一起道路交通事故:致6人受伤,无生命危险

央视网消息:据成都交警微信公众号消息,10月17日,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发布警情通报:10月17日10时28分许,成都市草市街发生一起道路交通事故。接警后,公安、消防、医疗救援等部门迅速到场处置。经初步调查,当事人林某...

1.78亿人次、同比增12.9%!多项便利政策释放红利 “跨境交流+边境文旅”满满人气

央视网消息:国家移民管理局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全国口岸累计出入境人员1.78亿人次,同比增长12.9%,出入境流量稳步回升、人员往来持续活跃。来看具体数据表现。今年三季度,内地居民累计出入境8937.2万人次、港...

宿迁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唐建波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宿迁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唐建波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目前正接受宿迁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总台记者 钱成)扫二维码 访问央视网

《月夜咏怀》艺术特色赏析及其他——

 作者: 云飞扬《月夜咏怀》以澎湃的家国情怀与精湛的古典笔法,构筑了一幅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盛世画卷。以下从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与精神内核三方面展开赏析: 一、时空交织的创作语境作品诞生于2025年中秋国庆...

多平台搭建全球“数贸之桥” 全新“向智”多样化贸易吸睛全球客商

央视网消息:“中国第一展”138届广交会开展,数智化水平提升,服务全面升级;浙江义乌第六代市场全球数贸中心开业运营,“数链全球”迎来“开门红”。中国通过多平台多维度焕新搭建全球“数贸之桥”,全方位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国际...

2025
06/22
16:16
浏览量: 88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冲击连片亩产1200公斤——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移栽秧苗见闻

冲击连片亩产1200公斤——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移栽秧苗见闻

内蒙古科左中旗大瓦房村部分村民  竟然跨境提前抢夺我们吉林省边界的玉米

内蒙古科左中旗大瓦房村部分村民 竟然跨境提前抢夺我们吉林省边界的玉米

顺义村干部涉嫌伪造评估报告,侵害百姓合法权益,法治尊严在哪里?

顺义村干部涉嫌伪造评估报告,侵害百姓合法权益,法治尊严在哪里?

北京顺义区南彩镇  这样的举报是否存在

北京顺义区南彩镇  这样的举报是否存在

宁夏青铜峡市  为何如此违背民心强拆砖厂

宁夏青铜峡市 为何如此违背民心强拆砖厂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