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00后泥瓦作“老师傅”拿下国赛一等奖

00后泥瓦作“老师傅”拿下国赛一等奖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时间:2025-07-18 13:04:09 | 点击:920

  00后泥瓦作文物修复师选手伊文龙和他砌筑的墀头墙。主办方供图

  近日,在四川省泸州市举行的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00后小将伊文龙在泥瓦作文物修复师赛区冲出重围,成为本届大赛年龄最小的一等奖获得者。在该赛区39名平均年龄47岁的参赛选手中,伊文龙的夺魁之路并不容易。

  记者走进泥瓦作文物修复师赛区,仿佛步入了大型工地。空气中弥漫着灰浆特有的味道。每名选手面前都堆放着各类石材和原料,刨子、斧子、砌刀、水桶等工具摆了一地。

  一众老师傅中,一个高大壮实的小伙子十分显眼。他皮肤黝黑,身穿迷彩裤子和条纹袜子,脚下却踩了一双黑色的老布鞋。24岁的伊文龙是场上年龄最小的选手,但要论接触泥瓦作的年限,他称得上是一名“老师傅”。

  伊文龙出身于河北一个工匠世家,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对泥瓦作很感兴趣,13岁就跟着父亲在家学手艺。4年前,他第一次离开父亲的庇护,在工地上接触到墀头墙这种建筑构件。“当时别的师傅都会做,就我不会。”伊文龙回忆,那时受到的冷遇让他“特别失落、闹心”,“后来我就在一旁看别人干,偷偷跟着学”。从半生不熟到得心应手,墀头墙被他视为人生走向独立的重要转折点。而这次大赛,在看到考题是墀头墙的那一刻,他感到“像是命运的安排”。

  墀头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极具特色的装饰构件,位于山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记者注)两端檐柱之外,衔接山墙与屋檐。作为本次泥瓦作文物修复师赛区的考题之一,16个小时的实操比赛中,选手要完成墀头墙的瓦垛砌墙、砖体加工、封山挂瓦等全部步骤,十分考验综合能力。

  据裁判介绍,墀头墙这组考题里,最见功力的环节是砍砖。制作时,伊文龙把这块“最难啃的骨头”放在优先位置,花费了不少时间。他砍出来的砖料线条稳定流畅,拼接处严丝合缝,点睛处的弧形“博风头”看不出丝毫劈砍痕迹,浑然天成。一名裁判点评道:“这砖从线条上就能感觉出自信,非常有精气神。”

  伊文龙也确实是个自信阳光的男孩儿。虽然年纪小,但经年累月的积累和刻苦训练给了他充足的底气。他曾参与过明十三陵、北京潭柘寺、北京白浮泉遗址九龙池等古建筑的修缮工作,“论经验我不一定比老师傅差”。

  伊文龙说,自己之所以擅长砍砖,除了功底扎实外,还因为有合适的工具。他用来切砖的锯是自己改造的,能大大提升切割效率,还得到过有关专家的认可。“好多工具都是我自己做的,用着趁手。”伊文龙咧嘴一笑,“我平时就喜欢边干边琢磨这些。”

  性格爽朗的伊文龙在工作中话并不多,干起活儿来耐心又细致,“既然要干,我就得把它干好了,不能迷迷糊糊的”。他举例,在比赛中砌丝缝墙时,砖与砖之间的灰缝厚度要统一在2-3毫米内,要达到灰缝统一、横平竖直的要求。对于泥瓦作,伊文龙说自己“越干越喜欢”,“热爱才会上心,要先学会付出,再谈收获”。

  这份付出也让他得到了期待的回报,捧着一等奖奖状时,伊文龙又咧嘴笑了。赛后,泥瓦作文物修复师赛区裁判徐会臣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不少评委都给这名小将“几乎打出了满分”,而他也认为伊文龙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年轻选手”,“我们希望他能成为年轻工匠的目标和榜样”。

  因工作艰苦,泥瓦作文物修复领域很少有年轻人。有时夏天在建筑屋顶工作,瓦面的温度能超过50摄氏度。“站上去都跟烤肉似的。”伊文龙说。虽然辛苦,但他永远忘不了父亲的一句嘱咐:“既然干这个,就不能丢人。”“我的技艺、精神都不能丢人。”伊文龙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蒋继璇 记者 蒋肖斌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744万亿次、80亿人、100亿元 “数”说澎湃算力为经济发展积蓄强劲新动力

央视网消息:“十四五”以来,中国开启新一轮数字基础设施大布局,全国一体化算力网连通东西南北。算力总规模跃居全球第二,不仅为中国数字经济的成长浇筑新的基座,也创造了增长的新机遇。  12颗计算卫星进发太空,500公里高的太...

打通能源“动脉” “电”点亮美好生活 我国“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成绩斐然

央视网消息:能源被誉为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十四五”以来,中国能源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成为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者,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绿色低碳发展举世...

实现毫秒级“动态定格” 中国科大破解神经传信“微观密码”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毕国强教授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毫秒级时间分辨冷冻电镜技术,揭示出大脑高效传递信息的“微观密码”,解决了神经科学领域长达半个世纪的关键争议。《科学》杂志发表了这项神经科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杭州警方:男子造谣“新娘向摄影师发送涉黄信息”被行政拘留

央视网消息:杭州市公安局临平区分局10月16日发布警情通报,近日,杭州市公安局临平区分局在工作中发现“杭州新娘与摄影师的瓜”的信息在网上传播,迅速开展核查。经调查,10月9日,网民曾某某(男,38岁)为博眼球,编造“新娘...

北京市发布寒潮蓝色预警

央视网消息:北京市气象局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16日夜间至18日夜间北京市将出现寒潮天气,最低气温降幅8℃左右,17-18日夜间平原地区最低气温降至4℃左右,请注意防范。 编辑:邢斯馨 ...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

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15日电 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10月15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举办。经各地推荐、网友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38名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焕然一新

  游客在江西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休闲。新华社发  【文化印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严格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要求,实现了陶瓷文化保护与...

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

记者今天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该标准由国家疾控局组织修订,将于2026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对教室采光和照明提...

西藏建设800多个高原和美乡村 “生活幸福,日子甜!”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那曲镇杭嘉新村,一栋栋两层小楼让人眼前一亮。“欢迎来到我的新家!”村民念扎的家里窗明几净,家电家具一应俱全。“以前在牧区住帐篷,取暖靠烧煤,下雨会漏水。”念扎说,“搬进新家后,供电供暖都有保障,还通...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原工会主席、机关党委书记屈海燕受贿案一审公开宣判

央视网消息:据山东高法微信公众号消息,2025年10月13日,山东省济宁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原工会主席、机关党委书记屈海燕受贿一案。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屈海燕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罚金人民币八十...

2025
07/18
13:04
浏览量: 920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让黑土地变成金土地

让黑土地变成金土地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路》-文集前奏曲

《路》-文集前奏曲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