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亚美尼亚驻华大使:北京冬奥会必将成功!并成为人类现代史上第一届绿色奥运会

亚美尼亚驻华大使:北京冬奥会必将成功!并成为人类现代史上第一届绿色奥运会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2-02-08 23:08:18 | 点击:1028

时间:2022年1月27日

嘉宾:亚美尼亚共和国驻华大使 谢尔盖·马纳萨良 

       导语:中国访谈,世界对话。北京2022年冬奥会即将开幕,与此同时,今年也是中国同亚美尼亚建交30周年。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特别邀请到亚美尼亚共和国驻华大使谢尔盖·马纳萨良,请他谈谈其对本届冬奥会在疫情防控、筹备工作等方面的评价及他对未来中、亚双边关系的展望。



亚美尼亚共和国驻华大使谢尔盖·马纳萨良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专访     (摄影:郑亮)


       中国网:大使先生,早上好。很高兴邀请您参加我们今天的节目。

       谢尔盖·马纳萨良:谢谢,感谢各位的到来,也感谢你们的采访。我也很开心能参加你们的节目。

       中国网:冬奥会即将开幕,您怎么评价冬奥会的筹备工作,以及中国为防疫做出的努力?

       谢尔盖·马纳萨良:我们都期待着北京冬奥会。作为在北京工作的外交官,我们亲眼见证了各项筹备工作。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筹备工作始于2015年,北京获得冬奥举办权之后。当时的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北京成为了最后赢家。自2015年起,筹备工作有序展开。

       目前,因为疫情原因,世界各国处境艰难,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至少两年。但是,我们仍然见证了冬奥筹备取得的杰出成果,令人惊叹!我参加了中国外交部组织的考察活动,参观了各类设施、场馆、场地、酒店和其他专门为奥运会建造的基础设施。北京和张家口之行非常精彩。此外,我想强调的是,运动员和其他参奥人员生活条件会非常舒适,因为我看到了酒店和其他设施的情况。

       说起疫情,这是另一个问题。疫情本身,或者是疫情期间举办奥运会都极其困难,起码不会容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所有人都要严格遵守规定。相关规定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所有参奥人员、所有运动员和奥运代表团其他成员的健康。因此,我们非常理解中方的立场。

       我也想利用今天的机会强调一下,对于大家而言,遵守中方采取的严格措施及规定是必要的。因为,正如我刚才所言,这些规定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所有相关人员、各国国家队成员、运动员和代表团成员的健康。

       中国网:中国为冬奥会所做的各项工作是否达到了您的预期?

       谢尔盖·马纳萨良:说起预期,我想说的也有很多。提起北京冬奥会,需要强调的是,北京冬奥会将是人类现代史上第一届绿色环保的奥运会,很了不起。这是中国科技成就的伟大成果和最佳例证,令人惊叹。这也是我们十分期待参与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原因。

       我们非常感谢相关的礼宾安排。各位(驻华)大使已经收到了邀请。我们十分期待精彩绝伦的表演。说起对于奥运会的期待,具体而言,我期待激烈且精彩的比赛,期待各位裁判的公正判断,期待奥运健儿之间的公平竞争。作为亚美尼亚驻华大使,我期待亚美尼亚运动员顺利参赛。我希望并相信北京冬奥会将实现百分百的成功和安全。

       中国网:适逢世纪疫情,冬奥会的筹备和举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您认为本届冬奥会怎样才算是成功?

       谢尔盖·马纳萨良:首先,奥林匹克运动或者奥运会的首要原则是积极参与。中国为参奥的各国代表团创造了百分百的舒适条件,考虑到疫情期间有诸多不便,包括旅行,所以从最开始一直到奥运会结束,中国已经规划好了所有的事项,全程都很安全。运动员和代表团成员将会处在非常舒适的闭环管理中,享受全天候的医疗管理服务。这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相信中国,中方采取的防疫措施和所做的筹备工作主要目标是确保我们大家的健康,这正是为了奥运会成功举办作出的正确决定。

       中国网:所以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谢尔盖·马纳萨良:如果没有百分百安全的条件,就谈不上体育竞赛的成功。


亚美尼亚共和国驻华大使谢尔盖·马纳萨良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专访     (摄影:郑亮)


       中国网:目前少数西方国家对北京冬奥会进行了所谓“外交抵制”,将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和人权挂钩,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谢尔盖·马纳萨良:抵制,任何类型的对奥运会的抵制都不是什么新鲜事,此前已经发生过一些了。如果我没记错,第一次针对奥运会的政治抵制发生在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期间。之后,即使不是每4年,至少每8年,我们都会看到同样的情况。所以这没什么新鲜的。但是说起政治抵制或“外交抵制”,我们需要再次回顾《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运动或奥运会的主要原则之一是让体育完全脱离政治。很显然,《奥林匹克宪章》对此已经做了规定。另一方面,为了充分保障所有参与者的自由和权利,奥运会奉行的原则是强烈反对任何形式的政治抵制或歧视,包括“外交抵制”。

       说起这次的“外交抵制”,其实抵制的不是北京冬奥会,因为北京仅是奥运会举办地而已。这是对《奥林匹克宪章》主要原则的抵制。这是我的看法,在我看来这再明显不过了。

       中国网:奥运会是运动爱好者和运动员的盛会。

       谢尔盖·马纳萨良:体育就是体育。体育运动是国与国之间的又一座桥梁。根据《奥林匹克宪章》规定的其他原则,体育应当与文化和教育相结合。这代表着一个(与政治)不同的方向,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奥林匹克宪章》强调体育运动要与政治完全脱离。

       中国网:2022年是中国和亚美尼亚建交30周年,您怎样评价现在的中亚关系?

       谢尔盖·马纳萨良:30年前,我们与中国的朋友们携手,从零开始发展双边关系。在此之前,我们与中国的关系是建立在苏联框架下的。而中亚之间的交往,实际上从古代就开始了,但中亚外交关系正式建立是在30年前。

       回顾过去30年,可以看到,中亚双方在不同领域的活动中取得了诸多成就,包括教育、科学、运输、经济等各个领域。对于亚美尼亚来说,与中国的关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重点之一。我们将和中国的朋友一起,尽最大努力把双方关系发展好。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中亚双方已经建立了高水平友好关系。同样,我们也将尽最大努力来调整和进步。展望未来,潜力巨大。双方在不同领域都很有潜力,特别是在经济领域,我期待着疫情后还会有进一步优化提升。

       中国网:回顾过去,三十年来中亚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展望未来,您对未来中亚关系的发展有何期待?

       谢尔盖·马纳萨良:我想说,双方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如果要说潜力和未来发展,我主要想谈谈双方的经济往来。例如,我们的贸易额表现不俗,但我们也期待更多的中国投资。我们非常感谢中方的帮助,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互惠互利的生意往来。这就是我们的期待。我们两国在教育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我们也需要继续提升,比如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中国学生到亚美尼亚留学,也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亚美尼亚学生来中国读书。我们期待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期待我们两国人民有更多的机会阅读对方国家的文学,观看对方国家的电影、纪录片,了解对方的情况,从而促进民心相通。

       中国网:我们有太多可以合作的领域了。

       谢尔盖·马纳萨良:是的,有很多工作要做。


亚美尼亚共和国驻华大使谢尔盖·马纳萨良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专访     (摄影:郑亮)


       中国网:您对本届冬奥会有什么美好的祝愿和期待吗?

       谢尔盖·马纳萨良:谈到奥运会,刚才我提到我十分期待本届绿色奥运会的开幕式,这也是现代史上的第一届绿色奥运会。我期待看到精彩的比赛,期待裁判的公正判断,期待亚美尼亚的成功参与。我希望并相信北京冬奥会将是奥运会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届。

       说起祝愿,首先,我想感谢组织者,感谢他们为筹备工作所做的艰苦努力。难度很大,但他们做到了。真的非常感谢。我祝福他们,全世界都将看到他们的工作成果,并会由衷地感谢他们。

       对于运动员和其他参奥人员,首先,我祝愿他们身体健康。我相信组织者会竭尽全力保障他们的健康。我也祝愿他们勇创佳绩,挑战世界纪录。

       中国网: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刚好在中国的春节期间举办。能否也请您为中国的朋友们送上新春的祝福?

       谢尔盖·马纳萨良:我们的新年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正期待着中国的新年或者说中国春节的到来。这是对于无论身处中国还是国外的全球华人来说最重要的节日。虎年即将到来,我们翘首以盼。

       今天,我向全体中国人民,向中华民族致以新春祝福,祝福大家在即将到来的虎年里万事如意,身体健康,事业兴旺,喜气洋洋!我向所有人致以美好祝愿,希望虎年成为疫情结束后全球复苏的第一年。

       中国网:希望愿望成真!非常感谢您的精彩分享。

       谢尔盖·马纳萨良:非常感谢你们的采访,我也期待着再次与你进行交流。


 (本期人员——编导/文字/采访:白璐;后期:刘凯;摄影:郑亮;主编:郑海滨)


【作者:编导/文字/采访:白璐;后期:刘凯;摄影:郑亮;主编:郑海滨】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打通能源“动脉” “电”点亮美好生活 我国“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成绩斐然

央视网消息:能源被誉为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十四五”以来,中国能源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成为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者,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绿色低碳发展举世...

实现毫秒级“动态定格” 中国科大破解神经传信“微观密码”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毕国强教授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毫秒级时间分辨冷冻电镜技术,揭示出大脑高效传递信息的“微观密码”,解决了神经科学领域长达半个世纪的关键争议。《科学》杂志发表了这项神经科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杭州警方:男子造谣“新娘向摄影师发送涉黄信息”被行政拘留

央视网消息:杭州市公安局临平区分局10月16日发布警情通报,近日,杭州市公安局临平区分局在工作中发现“杭州新娘与摄影师的瓜”的信息在网上传播,迅速开展核查。经调查,10月9日,网民曾某某(男,38岁)为博眼球,编造“新娘...

北京市发布寒潮蓝色预警

央视网消息:北京市气象局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16日夜间至18日夜间北京市将出现寒潮天气,最低气温降幅8℃左右,17-18日夜间平原地区最低气温降至4℃左右,请注意防范。 编辑:邢斯馨 ...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

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15日电 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10月15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举办。经各地推荐、网友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38名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焕然一新

  游客在江西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休闲。新华社发  【文化印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严格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要求,实现了陶瓷文化保护与...

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

记者今天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该标准由国家疾控局组织修订,将于2026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对教室采光和照明提...

西藏建设800多个高原和美乡村 “生活幸福,日子甜!”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那曲镇杭嘉新村,一栋栋两层小楼让人眼前一亮。“欢迎来到我的新家!”村民念扎的家里窗明几净,家电家具一应俱全。“以前在牧区住帐篷,取暖靠烧煤,下雨会漏水。”念扎说,“搬进新家后,供电供暖都有保障,还通...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原工会主席、机关党委书记屈海燕受贿案一审公开宣判

央视网消息:据山东高法微信公众号消息,2025年10月13日,山东省济宁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原工会主席、机关党委书记屈海燕受贿一案。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屈海燕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罚金人民币八十...

菲律宾宿务省地震死亡人数上升至75人

  据菲律宾国家减灾委消息,截至10月13日,菲律宾宿务省9月30日地震导致的死亡人数上升至75人,另有559人受伤,受灾人数超过74万。  报告显示,超9.4万座房屋在地震中受损,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也有775处受损。...

2022
02/08
23:08
编导/文字/采访:白璐;后期:刘凯;摄影:郑亮;主编:郑海滨
浏览量: 102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让黑土地变成金土地

让黑土地变成金土地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路》-文集前奏曲

《路》-文集前奏曲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