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群众来信 > “中国大黄鱼之乡”唱响“海洋牧歌”

“中国大黄鱼之乡”唱响“海洋牧歌”

来源:中新网 | 时间:2024-07-22 14:44:10 | 点击:4417

中新网宁德7月18日电 (林榕生 余汕康)蓝天下、碧海上,阡陌纵横的新型塑胶深水网箱在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海域紧密相连,一幅“海上田园、多彩渔村”的诗意画卷徐徐展开。

蕉城区三都镇秋竹村养殖户曾祖光说,原来的小网箱统一换成了深水大网箱,容积率扩大了三倍,养殖密度下降、鱼病明显减少,大黄鱼的产量、品质和价格都显著提高。

2022年9月21日,“中国大黄鱼之都”宁德市迎来黄鱼丰收。(资料图)吴允杰摄

大黄鱼,又叫黄瓜鱼,体色金黄、嘴唇鲜红、肉质洁白细嫩、营养丰富。蕉城区三都澳官井洋,是中国唯一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至今流传着“官井洋,半年粮,黄瓜叫,渔民笑”的歌谣,蕉城区也被誉为“中国大黄鱼之乡”。

官方数据统计,2023年,蕉城区大黄鱼养殖产量6.51万吨,产值25.52亿元(人民币,下同),产销量占全国80%以上,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10亿元。

然而,曾经的三都澳,因盲目扩张,一度陷入“无证、无序、无度”的状态,不仅海面脏乱、水质污浊,且渔业病害频发、水产品质量下降。

2018年,蕉城区在三都澳海域推进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工作,守护蓝色“粮仓”,清退渔排28.19万口、贝藻类6.2万亩,清理海漂垃圾60996.47吨、泡沫浮球223万个。

蕉城区委书记何必良表示,累计投入9.8亿元,通过“全面清”“规范养”“依规管”,有力重建了海洋养殖秩序、重塑了海洋生态格局。

综合整治显现多重效应。三都澳海域生态加快修复,销声匿迹近30年的中华白海豚频繁出现在三都澳海域,小天鹅、东方白鹳等珍稀濒危候鸟又回来了;管海用海走上规范化轨道,通过海域权属分置改革,厘清解决了海域归谁所有、谁来使用、怎么使用等关键问题,从源头上规范养殖秩序;养殖效益得到全方位提升,到2023年底整治后养殖产量提高27.3%、产值提高49.2%、渔民收入提高40.9%。

对此,福建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海上养殖基地负责人宋向国感受颇深。他说,深水网箱抗风浪能力强、空间更大,公司的大黄鱼年产量由原来的6500吨提高到8500吨。

2022年9月21日,“2022中国农民丰收节﹒宁德分会场宁德大黄鱼捕捞季暨京东农特产购物节”活动中,渔民捕捞大黄鱼。(资料图)吴允杰摄

产业进无止境。当前,蕉城区全力实施“国鱼计划”,依托三都澳得天独厚的资源,通过提质养殖、做深加工、拓宽市场、打响品牌,不断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持续铸链成群,用产业擦亮“国鱼品牌”。

走进位于蕉城区飞鸾镇梅田村的大黄鱼产业园,可见周边配套设施人才公寓一期项目工程建设临近尾声,二期、大黄鱼主题博物馆和商业街等前期建设同步推进。

大黄鱼产业园项目计划投资近50亿元,总规划开发建设海产品交易中心、大型冷链冷库、海产品精深加工标准厂房和定制厂房等海洋经济产业设施,以及大黄鱼博物馆、星级酒店和餐饮商业街等服务配套设施,打造形成智慧型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平台。目前,该园区已入驻水产企业16家,11家企业投入生产。

宁德市夏威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蔡述夏称,他们去年7月签约,9月便入驻园区,园区的软硬件设施配套齐全,水路交通便利,给水产企业带来了一次发展与壮大的机会。

渔业种苗是海水养殖的“芯片”。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水养殖条件,宁德人围绕小鱼苗做起了大文章,建成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大黄鱼遗传育种中心等科研平台,开发“宁芯”系列育种芯片,年培育大黄鱼苗10亿尾以上,育种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副院长、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徐鹏带领团队运用芯片和大数据技术,破解大黄鱼的基因密码,展开大黄鱼育种“芯”技术攻关。

徐鹏表示,给大黄鱼出“考题”、用芯片检测“优等生”,把基因大数据技术用在了鱼的身上,只为找到那尾“最优秀”的抗病大黄鱼;大黄鱼育种从“芯”出发,推动大黄鱼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进一步丰盈“蓝色粮仓”。

耕海牧渔,渔歌嘹亮。如今,三都澳已是世界上最集中的水产养殖中心之一,宁德大黄鱼产量连续9年居全国海水养殖鱼类之首。碧海蓝天、渔舟唱晚的海湾美景,也吸引着四方游人纷至沓来。2023年,蕉城区海上旅游人数达6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亿多元。

何必良表示,蕉城区将牢固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大力实施“国鱼计划”,精心耕耘“海上牧场”,努力让“蓝色粮仓”越来越充盈、“海洋牧歌”越唱越嘹亮。(完)

责任编辑:吴闻达】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日本自民党多名涉“黑金”丑闻议员任新内阁要职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22日任命执政党自由民主党7名涉“黑金”丑闻议员出任新内阁要职,引发在野党阵营质疑。按日本媒体说法,这意味着高市早苗改变了前两任首相不任用涉“黑金”丑闻议员的做法。10月21日,...

老厂房变身千亿金融高地 “产业导入+功能提升”激发产业新活力

央视网消息:为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湖北武汉正系统推进城市更新,引导老厂房向文创、金融等新业态转型。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座以金融为主题的城市更新产业园区,未来资产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元,成为武汉...

在科技“无人区”探索未知、释放动能 创新为经济发展换上智慧新引擎

 央视网消息:从地球表面仰望苍穹、向微观世界探幽索微……人类对未知的好奇永无止境。“十四五”以来,中国不断叩问科技前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遥望天际,海拔4410米,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1.36平方公里的探测器...

沈白高铁铺就振兴发展康庄大道

长白山下,列车呼啸穿林海;浑河两岸,汽笛声动启新章。  在不久前开行的串联起辽宁、吉林两省的沈白高铁,不仅让东北高铁网首次形成“O”形闭环,更以时速350公里的“中国速度”,为白山黑水间的民生出行、经济发展与文旅融合按下...

中国经济“焕新”升级 “创新”增长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央视网消息: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稳”的格局、“进”的势头、“韧”的特性“没有变”,突出特征就是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与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培育。从发展动能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中国经济...

阵风8~9级!三亚启动防汛防风Ⅳ级应急响应

央视网消息:据三亚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根据气象预报,受台风“风神”影响,未来24小时内三亚市沿海地区平均风力将逐渐增大到6~7级,阵风8~9级,内陆地区平均风力将逐渐增大到5级,阵风6~8级。三亚市气象台已于10月21日...

在接续奋斗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新华社社评:在接续奋斗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中,“十四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

心电图无异常就没事? 警惕心脏带病工作

     

秋满神州“丰”景万里 多视角解锁“海上粮仓”丰收新场景、新变化

央视网消息:金秋时节,稻浪翻滚、瓜果飘香,主产区秋粮及重要农产品迎来大面积收获。通过吉林一号卫星,从太空视角出发,沿着海岸线从南到北看“海上粮仓”丰收进行时。  “大国重器”驶向深蓝 海上养殖蓬勃发展播放视频画...

赏秋、捡秋点亮秋日文旅 别样新体验助力旅游市场持续火热

央视网消息:在山西大同市左云县有一条乡间小路,路两旁杨树因秋日叶片泛黄,被网友亲切称为“大同版梧桐大道”。这里斑驳光影下的金黄秋景,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这里是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管家堡村的“大同版梧桐大道”,光影透过树叶...

2024
07/22
14:44
浏览量: 441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冲击连片亩产1200公斤——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移栽秧苗见闻

冲击连片亩产1200公斤——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移栽秧苗见闻

内蒙古科左中旗大瓦房村部分村民  竟然跨境提前抢夺我们吉林省边界的玉米

内蒙古科左中旗大瓦房村部分村民 竟然跨境提前抢夺我们吉林省边界的玉米

顺义村干部涉嫌伪造评估报告,侵害百姓合法权益,法治尊严在哪里?

顺义村干部涉嫌伪造评估报告,侵害百姓合法权益,法治尊严在哪里?

北京顺义区南彩镇  这样的举报是否存在

北京顺义区南彩镇  这样的举报是否存在

宁夏青铜峡市  为何如此违背民心强拆砖厂

宁夏青铜峡市 为何如此违背民心强拆砖厂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