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考古文博纪录片:莫把“述说”变“戏说”

考古文博纪录片:莫把“述说”变“戏说”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2-05 13:28:08 | 点击:373

伴随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与观众审美需求的日益提升,考古文博纪录片近年来迅速发展。《何以中国》《又见三星堆》等优秀作品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引领着观众穿越时空隧道,探寻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文明瑰宝,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考古热”“文博热”。然而,部分创作者在积极探索创意表达的新路径时,偏离了原本的学术与艺术追求,过于追求视觉效果的震撼、情节的戏剧化以及观众即时的感官刺激。这导致部分考古文博纪录片在内容的深度探索与精细呈现上浅尝辄止,甚至出现过度娱乐化的趋势。

有些纪录片试图通过融入网络流行语、段子等元素,来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如某纪录片里,古代士兵以说唱的形式讲述心路历程,博物馆里的人俑互相调侃对方的啤酒肚,秦国官员抱怨职场压力大。而另一部纪录片在讲班超出使西域的故事时,小剧场上演了一出“跟着班超向西行”的“旅游综艺”;讲汉代厕所时,又摇身一变,仿佛成了“每日农经”节目,让记者采访“汉代村民”如何用厕所的发酵物沤肥。这种尝试将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置于现代语境之中,让观众产生“穿越之感”,或可激发观赏兴趣,提升观赏体验,却容易使内容夹杂具有误导性的信息,使观众对历史事件和文物故事产生误解。

还有一些纪录片为吸引观众注意,抛出一些突兀无据的“未解之谜”。这些谜题伴随着阴森恐怖、令人心悸的剪辑手法、背景音乐、叙事方式,制造出紧张、压抑、悬疑的观感。比如某纪录片围绕“汉墓里出现一具姿态诡异的唐代人骨遗骸”展开讲述,把考古过程拍得好似“刑侦探案”。最终得出结论,这可能是唐代盗墓贼分赃不均引起的凶杀案,也可能只是唐代凶杀案的抛尸地点。不管是哪种推测,都与汉墓关系不大。创作者过度渲染戏剧氛围,营造一种故弄玄虚之感,反而会阻碍观众对考古工作的深入了解。

针对考古文博纪录片创作出现的这些“越界”现象,可以从两个层面剖析原因。从认知层面看,部分创作者对考古和文物与博物馆学的理解、界定及其内在价值的把握上有些模糊,甚至存在认识误区。在构思与创作的过程中,这种认知问题导致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将考古活动与盗墓寻宝这类充满刺激与冒险色彩的行为混为一谈,忽视了考古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社会意义;二是将文物简单地等同于市场上的古玩藏品,忽视了其作为历史见证者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独特历史信息,使创作狭窄化、浅薄化。而从创作动机来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纪录片的受众群体日益年轻化。他们追求新鲜感,喜欢有趣、轻松的内容,更乐于参与到内容的创作与分享中。部分考古文博纪录片为了迎合年轻观众的这些需求,激发其观看热情,在创作中一味追求戏剧性,结果把“述说”变成“戏说”,历史变成“秘史”。还有部分主创将商业考量置于艺术追求之上,为了获得更多流量,追求爆点、爽点,设置大量虚构内容或出位情节,甚至在拿捏纪实元素多少的过程中突破了非虚构的底线,离业界对纪实精神的基本共识渐行渐远。

对于考古文博纪录片来说,创意表达不能没有边界限制。一味迎合大众娱乐化需求,有损考古文博纪录片的艺术质量和社会价值。纪录片作为传递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媒介,其内容应当严谨准确,紧密围绕历史的真实面貌和文物的实际特征展开,做到历史真实性与叙事趣味性相平衡、科学精神与大众接受度相协调。尽量避免缺乏依据的演绎或无关紧要的联想,这样才能实现信息的真实传递与文化的正确解读。

具体而言,创作可以采用情景模拟。运用高质量的CGI(计算机生成图像)和VR(虚拟现实)技术,对古代场景进行复原,并在画面上标注“模拟场景”字样。通过“前景”叙事技巧,即在不直接干预历史叙述的前提下,巧妙地通过视觉和声音效果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历历史。创作也可以展开互动叙事。比如,利用新媒体平台设计互动叙事环节,或让观众通过投票决定探索方向,或邀请观众上传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形成“观众共创”内容。创作还可以优化感官体验。比如,结合视频、音频、图文、动画等多种媒介形式,打造全方位观赏体验,使观众能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

综上,考古文博纪录片的创意表达不能越过“真实”这条边界。在坚守这一准则的前提下,创作者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综合运用技术创新、叙事优化和多媒体融合等策略,找到与观众共情共鸣的“最大公约数”,让人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既能获得愉悦身心的审美体验,又能潜移默化地加深对作品所要传递的考古文博知识以及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和认同。

(作者:王克修 陈琼瑛,分别系湖南省委党校教授、讲师)

责任编辑:靖强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2025年服贸会将于9月10日至14日举办 筹备工作基本就绪

  央视网消息:今天(8月2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和2025年服贸会筹备工作进展情况。9月10日至14日,2025年服贸会将在北京举办。目前,服贸会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今年服...

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成功发射!一文看懂我国商业航天“含新量”+“含金量”

央视网消息:北京时间8月26日3点08分,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0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长征八号甲运载...

截至7月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已达22.3亿千瓦 占总发电装机的60.8%

央视网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8月26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介绍,“十四五”以来,国家能源局扎实推进能...

韩天衡篆刻艺术有多高?三四层那么高?

韩天衡,当代艺术大家,书、画、印俱精,祖籍苏州,1940年生于上海。现为西泠印社荣誉社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首席顾问、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等。出版有《中国篆...

橙色预警:甘肃这些地区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高

央视网消息: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甘肃省气象局于8月25日13时00分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计未来24小时内(8月25日17时至8月26日17时),兰州市(西固区、永登县),白银市(平川区、景泰县),张掖市(甘州区、肃...

俄罗斯莫斯科市中心一儿童商店发生燃气爆炸

综合塔斯社、俄新社消息,当地时间8月24日,俄罗斯莫斯科市中心一儿童商店发生燃气爆炸。当地媒体报道称,已有一人受伤。目前,商店内的人员已被撤离。救援人员已抵达现场。

部分地区透露:育儿补贴申领系统8月26日到27日正式上线

 近日,部分地区已透露育儿补贴申领的开放时间。  例如,甘肃省陇西县卫健局在官网公布《育儿补贴政策解读》提及,育儿补贴是国家为支持家庭养育婴幼儿、缓解家庭养育压力而设立的一项补贴制度,我省于8月26日正式上线。  这篇解...

重走抗战路,一定要去一趟上海!

上海,这座被黄浦江与苏州河环抱的现代化都市,80多年前也是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最前线。  航拍上海 来源:朱一宁/心城市  淞沪会战的硝烟虽已散去八十余载,但那些镌刻在砖石与江涛中的历史印记,仍在无声诉说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

涉嫌破坏“北溪”管道 一乌克兰籍男子被捕 德国检方披露作案细节

△2022年9月26日,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北溪”管道遭破坏,发生爆炸,大量天然气泄漏。  德国联邦检察院当地时间21日发布通告称,应德国联邦最高法院调查法官签发的欧洲逮捕令,意大利警方在意大利里米尼省逮...

国家氢能汽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批筹建

  记者今天了解到,为提升氢能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发挥计量对氢能汽车产业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依托位于重庆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筹建国家氢能汽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

2025
02/05
13:28
浏览量: 37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路》-文集前奏曲

《路》-文集前奏曲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