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溯源吴越文化《寻古中国·吴越记》开播

溯源吴越文化《寻古中国·吴越记》开播

来源:央视一套 | 时间:2025-09-08 11:39:08 | 点击:662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五集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吴越记》,将于9月8日起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播出,央视频全网首播。

  春秋时期曾经崛起吴、越两个诸侯国的吴越大地,地处长江下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与相关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这里是我国稻作农业、原始瓷器和人工运河的发源地,其璀璨的文化,为中华文明注入了开拓、兼容、创新的活力。5集纪录片充分利用良渚古城遗址、无锡阖闾城遗址、苏州木渎古城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新成果,结合《史记》《越绝书》《左传》等典籍文献记载,深入展现吴越地区从稻作农业起源到融合统一的恢宏历程,剖析其海纳百川、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特质,及其在礼制、艺术、思想等领域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与深远影响。

△江苏无锡阖闾城遗址

△江苏苏州木渎古城遗址

  考古揭示,百万年前,吴越大地就有古人类活动、生息。在钱塘江畔的上山遗址,一万年前的先民成功驯化水稻,从事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生产;八千年前的跨湖桥人“刳木为舟”,拉开了探索海洋的序幕;气势恢宏、秩序井然的良渚古城,以其精密的水利系统和象征王权、军权的玉礼器,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考古发掘复原场景

△浙江杭州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舟楫制作复原场景

  精于技艺、善于创造,是吴越先民留给后世的鲜明印象。早在商周时期,吴越先民就已烧造出原始青瓷。至东汉时期,吴越地区制瓷工艺迎来飞跃,窑中出土的青瓷呈现出稳定、柔和的青绿色。其长达千年的烧造历史,深刻影响了中国瓷器的审美风尚与工艺格局。海路开通后,这里的瓷器漂洋过海,抵达世界多地,成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之一。

△浙江省博物馆藏 原始瓷

  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之际,吴、越两个诸侯国先后兴起,并挥师北上逐鹿中原,称雄一时。节目聚焦吴王子光戟等出土文物,结合无锡阖闾城、苏州木渎古城等城防遗址,展现了吴越两国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和军事思想。

  节目首次系统性梳理吴越地区的水利传统——从良渚水坝的防洪灌溉,到春秋时期胥溪、邗沟的运河开凿,再到隋唐大运河的贯通,展现水利文明的演进脉络。

△浙江绍兴 黄庙、云松、坡塘三级阶梯水库

△京杭运河 杭州段

  吴王、越王曾在春秋时期上演诸侯争雄“大剧”。节目结合绍兴印山越王大墓的考古发掘,解读越国崛起的起点与吴越冲突的历史节点;通过湖北荆州枣林铺出土的战国竹简,首次系统解读了吴王夫差在存亡之战中,基于后勤、兵力等现实因素,接受越国求和的复杂考量。

△浙江绍兴印山越国王陵

△浙江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 龙首形玉钩

  绍兴亭山遗址群出土的兵器、农具和水利设施遗迹,则为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史书记载提供了全新的考古证据。根据这些考古成果,节目再现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国逆袭崛起之路。

△浙江绍兴浙东运河博物馆藏 “王”字矛

  多项最新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在节目中呈现,包括通过对江苏苏州金城新村遗址出土的带有“右司空”官署戳印的秦代陶筒瓦残片进行解读,实证了秦设会稽郡的郡治所在。

△江苏苏州金城新村遗址出土陶片

  从兵戎相见到最终融合,吴越大地在山河一统的历史中迸发出更强的文化创造力。节目将视野拓展至秦汉以后的吴越故地,看王羲之在会稽山下挥洒出“天下第一行书”,将汉字书法引向纯粹的审美之境;看黄公望隐居富春江畔,绘就《富春山居图》,奠定中国文人画的审美范式;看南京明孝陵的“前方后圆”布局,阐释其如何成为明清两代帝陵的蓝本;看王阳明在绍兴创建稽山书院,其“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远播东亚。这些诞生于吴越地区的文化瑰宝,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寻古中国·吴越记》持续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运用数字建模与AI等新技术,让历史遗存“活”起来;打造主持人沉浸式、互动性“讲述场”,与典型文物、文明元素、历史事件融合呈现、有机互动。

  9月8日起,央视网等总台新媒体平台,将与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同步播出《寻古中国·吴越记》。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744万亿次、80亿人、100亿元 “数”说澎湃算力为经济发展积蓄强劲新动力

央视网消息:“十四五”以来,中国开启新一轮数字基础设施大布局,全国一体化算力网连通东西南北。算力总规模跃居全球第二,不仅为中国数字经济的成长浇筑新的基座,也创造了增长的新机遇。  12颗计算卫星进发太空,500公里高的太...

打通能源“动脉” “电”点亮美好生活 我国“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成绩斐然

央视网消息:能源被誉为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十四五”以来,中国能源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成为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者,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绿色低碳发展举世...

实现毫秒级“动态定格” 中国科大破解神经传信“微观密码”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毕国强教授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毫秒级时间分辨冷冻电镜技术,揭示出大脑高效传递信息的“微观密码”,解决了神经科学领域长达半个世纪的关键争议。《科学》杂志发表了这项神经科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杭州警方:男子造谣“新娘向摄影师发送涉黄信息”被行政拘留

央视网消息:杭州市公安局临平区分局10月16日发布警情通报,近日,杭州市公安局临平区分局在工作中发现“杭州新娘与摄影师的瓜”的信息在网上传播,迅速开展核查。经调查,10月9日,网民曾某某(男,38岁)为博眼球,编造“新娘...

北京市发布寒潮蓝色预警

央视网消息:北京市气象局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16日夜间至18日夜间北京市将出现寒潮天气,最低气温降幅8℃左右,17-18日夜间平原地区最低气温降至4℃左右,请注意防范。 编辑:邢斯馨 ...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

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15日电 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10月15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举办。经各地推荐、网友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38名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焕然一新

  游客在江西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休闲。新华社发  【文化印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严格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要求,实现了陶瓷文化保护与...

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

记者今天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该标准由国家疾控局组织修订,将于2026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对教室采光和照明提...

西藏建设800多个高原和美乡村 “生活幸福,日子甜!”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那曲镇杭嘉新村,一栋栋两层小楼让人眼前一亮。“欢迎来到我的新家!”村民念扎的家里窗明几净,家电家具一应俱全。“以前在牧区住帐篷,取暖靠烧煤,下雨会漏水。”念扎说,“搬进新家后,供电供暖都有保障,还通...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原工会主席、机关党委书记屈海燕受贿案一审公开宣判

央视网消息:据山东高法微信公众号消息,2025年10月13日,山东省济宁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原工会主席、机关党委书记屈海燕受贿一案。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屈海燕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罚金人民币八十...

2025
09/08
11:39
浏览量: 66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让黑土地变成金土地

让黑土地变成金土地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路》-文集前奏曲

《路》-文集前奏曲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