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虚拟现实电影:让观众沉浸“入画”的喜与忧

虚拟现实电影:让观众沉浸“入画”的喜与忧

来源:光明日报 | 时间:2025-05-21 17:14:12 | 点击:622

【影视锐评】

虚拟现实电影:

让观众沉浸“入画”的喜与忧

作者:何国军 周 怡(分别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北长江电影集团党委委员)

前不久,国家电影局首次为虚拟现实电影颁发“龙标”,《唐宫夜宴》和《隐秘的秦陵》分别获得第001号和002号“龙标”。这两部电影作品皆是运用虚拟现实相关技术制作而成,观众在虚拟现实影院里戴上显示设备后,或可在唐代洛阳城中穿梭,亲身感受其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或能沉浸式游览秦始皇陵,体验与兵马俑面对面的探险之旅。虚拟现实电影的出现,为电影市场开辟了新赛道。其独特的沉浸感和交互性不仅突破了银幕的物理边界,更通过技术赋能重构了电影艺术的叙事维度,让观众从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这种独特的观影模式若能推广,或可助力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升级。

其实,虚拟现实电影不是新鲜事物,它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完成了早期的技术探索。1935年,美国科幻小说作家斯坦利·温鲍姆在小说《皮格马利翁的眼镜》中首次提出虚拟现实的概念。1956年,电影摄影师莫顿·海利格创造了第一台虚拟现实机器,能结合全彩色3D视频、音频、振动和气味等效果刺激感官。此后,头戴式显示器面具、VR飞行模拟器等诸多拥有“第一”头衔的虚拟现实产品应运而生,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应用。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完成了技术突破和商业化发展,被广泛应用于游戏、影视、教育、医疗、文旅等领域。

面对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良好形势,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扶持政策。2022年11月,五部门联合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将影视领域作为三维化、虚实融合沉浸影音关键技术攻关目标的重点应用场景之一。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利好,VR大空间产业链迎来全面布局,《唐朝诡事录·西行》《秦潮觉醒》《奇遇山海经》等项目受到观众喜爱。与传统的“静态观赏”观影方式不同,VR大空间给观众带来“动态沉浸体验”。人们可以在虚拟现实世界里自由行走,探索诸多历史场景与文化遗迹,化身为故事里的角色与其他人物互动,甚至选择后续情节走向。这种观影模式让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节奏自由探索,获得身临其境式的在场体验。

2025年3月,国家电影局发布《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正式将虚拟现实电影纳入国家电影管理体系。取得电影公映许可证并进入商业化放映阶段的虚拟现实电影与之前的VR大空间相比,具有更高的质量标准与文化价值。在制作流程、放映标准等方面,虚拟现实电影必须经过国家电影局的规范审查。在制作过程中,虚拟现实电影可以使用能实现虚实场景实时渲染的XR虚拟拍摄系统,以及能让观众动作与虚拟场景达到毫秒级同步的光影动态捕捉系统。在观看过程中,虚拟现实影院可以配备基于最新交互技术的8K VR显示设备,来保证观众的观影体验。

虽然虚拟现实电影拥有巨大发展前景,有望构建“技术+内容+场景”的全新生态,颠覆传统观影模式,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警惕的问题。如已有的VR大空间项目出现叙事深度不够、场景制作粗糙、人物塑造生硬、交互简单且不够有趣等问题。尽管VR大空间具有沉浸式和全景互动的优势,但如果人流量较大,观众的体验感不好,很难使其真正沉浸于故事世界并产生共鸣。还有一些观众反馈,观影过程存在VR眼镜与面部不贴合而影响体验的情况,甚至会出现眩晕、头疼等不适感。除了观众体验问题外,虚拟大空间内容制作周期长、制作流程复杂、专业人才短缺,专业设备投入高、运维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盈利困难,行业发展初期标准化不健全、产业协同机制有待完善、商业化路径单一。这些横跨内容制作、技术实现、商业模式等多个维度的难题,制约着虚拟大空间的产业化进程。

面对这些发展挑战,虚拟现实电影产业亟须构建跨领域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具体而言,在内容创作方面,应突破传统叙事框架,打造适配沉浸式体验的创新剧情,同时兼顾技术实现的可能性,实现艺术表达与技术呈现的有机统一;在技术研发方面,重点加强视觉前庭协调算法等核心技术攻关,有效解决观众长时间观影的不适问题,并建立完善的虚拟现实院线版权管理系统,为产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着力构建开源共享的产业生态,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通过统一硬件接口、内容格式等关键技术标准,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新格局。这些创新探索不仅能实现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艺术的双向赋能,更能推动内容品质与技术水平的同步提升,最终为观众创造更优质的沉浸式观影体验,构建“虚实融合”的产业新生态。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1日 15版)

责任编辑:王目雨


【作者:何国军 周 怡】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用AI做网购商品毁损图申请“仅退款”涉嫌违法 专家详解

 近期  部分买家利用AI制作假图  申请“仅退款”  引起不少商家在网上吐槽  正常情况下,买家如果因商品质量问题申请“仅退款”,商家会要求拍照或拍摄视频证明商品损坏,并让买家销毁商品,以防止恶意退款行为。但一些买家却...

泽连斯基抵达华盛顿 将与特朗普会晤

  △泽连斯基(资料图)  美国东部时间8月17日晚,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飞抵美国华盛顿。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将于美东时间8月18日下午先与泽连斯基会晤,美国副总统万斯也将出席,随后再与到访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

高铁列车过长江,要用几分钟?

 近日  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的  一段乘坐高铁列车过长江的视频  收获了几十万点赞  大家留言表示  “一直以为长江是窄窄的一条  没想到这么壮观!”  “车窗外的江面宽阔得像海”  从“天堑”到“通途”  长江的时空跨...

新规施行,购买使用充电宝实用提示来了!

15日起新规施行,完善细化充电宝3C认证实施要求。注意:未被召回的充电宝能够使用,但乘坐公共交通时要遵守相应规定。如何认准3C标志?日常使用充电宝,有哪些安全建议?详戳↓↓

台风“杨柳”登陆台湾台东 今夜至明晨将于闽粤沿海再次登陆

  央视网消息:据中国天气网消息,今天(8月13日)中午13时前后,今年第11号台风“杨柳”在台湾台东县太麻里乡沿海登陆,登陆时强度为强台风级,成为今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预计,“杨柳”将在今天下午进入台湾海峡,并将...

“细胞工厂”高效生产氨基酸衍生物

记者 陈 曦  在化妆品原料市场的激烈角逐中,氨基酸衍生物凭借其在抗衰老、保湿、修复以及美白等方面的卓越功效,成为市场新宠。不过,传统生产方式存在的诸多弊端,让它难以充分“施展拳脚”。如今,利用合成生物技术,构建“微生物...

2025年8月12日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机制不作调整

  央视网消息:据国家发改委消息,自2025年7月29日以来,国际市场油价波动运行,按现行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测算,8月12日的前10个工作日平均价格与7月29日前10个工作日平均价格相比,同时考虑7月29日未调价金额,累...

财政部等九部门印发《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央视网消息:财政部、民政部等九部门印发《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全文如下:财政部 民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商务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监管总局 体育总局关于印发 《服务业经营...

范长江:我所认识的陈香梅与汪道涵

时间:2025-08-11    录入:本社编辑部和通社高级记者   范长江每日新闻网讯(范长江)1986年秋,我首访香港,结识富商,时任香港东华三院总理朱伯舜...

刘浩锋:悼念逻辑学巨匠、中国人民大学赵总宽教授

时间:2025-08-11    录入:本社编辑部横批:道器永恒上联:一生治学薪传逻辑求真,矛盾范畴参大道符号推演开新篇哲思不朽耀长天上联:三尺讲台演算辩证归静,数理辩证传薪火清明...

2025
05/21
17:14
何国军 周 怡
浏览量: 62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路》-文集前奏曲

《路》-文集前奏曲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