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群众来信 > 被迫搬家、焦虑自残……谁来保护被“开盒”的她们?

被迫搬家、焦虑自残……谁来保护被“开盒”的她们?

来源:中青网 | 时间:2025-06-11 16:28:14 | 点击:828

  唯有让更多人看到“开盒”对受害者的伤害,宣导正确的网络精神文明价值观,才能营造出更理想的大环境。

  近日,新京报刊发报道《被“开盒”的她:为安全被迫跨省搬家,签完和解协议3天后又收到威胁》,聚焦“开盒”乱象的现状与治理,引发社会关注。报道详尽记录了多位女性受害者被“开盒”的遭遇,以及她们在维权过程中面对的重重阻碍。其中,有人惶惶不可终日、有人因焦虑而自残,也有人长时间奔波于派出所和法院之间,却一直等不来明确的处理结果。

  在互联网上,“开盒”早已不是新词,是当下网络暴力最具破坏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的“杀伤力”来自三重叠加:一是对受害者个人隐私的深度暴露,二是伴随而来的骚扰、诽谤、辱骂、嘲讽等言论,三则是现实生活中难以预期的安全威胁。正如报道中所述,有人因为一通“要上门灭你全家”的留言跨省搬家,有人因1岁的儿子被网暴者点名威胁而不敢出门。在这些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图景——网暴者只需敲敲键盘,就能将他人拉入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噩梦,而被“开盒”的受害者,却要用尽力气才能保住自己的现实生活。就此而言,治理“开盒”乱象,无疑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社会任务。

  在这件事上,有一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受害者维权为何如此艰难?在报道中,上海正策(杭州)律师事务所谢静提到,她每年接触到上千名“开盒”受害者,然而真正进入司法程序的不过30多人。对此,这名律师表示:诉讼不仅要考虑时间和经济成本,很多当事人被“开盒”后,还可能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而诉讼过程较为漫长,面对这种等待和煎熬的过程,很多人就会选择放弃。此外,基层执法者在处理此类案件时也往往抱有谨慎的态度,不敢轻易立案和处罚。

  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国家层面对“开盒”乱象的治理力度持续加强,已初步构建起一套从立法、执法、司法到平台责任,涵盖多个环节的治理框架。

  在立法层面,作为我国首部专门针对网络暴力信息的基础性立法文件,2024年施行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首次从法律层面对网络暴力的定义、类型、责任分工作出明确界定,将“集中发布侮辱谩骂、造谣诽谤、威逼胁迫、侵犯隐私等信息”纳入监管视野,为执法提供了清晰依据。

  在司法层面,2024年,北京市检方对两名“开盒”者提起公诉。今年3月19日,法院最终以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判处被告人赵某、成某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以罚金。经央视新闻报道,这一判决引发广泛关注,社交媒体上,许多网友表示“开盒现在要判刑了”,认为本案具有标志性意义。这一判决不仅捍卫了被害人的权益,也打破了“开盒”乱象难以追责的惯性认知,为各地司法实践提供了参考。

  就在上个月,中央网信办出台专项通知,从阻断“开盒”信息传播、完善预警机制、加大惩治力度、优化保护措施、加强宣传引导等多个维度明确工作要求。有关部门还督促互联网平台对组织煽动“开盒”、提供“开盒”服务等账号、群组,一律予以关闭或者解散,并在前期治理网络暴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完善防护措施,加大“开盒”风险提示力度,设置涉“开盒”举报快速入口,及时核实网民投诉举报,最大限度帮助网民防范和处置“开盒”问题风险。平台治理与行政监管的联动,也能为打击“开盒”乱象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不过,要将相关规范与政策更好地转化为实际成效,还需在两方面有更多作为。其一,是补齐法律实践的落地环节。眼下,相关维权的重要困境之一,就是前文提到的执法和司法机关面对类似事件时较为谨慎的问题。报道中,多位受害者在提供了详实证据的前提下仍被劝调解,难获立案,反映出一线执法在对此类违法行为的认定中仍存在模糊地带。对此,上级主管部门需要对基层民警、检察官、法官加强专项培训,使其具备识别、界定网络暴力类型与责任的专业能力,进而让更多“开盒”者受到法律制裁,使相关立法的初衷得到充分实现。

  其二,社会各界还需形成合力,推动公众转变对网络暴力严重性的认知。长期以来,网络空间中普遍存在“对骂几句没什么大不了”“只是展示信息不算犯法”等错误认识。从本质上看,正是这种观念为“开盒”行为创造了心理温床。此前有研究显示,在未成年人群体中,这种认知错位尤为严重。部分施害者将泄露他人隐私视为一种普通的网络互动,而非严重的侵权行为。此外,舆论对某些网暴受害者的质疑和嘲讽,也使不少人选择沉默和退让,不敢、不愿站出来维权。对此,唯有让更多人看到“开盒”对受害者的伤害,宣导正确的网络精神文明价值观,才能营造出更理想的大环境,使受害者得到更多保护,让施暴者没有生存空间。

责任编辑:朱浩天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心电图无异常就没事? 警惕心脏带病工作

     

秋满神州“丰”景万里 多视角解锁“海上粮仓”丰收新场景、新变化

央视网消息:金秋时节,稻浪翻滚、瓜果飘香,主产区秋粮及重要农产品迎来大面积收获。通过吉林一号卫星,从太空视角出发,沿着海岸线从南到北看“海上粮仓”丰收进行时。  “大国重器”驶向深蓝 海上养殖蓬勃发展播放视频画...

赏秋、捡秋点亮秋日文旅 别样新体验助力旅游市场持续火热

央视网消息:在山西大同市左云县有一条乡间小路,路两旁杨树因秋日叶片泛黄,被网友亲切称为“大同版梧桐大道”。这里斑驳光影下的金黄秋景,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这里是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管家堡村的“大同版梧桐大道”,光影透过树叶...

吉林龙潭区法院 这样的劳动关系请你们作出公正的判决

每日新闻网田洪 前言:法的核心价值是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如果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劳动者提出或...

故宫博物院新展汇集百余捐献文物

文物捐献是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来源。10月17日起,“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在故宫景仁宫展出。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包括郑振铎、孙瀛洲等捐献大家的捐献文物,展品类别包含书画、陶瓷、铭刻、玉石器、...

成都交警通报一起道路交通事故:致6人受伤,无生命危险

央视网消息:据成都交警微信公众号消息,10月17日,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发布警情通报:10月17日10时28分许,成都市草市街发生一起道路交通事故。接警后,公安、消防、医疗救援等部门迅速到场处置。经初步调查,当事人林某...

1.78亿人次、同比增12.9%!多项便利政策释放红利 “跨境交流+边境文旅”满满人气

央视网消息:国家移民管理局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全国口岸累计出入境人员1.78亿人次,同比增长12.9%,出入境流量稳步回升、人员往来持续活跃。来看具体数据表现。今年三季度,内地居民累计出入境8937.2万人次、港...

宿迁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唐建波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宿迁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唐建波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目前正接受宿迁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总台记者 钱成)扫二维码 访问央视网

《月夜咏怀》艺术特色赏析及其他——

 作者: 云飞扬《月夜咏怀》以澎湃的家国情怀与精湛的古典笔法,构筑了一幅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盛世画卷。以下从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与精神内核三方面展开赏析: 一、时空交织的创作语境作品诞生于2025年中秋国庆...

多平台搭建全球“数贸之桥” 全新“向智”多样化贸易吸睛全球客商

央视网消息:“中国第一展”138届广交会开展,数智化水平提升,服务全面升级;浙江义乌第六代市场全球数贸中心开业运营,“数链全球”迎来“开门红”。中国通过多平台多维度焕新搭建全球“数贸之桥”,全方位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国际...

2025
06/11
16:28
浏览量: 82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冲击连片亩产1200公斤——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移栽秧苗见闻

冲击连片亩产1200公斤——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移栽秧苗见闻

内蒙古科左中旗大瓦房村部分村民  竟然跨境提前抢夺我们吉林省边界的玉米

内蒙古科左中旗大瓦房村部分村民 竟然跨境提前抢夺我们吉林省边界的玉米

顺义村干部涉嫌伪造评估报告,侵害百姓合法权益,法治尊严在哪里?

顺义村干部涉嫌伪造评估报告,侵害百姓合法权益,法治尊严在哪里?

北京顺义区南彩镇  这样的举报是否存在

北京顺义区南彩镇  这样的举报是否存在

宁夏青铜峡市  为何如此违背民心强拆砖厂

宁夏青铜峡市 为何如此违背民心强拆砖厂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