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河南讯
题记
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今年恰逢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第11周年。在商丘这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与体育基因的城市,记者专访了“全民健身我们在行动”全国活动办公室主任刘宏先生。从2018-2019两届中国永城大汉之源国际万人徒步大会到2020年首届中国商丘国际全民健身徒步大会的成功举办,再到2025年赛事再出发的新蓝图,刘宏与商丘的体育盛事密切相连,体现了全民健身活动在商丘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话题一、商丘实践:从“赛事过客”到“城市名片”
记者:2018、2019商丘永城连续两届大汉之源国际万人徒步大会,2020年,商丘又成功举办国际全民健身徒步大会,商丘成为“全民健身我们在行动”全国系列赛河南站的主办地。您如何评价这次合作?
刘宏:商丘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多种体育活动。商丘的体育实践让我们看到了体育赋能城市发展的无限可能。我们从商丘市的实际情况出发,策划了“好人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历史文化”四条徒步线路,参与者沿着黄河故道、商丘古城、芒砀之巅、日月湖畔行进,既能感受“殷商之源”的厚重历史,又能体验“全国文明城市”的现代活力。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市民说:“用脚步丈量家乡,才发现商丘这么美!”这种情感共鸣,正是体育赛事与城市深度融合的魅力所在。2020年举办的“全民健身徒步大会”不仅吸引了三千余名市民参加,同时周边省份山东、安徽、江苏、河北等地参加选手超过两千名,活动通过“体育+文旅”模式,联动北京知名作家文化行、体育明星公益行等活动,让商丘的文化软实力得到全国关注。更令人欣慰的是,商丘借此建立了专业的赛事运营团队,如今已能独立承办篮球、自行车、马拉松等大型活动,这印证了我们“培养地方人才、留下可持续发展动能”的办赛理念。
话题二、文化解码:当“全民徒步”遇见“根亲文化”
记者:商丘是中华根亲文化圣地,燧人氏、帝喾等人文始祖的故事家喻户晓。未来赛事是否会融入更多本地文化元素?
刘宏:体育与文化本就是一体两面。我们正在策划“根亲文化徒步之旅”,将燧皇陵、帝喾陵等文化地标串联成线,让参与者在行走中感受“万姓之祖”的精神传承。同时,商丘的黄河故道湿地、申甘林带等生态资源,完全可以设计打造成为“全民健身运动打卡地”“跑者驿站”等,让运动者在自然中释放活力,也为商丘打造“体育旅游目的地”提供新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首届中国商丘全民健身徒步大会期间,我们邀请了商丘籍、国际篮球名宿郑海霞返乡领跑,现场齐呼“回家”的场景至今难忘,此前,我们还先后邀请了射击奥运冠军杨凌、滑雪世界冠军郭丹丹走企业、进校园。未来我们计划推出“冠军带你游商丘”系列活动,让体育明星成为城市文化的传播者,赛事融入更多的商丘元素、商丘符号,让全民健身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
话题三、科技赋能:从“汗水奔跑”到“智慧健身”
记者:商丘正在推进“15分钟健身圈”建设,您认为科技如何助力这一目标?
刘宏:科技不仅是提升运动体验的工具,更是普惠全民健身的钥匙。我们将与国内外知名学府、科研机构合作,为智能健身设备研发、AI技术的利用、运动数据监测等提供更多支持。比如,在社区健身器材上加装物联网模块,居民扫码即可获取个性化运动建议;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商丘古城墙场景,让徒步者“穿越”历史。这些创新既能激发年轻人的参与热情,也能帮助老年人科学健身。
更重要的是,科技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商丘下辖的6县2区中,部分乡村健身资源相对薄弱,但通过“线上赛事+线下打卡”模式,村民可以通过手机参与全国性活动,同步获得专业指导。这与商丘正在推进的“万村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形成互补——用科技扩大覆盖面,用人才提升专业性,真正实现“全民健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话题四、全民普惠:让运动成为社会融合的纽带
记者:商丘在残障人士体育方面成绩显著,如2023年省残运会斩获25金15银8铜成绩,20257月全国第十二届残运会暨第九届特奥会又夺得6金5银3铜的耀眼战绩,您如何看待体育在促进社会公平中的作用?
刘宏:体育是最公平的“社会公约数”,特别是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全民参与,社会各个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政府也加大了支持力度,2016年我们在河北迁安长城国际万人徒步大会现场首次引入轮椅方队时,许多参赛选手自发停下脚步为他们鼓掌。这种感动,在商丘同样上演——2020首届中国商丘全民健身徒步大会上,残障人士组成的“文明志愿者方队”成为全场焦点,他们用行动证明:运动无关身体差异,只关乎热爱,不屈服、坚强向上的精神。
商丘的全民健身运动的实践更具示范意义:通过“特奥日”围棋、乒乓球等活动,让智力障碍者找到自信;通过自行车、田径等项目的专业化训练,培养出王献、季子贤、杜博诚等特奥会冠军选手。未来我们计划在商丘加强合作,设立商丘残健融合研发基地,将全民健身赛事中的无障碍设施、专业陪护等经验常态化,让体育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包容互助的润滑剂。
话题五、未来展望:商丘如何从“赛事承办地”升级为“体育创新策源地”
记者:商丘正在制定《加快建设体育商丘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成“15分钟健身圈”和体育产业集群。您对商丘的全民健身发展有何建议?
刘宏:商丘有三大独特优势:一是政策前瞻性,商丘市委、市政府对“体育商丘”建设的持续推进,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筑城市“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通过“体育搭台、多业联动”的模式创新,全民健身成为体育产业盘活区域资源、培育经济新的增长极、锻造产业链的关键支撑。二是文化厚重性、旅游资源丰富,从大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火神台庙会”到“木兰文化”,都可以成为体育IP开发的富矿;三是产业基础扎实,睢县、梁园区两块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金字招牌,完全可以延伸出“运动装备研发—赛事举办—品牌营销”的完整的体育产业链。
建议商丘以“黄河故道”为主轴,串联商丘古城、红色文化、芒砀山汉文化、日月湖城市公园、湿地森林公园等资源,打造“四季有赛事、全域可健身”活力商丘,积极创建全民健身运动模范市和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同时,依托高校的产教融合平台,建立“体育+科技+文化”创新实验室,让商丘不仅是赛事的执行者,更成为模式的输出者。
结束语——不是尾声。
刘宏深情回忆道:2020年首届商丘全民健身徒步大会那天,一位老人拄拐杖走完9公里,他说这是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和年轻人一样有活力。这句话,或许就是全民健身的终极意义——无关年龄、无关身份,当每个人都能在运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城市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正如商丘正在书写的体育故事:从黄河故道的千年文明,到全民健身的时代热潮,运动,终将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注脚。(来源:商丘日报 记者 成绍峰)
编辑: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